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状况与问题研究

2011-08-15 00:5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公允负债会计准则

徐 菁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状况与问题研究

徐 菁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虽然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实际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中,为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设定了严格的核算条件,体现了我国还是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开展会计核算,这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实际情况。要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经济,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靠性;相关性

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核算中还是新生事物,在会计学界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引入公允价值,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也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反对者认为,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巨大空间,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笔者认为要客观地看待这些争议,有必要分析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情况。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等多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同时准则中又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

2.1.1 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居于从属地位

1 《企业会计准则》对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定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财政部制定了“两则”和“两制”,标志着我国由计划经济的会计核算模式向市场经济核算模式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会计计量属性仍然采用历史成本,尚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1998年,财政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多项具体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但是在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及之后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却又放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允价值超越了当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在实际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会计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再次被引入会计核算制度,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性和相关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核算对算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既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主导地位,也说明我国引入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的前提条件是运用历史成本。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处于从属地位。

2.1.2 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较为严格

2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状况

2.1 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以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设置了运用公允价值的严格限制条件。首先,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应当以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其次,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参考最近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最后,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资产和负债,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通常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可见,只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确定资产和负债价值。

根据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使用条件,不难看出,新会计准则中适度和谨慎地运用了公允价值。由于我国目前还是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有些资产和负债尚缺乏成熟和活跃市场,难以取得它们的公允价值。另外会计人员的素质、法律法规、社会监管等问题都制约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价值。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仅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便于监管和控制。

2.2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既符合国际财务准则,也符合实际情况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质量要求。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17项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涉及工业、农业、金融业等行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基本一致,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符合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范围推广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采取了适度、谨慎的态度。例如,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形成的无形资产,应判断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具有商业实质时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具有商业实质时则采用成本计量。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仅按公允价值计量。可见,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既坚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

2.3 在会计信息可靠的基础上运用公允价值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运用公允价值的争议焦点就是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许多学者认为,建立在众多估计和假设基础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受会计人员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巨大空间,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1998年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时,出现了许多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即使在最早运用公允价值的美国和欧洲也频频发生滥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情况,引发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我国根据运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在2001年废止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价值的规定。随着我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不断加强;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本市场逐步成熟,上市公司治理和综合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也有所加强,这为有效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价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最近几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来看,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有所减少,大部分企业能够遵守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3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中存在的问题

3.1 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还不完全成熟

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交易才能获取公允价值。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还不长,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缺乏成熟的活跃市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有关公允价值信息,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在核算实践中比较困难。

3.2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不具体,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的指引性原则,而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也没有形成规范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导致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不利于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

3.3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职业界提出了挑战

首先,公允价值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挑战。对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合理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价值评估技术和方法,而且会计人员还要作出职业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公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经验。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偏低,综合判断能力较差,加大了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难度。对审计从业人员而言,注册会计师在鉴证业务过程中应对上市公司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以及披露财务信息的充分性作出独立的专业判断,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能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这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更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对资产评估人员而言,因为会计界可以将相应的压力直接转嫁给资产评估人员,他们面临更加挑严峻的挑战。其次,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这必然挑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价值过程,必然要运用一些估计方法,估计结果受到从业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为他们提供了操控利润和粉饰财务报表的机会。如果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歪曲财务信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因此,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债务价值面临着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也对他们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也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会计核算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的必然趋势。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逐步推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我国会计核算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J].会计研究,2006,(5).

[3]王建新,董美霞,陈玉军.公允价值运用专题研讨会综述[J].财务与会计,2007,(11).

F231

A

1674-5787(2011)04-0032-02

2011-05-18

徐菁(1973—),女,江苏张家港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

责任编辑 仇大勇

猜你喜欢
公允负债会计准则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你的负债重吗?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公允价值影响了银行杠杆的顺周期行为吗?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