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群体性事件预防对策探析

2011-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性群体科学

秦 佳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部,吉林长春 130021)

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刚刚起步,而现在的实际情况要求政府尽快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发展较早,但由于国情不同,其借鉴意义仅停留在理论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我们可以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中寻找其自身的特点,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寻找最适合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长期有效途径。

一、引发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原因

对于群体性事件,有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普遍采用的概念是: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人数也有上升趋势,涉及地域广泛,参与人员组成也出现多元化特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也呈多样化特征,组织性和社会影响力逐年加强,但大部分仍然是属于人民内部性和非对抗性的,参与人群的最主要主体仍然是农民、下岗职工、大学生等固定阶层,这些较长期、稳定的特征是我们分析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线索。

群体性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不同的利益诉求,但综合分析2010年我国影响较大的“江苏邳州市拆迁案”、“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冲击仪表厂案”、“岳阳市开发区围堵美特瑞电子厂案”等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既有历史沉积和管理体制缺陷的原因,也有我们党和政府工作思维误区和功能弱化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群体性事件动态发展中的共同点,探寻它们的社会原因。

(一)直接原因

(1)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存在不满情绪,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问题上;

(2)群众难以有效利用表述渠道,尤其是弱势群体;

(3)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不足。

(二)深层原因

(1)贫富差距现象客观存在并有加大趋势,其中有一些不合理因素,但强烈的心理落差使其外的的合理因素也被部分群体视作不合理因素的表现;

(2)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断变化,但社会管理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协调;

(3)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已经受损。

在面临群体性事件时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

(1)信息的公开透明;

(2)社会管理机制的有效调配。

我们还要承认群体性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作用:

(1)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暴露一部分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党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制定应急解决方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预防的途径。

二、科学发展观为制定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方案提供了科学工作思路

科学发展观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其内容在社会得到广泛落实与运用,作为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者普遍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群体性事件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面临已经出现的具体事件,管理者可以首先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中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以求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和降低重大负面影响。

1.“以人为本”可以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首要工作思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群体性事件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中的部分成员,因此要以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成员的思考角度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在导火索出现直至冲突扩大阶段都有较好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格局变动剧烈而深远,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纵向性分裂相当明显。每当一个利益群体的活动影响、侵犯了其他群体的利益,都必然引发受损群体的不满情绪。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参与者都不是和直接导火索有密切联系的直接利益者,但所有参与者都必然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向性情绪,这说明目前我国社会上的群体不满情绪已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才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抓住群众的心理,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要让群众真正认识到目前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必须通过冲突才能解决的,而要达到让群众理解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就可以减少暴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极大地降低出现严重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在群体性事件已经出现后,用“以人为本”的态度进行换位思考,能尽量抓住参与者的心理,这种方法经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2.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解决群体性事件扩大化和消除其社会不良影响的基本工作原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当前我们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求相互协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多种主体,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解决,要求必然有一种协调并稳定的机制,因此在暴发事件时,尤其是当事态扩大并产生社会影响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工作方法体现出明显作用。

具体来说,针对每一类型事件中的不同环节必须制定不同的预案,但当事件由最初的导火索上升到一定规模后,各类事件的共同点就越来越多,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地调动当地的行政、治安、宣传渠道的成功的工作方法也都是基本一致的,即使在对比“瓮安事件”和“重庆万州事件”这样两起参与人数都超过万人的事件时,虽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参与人群社会构成明显不同,我们也能看到在事件由小及大的过程中,民意表述渠道不畅、政府信息的公开度、社会组织责任的缺失、初期解决问题手段的简单粗暴等弊端都表现一致,各部门的协调性无从谈起。在群体性事件出现扩大化的初期,如果能及时有效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法,就能使事件得以解决。要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调动有效协调体系,需要从机制上完善现行的各项制度,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解决群体性事件扩大化和消除其社会不良影响的基本工作原则,对构建解决群体性事件长效机制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为预防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借鉴了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对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做出深刻总结,并着眼于我国新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群体性事件虽表现为独立的具体事件,但其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整体的过程,因此在预防方面,不能只按照事件发生地区等表面因素制定方法,必须坚持始终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探寻解决问题的长期有效途径。

1.统筹兼顾是近期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战略方针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重大关系必须得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而以往的群体性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各方利益没有得到充分关注是其暴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统筹兼顾的理念成为在近期内预防社会矛盾激化,从而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每一个群体都需要得到发展,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中央与地方、个人与集体、现实与目标等等理论问题在现实中简单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生活状态的差别,这些差别超出一定范围就必然导致心理失衡。从具体问题上看,在出现此类事件时,我们要看到大多数参与群众是有深刻的正当社会因素的,大多数参与者希望表述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贫与富”问题、“特权群体”问题的影响。所以说,各阶层之间利益差异带来的社会矛盾是任何国家在每一阶段历史时期中都会出现的问题,但我国当前的问题比较紧迫,城乡二元制结构仍将长期存在,政府机构的反腐倡廉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在追求高速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从全局兼顾的角度思考发展道路,投入更多力量帮助弱势群体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从战略性的高度消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2.加快发展是长期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途径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当前最突出的目标仍然是发展经济,而经济问题也是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因此只有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事件。从全局上讲,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尚处于“人均1000~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世界各国、各经济地区在发展到这个阶段时,群体性事件相当普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速度,但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难题和较大的人口基数叠加在一起,使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被极大的消耗,而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的现实必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使所有贫困人口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保障,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尽快地通过“人均1000~3000美元”的大关,按照国际经验来看,发展到社会比较富裕的阶段后,社会矛盾将明显减少,群体性事件自然呈下降趋势。

总之,当前是群体性事件日趋严重化但仍可控制的阶段,相关部门能够积极运用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思想方法论,重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防止群体性事件向组织化、政治化、对抗性转变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工作,从而建立更加稳定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

[1]党的建设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R].2005.

[3][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朱力.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群体性群体科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科学拔牙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