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1-08-15 00:52:47剑,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矛盾思想发展

胡 剑,李 辉

(1.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重庆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4;2.四川石油管理局成都公共事务管理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胡锦涛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胡 剑1,李 辉2

(1.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重庆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4;2.四川石油管理局成都公共事务管理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毛泽东思想中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有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方面,毛泽东重视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胡锦涛更注重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在矛盾的斗争形式方面,毛泽东更重视对抗,胡锦涛更重视对话;在事物的发展、联系方面,毛泽东强协调发展,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

胡锦涛;毛泽东思想;辩证法;继承与发展

1 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方面,毛泽东重视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胡锦涛注重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

毛泽东注重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毛泽东主张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很多事例说明了这点。毛泽东认为:“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1]但是,毛泽东更重视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毛泽东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成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相互排除的斗争是绝对的。”[2]毛泽东强调和重视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是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革命、建设特点相适应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对抗尖锐,民族矛盾突出,社会处于质变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放弃甚至轻视斗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导致革命事业的失败和倒退,甚至会扼杀革命的力量。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所处国际环境的恶劣,强调斗争性也是必须。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再过多的强调斗争性就有些不合适宜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就是这种斗争哲学的反映,是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石,在现实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胡锦涛强调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强调国内政治生活的和谐稳定,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社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在国际方面,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战略思想。胡锦涛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进步联系在一起,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他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应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不仅重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而且强调中国发展带给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强调如何通过平等协调的方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纠纷。它指导世界经济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都强调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要以合作、依存为主要目标,反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暴风骤雨式的斗争,主张通过加强合作、互相联系来解决问题。这是时代特征变化引起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朗,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相互合作与竟争更加明显。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是当前我们注重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的提出是否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呢?没有!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充满矛盾。因为“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的矛盾。”[5]在现阶段,城市与乡村、工人与农民、国企与民企、政府与人民、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而且这些矛盾在某些时候有加剧的可能,但是所有这些矛盾的诸方面或是处于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巩固的统一体之中的,或是处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统一体中的,所以这种差别和矛盾不是不可调整和转化的。所以,在现阶段,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正是矛盾同一性原理的体现。可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和谐世界”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也是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2 在矛盾的斗争形式方面,毛泽东重视对抗,胡锦涛重视对话

毛泽东重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承认矛盾的斗争性之后,就要面对如何解决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矛盾的斗争形式有对抗的形式,也有非对抗的形式,并且对抗的形式与非对抗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指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6]虽然,毛泽东认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但是,毫无疑问,毛泽东在实践中是偏重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视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社会矛盾并不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强调对抗的必要。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的一九五七年,毛泽东仍强调要组织力量反右,认为“这是一场大战(战场既在党内,又在党外),不打胜这一仗,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并且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险。”[7]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对抗形式被泛化,发展到了极端,使得本来属于非对抗的矛盾尖锐化,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对话协商机制的建立。对话协商是权力机构与民众、人与人、不同利益集团、各社会阶层、国与国之间沟通的必要机制,也是民众利益有效表达的形式之一。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国内政治生活中一个极重要的平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没有很好地发挥政协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视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方面的作用,将其作为我国民众参与政治生活、进行对话协商的重要舞台,将其作为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在国际方面,胡锦涛也强调用对话的方式解决差异,处理矛盾。胡锦涛认为:“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只有增强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8]胡锦涛强调要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为什么在现阶段要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呢?这是因为,其一,如前所述,现今社会虽有差别,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处于巩固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体内或是存在于联系日益紧密的国与国之间的,不排除有些差别和矛盾是属于对抗性质的,必须以斗争的形式加以解决,但是,很大一部分差别和矛盾却不属于对抗性质,它们可以通过非对抗的形式,如对话、协商加以解决。有些矛盾原先属于对抗性质的,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已经由对抗性质的变为非对抗性质的了,如各阶层的差别和矛盾已由革命时代的对抗性质变为建设时代的非对抗性质的了,这些差别和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协商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来解决。其二,现阶段,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公民对于对话、协商的需要极大地增加,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途径进行表达和沟通。其三,社会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朝野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国与国之间需要寻求共识,达成妥协和让步,政府与民间社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国家需要共同成长,达到共赢,而能否及时、充分、真诚地进行对话是其中的关键。新时期,对矛盾斗争非对抗形式的重视并没有抛弃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原则性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四项基本原则与非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仍然必须采取斗争形式加以解决,但是新的时期有新的时代特点,在矛盾斗争表现形式,也是如此。对话、协商形式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对世界矛盾斗争形式作出的新判断,这是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总形势的。胡锦涛矛盾斗争形式的思想是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

3 在事物发展、联系方面,毛泽东强调协调发展,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

毛泽东重视发展,事物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解放前夕,毛泽东就提出要迅速把主要任务从武装斗争转到经济建设方面来。毛泽东对如何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协调发展的思想。1950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以《论十大关系》为题的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协调发展的思想。十大关系中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和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协调各方面因素进行发展的思路。毛认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在如何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因而可以更好地发展重工业。”[9]在涉及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10]毛泽东关于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协调发展、沿海工业支持内地工业发展的思想现在仍有重要意义。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处理其他关系时,毛泽东也详细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思想。

胡锦涛继承了毛泽东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协调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1],胡锦涛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2]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包容性增长是胡锦涛科学发展思想进一步拓展和延伸。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倡导“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有多种内涵,包括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胡锦涛在事物发展、联系方面的思考是深刻的,“科学发展”思想和“包容增长”思想是对毛泽东的“协调发展”的继承与发展。第一,“科学发展”在内涵上包容了“协调发展”。毛泽东在论述协调发展时,将重点放在产业布局、社会资源分配、区域经济布局、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分配等方面。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建国之初的特征,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根据我国国情,形成了“科学发展”思想。“科学发展”思想是集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人和社会共同发展于一体的综合发展理念。“科学发展”包含“协调发展”,并且在新的时代赋予“协调发展”更丰富的内涵。“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13]胡锦涛在强调协调发展思想的同时,还强调发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又好又快”、“先好后快”的发展;强调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且是这些发展观有机结合的整体。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思想是对毛泽东协调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包容性增长”思想是“科学发展”思想的必然延伸,是协调发展的体现和结果。“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惠及人民的发展,是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分享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点。可见,“包容性增长”思想是“科学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必然要协调经济总量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就必要要考虑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协调经济发展中各群体的利益以求共赢,所以“包容性增长”是协调各方面积极因素的结果。包容性增长是胡锦涛就新时期如何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最新思考。“包容性增长”与“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既有理念的深入贯彻。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8.

[2]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2-333.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16.

[5]毛泽东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2.

[6]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5.

[7]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32.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09.

[9]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9.

[10]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0.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5:465.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16.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A841

A

1674-5787(2011)04-0048-03

2011-09-01

胡剑(1979—),男,安徽郎溪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辉,男,四川石油管理局成都公共事务管理中心经济师。

责任编辑 周丁力

猜你喜欢
矛盾思想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