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菲英 顾 彬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波恩大学,德国 波恩 D-53113)
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①
——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顾彬访谈录
刘菲英 顾 彬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波恩大学,德国 波恩 D-53113)
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一方面在破旧立新中企图重新定位自己,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世界文学的大潮当中去,因此从世界语境中解读中国文学以及从中国文学中寻找世界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头戏。汉学家顾彬教授在访谈中认为,批评家应该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语境中予以观照,而中国作家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应该多吸收外来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创作,而实现这种转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翻译。
世界性;诗歌;翻译
刘菲英 (以下简称“刘”):您是不是站在德国文学的立场来写中国文学史?
顾彬 (以下简称“顾”):如果一个学者没有自己的立场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我最怕的是一个没有立场的人,那就无聊死了。我不怕一个立场错的人,因为这样的话起码我还可以跟他争论,把问题摆出来辩论。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观点,你跟他谈什么呢?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对的还是错的让别人决定吧。
刘:您曾谈到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对于“世界性”您是怎么理解的?
顾:如果我要评论什么作品的话,我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观点。我的观点是从历史中得来的。从法国革命以后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会受到国际上的影响,中国也是如此。如果要了解中国,恐怕还得从法国革命开始,否则不能全面地了解和介绍中国。如果从中国自身来了解中国,只能重复别人的理论或者自己以前的理论,比如中国学者谈孔子的时候,就很难有创新,他们总是从《论语》谈起。从德国哲学来看孔子,你们可能觉得奇怪,但是这样做是对的。从外面看孔子,我们会发现孔子还没有死,还能给我们21世纪的人带来新的东西。
刘:您认为中国有哪些作家的创作符合您的标准?
顾:在当代,中国文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回到传统的章回体这种做法。这有些落后,跟以前的中国传统的小说一个样了。我虽说不喜欢,但是也应该承认他们的成功,不管在中国还是外国。我不同意莫言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但是他的作品,还有余华、卫慧绵绵、虹影他们的作品在德国很火。
中国好的文学在诗歌。我愿意研究诗人。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杨炼。杨炼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他说写诗是“挖掘”的活动,“挖掘”的过程。而“挖掘”这个概念是从海德格尔那来的,如果我们不从海德格尔来分析杨炼的话,就会忽视诗的深度。另一个是北岛,北岛的诗歌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家看不懂?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北岛受到了西班牙 (20世纪)20、30年代诗歌的影响。学习西班牙那个时期的诗歌会对研究北岛有很大的启发。
刘:(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涌进中国,当今的中国能否找到自身的话语体系?
顾:真的理论是现代的、当代的,是国际的,没有什么中国的理论。如果承认有中国的理论,那同样还有奥地利的理论,瑞士的理论,芬兰的理论,这是不可能的。有的时候用中国古代的理论来分析作品是可行的,我在研究中国传统图画和诗歌的时候,喜欢从意象出发,这样我的分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老这样做的话,我怕在重复我自己。我不想重复我自己。杜牧有两句很著名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很多人认为杜牧的看法是有问题的,认为他自己在发明历史。然而有这样一种理论,认为历史不是真的,历史也发明它自己。这样看,杜牧写的那首诗是有意义的。首先要看我分析的对象是什么,然后再决定用什么理论。
歌德可能是德语国家里面第一个专门谈魏晋的文人,谈得特别棒。18世纪末,没有人能像歌德做到这么好。因为他看过《孝经》,受到中国的影响。我用歌德的理论同时用《孝经》来研究孔子,这样会更深入。
刘:那是不是有一个世界文学的大的框架在慢慢建构起来,各个国家的文学会有一个更为普世的标准来评价?
顾:我怕这个会发生,因为这样学术太无聊,我希望大家的观点都不一样。如果都一样的话说明作品就用不着分析了。如果不用分析,作品也就死掉了。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可是我们还在研究杜甫,还是有不清楚的地方。如果研究完了的话,恐怕就没有人还想看杜甫。
刘:您怎么看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
顾:中国人认为,自己翻译外国文学比国外翻译中国文学的历史要悠久,事实不是这样的。在翻译中国文学方面我们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为耶稣会的代表从明朝就开始翻译中国的经典。那个时候翻译的虽然不多,但是《论语》、 《道德经》、司马迁的《史记》很早就开始翻译了。因为当时翻译用的是拉丁语、法语等古典语言,中国人不懂这些语言,因此他们也找不到这些资料,所以他们就说那时候没有人翻译。
在德国最受欢迎的是《道德经》,现在已经有一百几十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在中国哪一部外国经典会被翻译一百多次呢?虽然我们是小国,我们还是会把最好的作品翻译成德文。
刘:您本人也是翻译家,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翻译什么作品吗?
