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2011-08-15 00:52杨勇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环境

杨勇刚

(贵州大学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55002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杨勇刚

(贵州大学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55002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从而使建设生态文明和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环境;资源;生态文明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有关人与自然的辩证思想,这对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我国历史上选择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分析

1.1 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均收入水平和地区发展差异相对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增长曾经完全可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自然资源获得。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进入门槛比较低,主要依赖廉价的资本,因此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盈利,创造短期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主要采取低价和低税的政策,这就造成了一种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企业可以轻易地获得廉价生产要素,来降低自己的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因此,对于一个追求利益的企业来说,它没有足够的动力进入依靠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人们依旧会选择价格低廉的商品,商品价格的诱导无疑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因此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都很难主动地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去搞技术创新。加之中国许多地方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相对而言,资本就具有更大的稀缺性,许多地方就选择了以低价甚至免费使用资源环境来吸引投资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建立起合理体现资源环境价值的价格机制,许多市场主体仍在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中不能自拔,这也就促使了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可能。

1.2 我国制度的不健全

产权制度不明晰,无法保障技术的创新。由于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依然有利可图,导致市场主体缺乏创新能力,加之现有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创新能力相对有限,使经济上合理、生态上有效的技术和装备供给严重不足。国家应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社会产权做有效的保护,使发明者的技术成果得到最大的个人收益,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从而就会不断地提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产权不明晰,那么就增大了创新活动的费用;降低了发明者的个人收益,就阻碍社会经济结构的提升。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追求经济的增长是社会的主题,但是现阶段社会制度依然缺失,没有形成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缺乏了创新技术的支持。

1.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健全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压力,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水和矿产资源税费上调的压力,劳动价格上升的压力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压力都在迅速增长。这实际就是在告诉我们,依赖低成本和消耗资源,无视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根本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地价、水价、电价等长期受到国家的管制,严重偏低、市场机制的失灵,无法真正反映出我国资源市场的需求和稀缺程度,造成了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改变。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门类较为齐全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成立了涵盖绝大多数要素的资源环境管理部门,但是由于缺乏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机制,加之缺乏约束地方政府和官员行为的有效制度安排,致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常常为经济主体提供超过法律规定的待遇,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状况一直未能有效改变。

2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但就在资源极度短缺、环境容量非常狭小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却长期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增长着。这造成了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异常严重。新世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任务,最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诸如资源严重短缺、能耗和环保两项指标没有达标等突出问题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2.1 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的环境污染总体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治理保护的速度还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我国是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排放二氧化硫最多的国家,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二。据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的54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污染评价结果,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7个。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报载,我国每年1 500万人患支气管疾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在2004年受监测的319个城市当中,有132个治理后达到二级标准,119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68个低于三级,其中上海的肺癌发病率与世界其他城市相比,位居首位。

除个别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在向汽车污染转变外,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污染仍属第一代煤烟型污染。煤炭给城市大气中带来了90%的二氧化硫、70%的烟尘和85%的二氧化碳。

2.2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物种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在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我国国土辽阔,物质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在,全世界有5万至6万种植物挣扎在灭绝的边缘。在我国,犀牛、麋鹿、高鼻羚羊、东北虎等动物,喜雨草等植物已经灭绝,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与恐龙同时代,素有“活化石”之誉的中华鲟,也是“中华国宝”之一,它对于研究自然界的历史、鱼类的系统演化和生物的进化等多种学科都具有弥足珍贵的科研价值。由于每年走私者高价收购中华鲟,导致了几百条中华鲟的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植物的消失会影响到20~30种动物的生活;一个物种的灭绝,会造成3~5个物种的死亡,目前一些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濒临消失。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地球上将有一半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有可能在50年之内消失。

3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3.1 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过去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对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非循环的生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依靠资源的简单生产加工,转为依靠知识与技术、资金的集约而进行多层次开发利用加工;从资源高消耗生产,转为低耗高效的节约生产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积极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治理污染。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经济布局,考虑自然对发展的承受程度,倡导并大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大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力提高承受资源环境代价的公正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生态质量。

3.2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想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落实好,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促使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树立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 “发展”的理念。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同步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污染治理与资源节约,杜绝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鼓励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社会主体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与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生产和消费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形成“节约保护光荣、浪费破坏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需要组织人事部门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还必须切实解决环境执法难题,构建起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

“21世纪将会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

[1]林存友.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绿色经济,2008,(11):102.

[2]吴俊杰,张红,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66~377.

[3]徐建明.当前我国资源透支性经济增长方式的隐忧[J].宏观视野,2009,(8):25~26.

F127

A

1674-5787(2011)04-0051-02

2011-06-15

本文为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杨勇刚(1974—),男,贵州人,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讲师。

责任编辑 周丁力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