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鹏,杨燕滨 ,孟 亚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所谓“三进三同结穷亲”,就是“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交朋友、攀亲戚,点对点、面对面、心连心地听民意、解民难、惠民生,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重庆把“三进三同结穷亲”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和生动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踊跃参与、真心投入,目前已累计参加“三进三同”26.1 万人次,“结穷亲”57.6 万户,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据有关调查显示,群众认为党群干群关系好或很好的比例,比活动开展前上升了19.6%,其价值意义凸显。但此项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崇尚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乐善好施、和衷共济的道德风尚。这些传统美德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之时,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共产主义思想也是在继承了包括“仁爱”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庆在创先争优中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在关心、帮扶困难群众中创先进、争优秀、做贡献,是仁者爱人精神的表现,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更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美德。
党的建设历程就是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争优的历史。在90年的革命历程中,我们党都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正是因为与农民群众、困难群众建立起了密切联系,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在党的历史上都演绎着无数党群患难与共、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发出全市机关干部“结穷亲”的号召,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更把“三进三同结穷亲”作为10件民生大事的重点内容写入《决定》。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多次强调,各级干部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对群众投入真情,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惦记群众的利益,想群众所思所急,做群众所忧所盼。重庆各级机关干部通过广泛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与困难群众同甘共苦,在党员干部和困难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进一步保持和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对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开展创先争优,重在干好事、干实事、干群众欢迎的事,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墙壁上,而要落在行动中、干事中、心坎中。目前,在党和政府主要采用制度和政策治国理政的历史条件下,不少党员干部更多地习惯于从面上层层推进相关工作,而点对点、面对面、心连心地关注基层民生尤其是贫困群众的生活则显得相对薄弱。这就容易出现脱离群众并产生党群干群关系疏远的问题。重庆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广泛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不仅是实现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更直接、更紧密结合,促使党员干部从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的主要途径;而且从战略上看,也是新形势下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共产党人具体细微的行动中“见微知著”,切实感受党的温暖、光大党的形象、增强与党和政府血肉联系的一大突破口。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群体贫困程度较深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重庆市还有近200万城乡低保对象,有2300多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有14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400元以下,有18万企业建档困难职工等,他们的生产生活还十分困难,尤其需要党组织和党员的关心和帮助。主动关心这部分群众,为他们解决疾苦,是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争优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把“三进三同结穷亲”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让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加大对口帮助群众纾困解难的力度,创新了扶贫帮困形式,推动了扶贫帮困工作,有利于在全社会更好地营造扶贫帮困的氛围,有利于更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全市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加强干部作风中创先争优,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结穷亲”还是“傍大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作风”。它清清楚楚地反映出领导干部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结穷亲”反映的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傍大款”则反映的是自私自利者“权钱交易”、醉生梦死的人生观、价值观。党政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在改进机关作风中创先争优,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让机关干部与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零距离接触,更真切、更真实地了解基层,了解农民,了解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这样就有利于机关干部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有利于解决机关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历练干部作风,增强党性锻炼,推动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
活动开展以来,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自觉在活动中历练党性作风,服务人民群众。但也有少数人没有把活动作为在创先争优中联系、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作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形式,从而导致活动开展不积极、不主动、不深入。有的党员干部以工作太忙、时间太紧、力量太弱、待遇太低、难度太大等为借口,放松要求、工作畏难,身入而心不入、口惠而实不至;有的干部认为“三进三同结穷亲”是形式主义、花架子,出出文件、开开会,写写总结、报报信息就可以交差;有的认为临时性地、阶段性地搞一搞还是可以,但没有必要长时间搞下去,否则分散精力,影响工作。据重庆市“三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以下同),25%的党员干部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开展;在原因方面,23%的机关干部认为“是搞形式主义”、22%认为“没有什么效果”、19%认为“给基层增加了很多负担”。
活动中,重庆市委对“三进三同结穷亲”作出的相关制度规定在多数单位得到了认真执行,但也有一些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不到位,或变样变调地“创新”,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不少党员干部认为“三进”容易、“三同”较难,特别是在“同住”上大打折扣。部分机关干部入户走访蜻蜓点水,结对帮扶走马观花,与群众交谈浅尝辄止,存在“活动中一阵风、活动后无行动”现象。一些干部甚至部分县级领导干部结穷亲面太广、量太大,集中活动一哄而上,分散活动不够深入;有的单位“组团式”结亲,搞层层陪同,给基层增加了许多负担,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据抽样调查,29.1%的党员干部参加天数不到7天,34%的机关干部存在层层陪同现象,“一直都没有陪同”的只占8%;平均一名机关干部给基层增加负担,人均500元以上的占17%。
困难群众多因病致穷、因学致穷、因无文化致穷、因无技术致穷,困难多、基础差、增收难,而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般干部多以送钱送物“救济式”帮扶为主,没有做到“输血”与“造血”并重、没有坚持“治穷与治愚”、“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手段较少、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不少单位就活动开展活动,缺乏统筹谋划,存在顾此失彼、忽冷忽热现象,注重表层,忽略长效;机关单位之间、同一单位干部之间,帮扶内容不均衡,造成邻里群众互相攀比,让帮扶干部尴尬两难;有的干部协同解决问题意识缺乏,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未及时上报,对需要相关单位配合扶持的未积极争取,让群众看不到实际效果。据抽样调查,关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方面,40.5%的人认为“解决了一些,但效果一般”;在脱贫需要多长时间方面,53%的干部认为至少需要3年以上,只有5%的干部认为只需1年。
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争优,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是一项系统工作、永续工程,重在解决问题,贵在长期坚持。要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常态化推进、长效化开展,推动各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使之真正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作风的“大熔炉”、密切联系群众的“直通车”、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引擎”,着力打造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具有重庆特色的党建品牌和民生工作品牌。
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组织先进、党员优秀的显著标志。创先争优活动也是一次增强宗旨意识、增进同群众感情的教育活动。在创先争优中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的核心目的,是锤炼党性、历练作风、服务群众。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发服务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被动参加“结亲”转变为主动心系“穷亲”冷暖,帮助“穷亲”脱贫致富上来,在帮扶困难群众中受到党性教育,在深入基层一线中升华执政理念,在与“穷亲”结对中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为困难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是 “三进三同结穷亲”的关键环节,也是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争优中的重要任务。要注重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针对性。紧密结合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长远之需,真正使“三进三同结穷亲”能够帮助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和困难,让基层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注重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统筹性。可以借鉴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模式,办理干部在“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中收集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办理情况反馈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注重结对帮扶人员配置的专业性。在以单位组织开展为主的基础上,可按专业分组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每期每批成立31个活动组,分赴主城九区以外的其他31个区县,将收集到的困难和问题汇总后,一起统筹协调解决。
在创先争优中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要追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先进”和“优秀”。要明确时限要求,确保“穷亲”不落空、活动不断档。针对结对干部或群众在活动中可能因为调动、外出等因素,导致结对活动不连续的问题,要做到活动时间、参加人员和帮扶人员相对固定,联系帮扶的干部不变、帮扶时间不变、联系方式不变,确保结对不落空、工作不脱节、活动不断档。要明确责任要求,确保“穷亲”真正脱贫致富。集中个人、集体和组织力量,帮助其脱贫致富,防止党员干部在 “三进三同结穷亲”中做样子、搞形式、敷衍应付。要强化督查考核,推进“三进三同结穷亲”深入开展。制定操作性强的考评办法,建立公示评议机制和督查机制,对相关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量化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年度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将结果在一不定期范围内进行公开通报,确保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