顾:如果我们谈文学的话情况复杂一些。因为我培养了很多德语很好的译者,他们喜欢翻译小说,我基本上不翻译小说。我翻译别人不喜欢翻译的诗歌和散文,基本上我自己决定在德国发表谁的书。但是有例外。最近有出版社找我翻译杨炼的诗,我本想让别人翻译,但是如果我不翻译他们就不出版,我不想让杨炼恨我,所以我就翻译了。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对于小说来说,在德国基本上是出版社决定翻译什么小说。
刘:您曾说过中国诗歌的故乡在德国,在德国中国诗歌的诗歌朗诵会得到听众的喜欢,但是中国诗歌在目前中国的接受情况却不那么乐观,您能谈谈这个现象吗?
顾:中国诗人的诗歌在德国很受欢迎,很畅销,但是在现在的中国不是这样。当代中国诗人的诗歌很难懂,虽然我自己也是诗人,但我看欧阳江河的诗歌也有困难,可以理解中国读者为什么反感当代的诗歌。
在德国有一批人对现代德语很反感,他们看报纸的时候,一句话还没看完就知道他们想要说什么,丝毫没有新鲜的东西。欧阳江河的诗歌朗诵会很受欢迎,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是里面有一些东西能让我们反思。
刘:诗人和翻译家您是怎么定位自己的?
顾:汉学界很少人对文学感兴趣,对汉学界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也不管我写不写文学作品。汉学界外的人承认我是诗人,我自己觉得我的作品比我的翻译要好。
刘:您认为翻译诗歌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诗人吗?
顾:不一定。翻译最重要的前提是母语好。德国很重视翻译,在那有很有名的翻译家。翻译家也能获奖,和作家没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出名的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一流的诗人也搞翻译,诗人搞翻译,结果肯定是非常非常好的。在中国译者处于边缘的地位,但是德国不是。
刘:您自己在从事翻译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顾:翻译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你可能觉得你的母语很好,但是真正翻译起来,发现并不是那回事,总是感觉找不到合适的词,合适的表达方式。一个句子要翻译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欧阳江河和翟永明的诗很难翻译,北岛的相对简单。杨炼的诗歌很难翻译,如果他在德国成功了,那所有的功劳都归他——诗歌的原作者,如果不成功那倒霉的是我。
刘:您怎么看夏志清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顾:夏志清的小说史是存在问题的,都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谈。他不懂鲁迅,但是端木蕻良、张爱玲、沈从文讲得很好。我不是从意识形态来研究,我是从理论出发。
刘:您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给世界文学贡献了哪些新鲜的东西?
顾:从古典诗歌来看,不光是庞德还有别人,他们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恢复了英语国家原来诗歌的水平。当时英语国家的诗歌差不多完了,他们需要新鲜血液,用唐朝诗人的诗意可以恢复英语国家原来诗歌的水平。还有,19世纪不少的文人觉得德国太弱,应该重新学习“打”,包括打仗;他们觉得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我们知道李白杀过人,德国应该像李白学习。他们的观点是很有问题的,这个我们不必说。
刘:您强调语言的纯粹性,同时又强调作家应该发出一个国家的声音,您是在调和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这两种文学观念吗?
顾:我不认为语言和内容是矛盾的。我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是好的语言包括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在内。语言就是内容,内容就是语言,语言不好没有内容,好的话就能代表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苏东坡、杜甫、屈原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刘:您站在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怎么看待大众文学?
顾:大众文学就是在大街上踢足球,虽然也是在踢足球,但毕竟不正式。我们今天不看的文学明天谁都会看,今天我们看的文学明天谁都不会看。我对大众文学的评价很低。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Global Contexts——An Interview with GU Bing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Global Contexts
LIU Fei-ying;GU Bing
(Bei 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 Jing 100875,China;University of Bonn,Bonn D-53113,Germany)
Since“May 4th Movement”in 1919,during which Chinese literature has found its own way and meanwhile unavoidably influenced by world literature.Thus,interpret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context and seeking for glob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in literary criticism.Professor GU Bing,an expert on Chinese literature claimed that while appreciating Chinese literature,critics should put it in the world’s context.At the same time,Chinese writers need to adopt new techniques from other countries while keeping their own styles so that their works can be refreshed,and transl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is goal.
international characteristics;poetry;translation
I207.22
A
1671-7406(2011)11-0042-03
2011-09-05
刘菲英 (1986—),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①此论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责任编辑 王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