畅 庚,冷 玲
(西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重庆 400031)
文科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现状与应对策略
——以西南大学为例
畅 庚,冷 玲
(西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重庆 400031)
文章以西南大学文科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状况为例,指出我国文科研究生科学素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
科学素养;文科研究生;应对策略
19世纪以来,科技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进步的第一动力。尤其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高校是一国培养顶尖人才的摇篮,因此,对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俗话说,“窥一斑可以见全豹”,本文以西南大学文科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现状为例,来分析与探讨我国文科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现状与应对策略。
“科学素养”或“科学素质”,是“scientific literacy”两种不同译法,我国学术性或政策性文献中分别使用,没有实质上的差别。美国用科学素(scientific literacy),英国定义为“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语言大辞典》里解释,“素”是“平常”,“养”是养成、修养。 “素养”就是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养成或修养。“科学素养”指人们长期在科学方面逐步形成的养成或修养。关于科学素养的内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释,即便是同一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定义也不尽相同。国际上公认的包括三个标准[1]:一是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术语和概念(有足够的能力阅读报纸、杂志中表达科学信息的科学词汇);二是了解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三是对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有基本的了解。他的这一观点目前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同,并成为我国及其他国家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理论依据。
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是指研究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基础上,以求实原则、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来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简而言之,大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内涵。
(1)培养科学素养是与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途径。人类步入21世纪以后,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科学技术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元素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里显现越来越多,其影响也是越来越深。远到广袤无垠的太空,近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无处不留有科学元素影子。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在变短。而作为被科学技术处处包围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如果对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无法用科学知识来建设祖国和改善个人的生活;如果不了解科学技术产生的基本方法,就无法成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力军;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就会有可能重新步入宗教和迷信的歧途,无法在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决策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2)培养科学素养是使研究生人才与国家人才需求相统一的途径。大学教育必须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当代大学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内涵,抓住素养培养的重点和关键。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当代大学研究生科学素养内涵,应该是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融科学的知识和精神、科学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价值取向于一体。特别要把科学素养同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一起当做当代大学研究生人才方阵的基本要素。特别要重视开发科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精神、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渗透。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研究生尊重科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研究生的怀疑精神和论证精神,使当代研究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养成科学的人生态度,确保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对西南大学文科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当前文科研究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拥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能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科技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和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不容乐观。如他们对科技知识了解肤浅,对科学方法缺乏理解和掌握:调查显示,仅有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23%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高达56%的大学生表示 “不太了解”,3%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此外,他们还欠缺科学精神,科学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在理性上,有31%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在对科学的追求与关注上,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愿意将来投身科学事业(15.5%),而且多数大学生对民生之本的农业科技信息兴趣较为冷淡。还有一组数据让人担忧:只有20%的文科研究生经常参加专题科学讲座和科学报告,不到30%的学生经常阅读科普书刊和观看科普展览等。调查还显示出文科研究生生积累最多的科学知识是专业内的知识,而专业之外的知识知道的却很少;高达85%的大学生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科学实践能力较差,多数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科学知识层面,即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层面,而对科学方法掌握、对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精神的理解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的缺失。另外,他们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也不够清晰。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状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教育中,把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还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为目的,是两种完全不同层次的教育思想。我国大学普遍存在文理分家,文理科内部各学科专业之间交叉不够,大学生自进校第一天起就被这个屏障隔开而“专攻术业”,因而使得大学生经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其科学素养不进反退。另外,当前大学科学教育还一直存在单纯重视科学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精神熏陶、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态度培养的问题。然而,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长期固守在应试教育模式中。
(2)科学教育教学的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先进。大学科学教育没有实现从课堂注入式讲授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思考与参与研究的转变。
(3)科学教育缺乏科学精神的培植。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指具有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往往是谈科技创新多,强调科学精神少,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淡薄,对科学价值观的取向出现了偏差,缺少学科学的钻劲和为科学奋斗的坚定信念。
大学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仅仅靠高校的教育就能实现的,它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文科研究生获取科学技术知识很大部分是来源于大众媒体,而许多网站、电视台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关星座、血型、手相算命等方面的伪科学信息。调查也显示,77.1%的大学文科研究生偶尔会阅读占卜方面的信息,甚至有47.9%的大学研究生表示“有些相信”。这些伪科学的宣传、鼓吹,无疑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取向偏差,使得多数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应表现在学习期间的专业成绩,至于科学素养,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软条件,因此无须花大力气加强。这些偏见也影响了文科研究生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主体自觉性与主动性。
要提高文科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国家就要从根上抓起,并努力为大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所谓“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教育创新,变应试教育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首先,大学教育要按照“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顺序导向,修正自己的培养体系。其次,把科学教育纳入文科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有意识地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教育。再次,淡化文理科专业之间的界线,加快原有专业的拓宽与改造,采取宽口径、渗透式的培养模式,使大批基础扎实、专业前沿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新世纪科学战线的生力军。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互相交流分析问题、最终由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探求未知的知识,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获取这些知识,做到由已知达未知。同时,将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入到教学当中,并联系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解决科学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
以研究生科研课题和研究生科技创新为载体,是拓展文科研究生科学素质的新思路。文科研究生经过科研课题研究实践,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独立性、自主性,引导研究生参与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文科研究生探究性学习,还将使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为日后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知道应当运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去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技能,掌握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等。学生可以尝试着逐步提出课题、设计方法、做出计划并最后写出报告。科学探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过程而非结果。大学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学校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参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科研实践。同时学校要针对研究生制订科普教育规划,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研究生科学知识、科学文化教育,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促进文科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开设基础共修课能打破学科门类的精细分工,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建立了一个平台。鉴于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建议:在我国高校各专业中普遍开设自然科学与生命科学概论的课程。针对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与科学发展观等方面认识薄弱的特点,为学生开设了更多的环境科学类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
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是提高文科研究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民间团体、科学家、大众传播媒介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政府作为国家的运转的指挥棒,其政策支持和舆论导向,是形成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环境的关键因素。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都在这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其次,在社会上营造利于科学传播的环境,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科学家团体、大众传媒等的作用。营造合适的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氛围,单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民参与。民间团体是一份不可忽视的力量。科学家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中坚力量。英国的阿西莫夫、美国的卡尔·萨根、中国的高士其,他们都身兼科学家与科普作家双重身份,以自己深厚知识为依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展示了一个神秘、深奥的世界,用生动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展现在人们眼前,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吸引了许多人投身科学事业。如何充分发动科学家的积极性,为之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传播科学知识,也是促进科学知识传播、优化社会环境的重要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文科研究生应该在祖国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科学素养状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王宏,甘秋梅.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10).
[2]那明明.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以重庆某高校为例[J].大学,2009,(7).
[3]郭清芬.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文化学刊,2009,( 1).
[4]郭伟伟.当前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析 [J].新乡教育学报,2008,(3).
[5]林晓光.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时代需求[J].工程经济与法,2009,(10).
[6]李福芸.浅析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7]谷红梅.试论大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J].引进与咨询,2001,(5).
G641
A
1674-5787(2011)04-0103-03
2011-07-05
畅庚(1987—),男,山西省运城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冷玲(1985—),女,布依族,贵州富泉市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