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对策

2011-08-15 00:52:47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环境

宋 湛

(贵州大学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550025)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对策

宋 湛

(贵州大学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550025)

在国际政治环境和中国自然环境的双重约束之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无法复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模式。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的积极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任务异常艰巨,在利用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毁坏和资源的透支。当前,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思路,逐渐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的选择。

1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根植于丰厚肥沃的土壤,不断绽放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自然界也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国正处在全面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中国在三十多年中走完了其他工业化国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并且采用了与工业文明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发展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危机在同一时期内集中显现。这些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经济、走向富裕的严重障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在发展中保护环境的唯一途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将会面临众多的挑战和难题,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一次科学、跨越发展的机遇,是中国正确把握时代潮流的战略举措。而且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生态文明,或称为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指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从而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人类新型文明即生态文明诞生的前奏。从广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型人类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的生态化。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而已,就是指人类在处理自己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党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由此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文明思想,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分析

我国是一个资源能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但就在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却长期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发展着,忽视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违背了自然规律,使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受到了影响。21世纪将会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们理想的境界,也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2.1 人口增长过快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世界范围而言,十九世纪初人口为10亿,100年后增加到了20亿,本世纪将突破60亿。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婴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压力仍然高于发达国家。

人口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在于它日益增加的对自然的索取,水是生命之源,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又相对有限,人口的增长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将会更大,而工业的发展对水的消耗,工业废水也在增加,从而致使水资源更为短缺。其次,由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扩大物质需要,这与有限的资源造成尖锐的冲突,人多地少,必然导致人们开垦荒地,其结果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我国必须坚持不懈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促进世界人口的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2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将工业产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不得不承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遭遇的生态环境灾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经济建设的迫切任务而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搞物质文明建设,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次,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了近千个县城。

再者,“我国耕地及森林资源有限,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1.41亩,还不到世界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则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了植被消失,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沙漠化的结果直接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增至356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数多达50亿吨,沙化土地总面积也占到了全国面积的近二成,目前沙化现象仍以每年约3 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在造成大多数人受其伤害的同时,每年经济损失也高达数百亿元。我国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经营,致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地表植被减少。据报载,“截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涉及近千个县城,其中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全国各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据估算,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造成经济损失约为100亿元。”

3 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没有考虑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因此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日俱增。当前,全世界的能源和经济结构都在资本的作用下进行着重大调整,如果我国仍然按照同一种增长方式,势必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在全球,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治理污染。倡导并大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杜绝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最大可能地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的影响,提高承受资源环境代价的公正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

3.2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既是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想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落实好,就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宣传和培养,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鼓励创建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把生态建设的思想深入到学校,使生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大力提倡人们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杜绝将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曾警告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要节水、节电、节能,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社会主体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与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生产和消费观念,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能源、矿产、水资源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外交关注的热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要求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努力树立大国形象。中国政府在2000年5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系统地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同时,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力主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全球环境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全球已经有230多个环境条约和环境保护组织,世界性的环境保护和合作也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全球的生态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国呼吁发达国家应遵守和履行环境条约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弥补其超额的资源和环境破坏;同时我国也呼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以改善该国的环境,并实现1992年里约大会上所做出的无偿转让环境保护技术的庄严承诺。

[1]徐建明.当前我国资源透支性经济增长方式的隐忧[J].宏观视野,2009,(8):25-26.

[2]林存友.资源环境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绿色经济,2008,(11):102.

[3]吴俊杰,张红,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366-37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ermeasures

SONG Zhan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 Teaching,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ahou 550025,China)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dual constraints,China’s road to modernization has been unable to replicate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of Western industrialization;we must explore new socialist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Comrade Hu Jintao in his report in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in the propos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not only fo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of lessons learned,but also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Marx;Engels;ecological civ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61

A

1674-5787(2011)03-0025-03

2011-04-12

本文为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阶段性研究成果,基金编号:校研人文2011022。

宋湛(1986—),女,河南漯河人,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文化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李 燕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环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