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麻昌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张劲松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李燕如
[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重大研究专项“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编号:UF09022y)与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桂西南民族边境地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012MS2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产业集群是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杆,如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各级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重点考量的重要因素。但问题在于,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企业来支撑,而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属于资本力量欠缺的中小企业,如何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问题是关键所在。为了研究集群融资的问题,笔者在中国知网期上对“集聚+融资”和“集群+融资”的主题进行搜索,共搜索出192个条目,而集群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如果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题进行搜索则达到10447条目。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在集群融资方面的研究综述尚处在空白,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该方面的文献进行研究整理,以获得集群融资方面从理论、制度、渠道到模式、制约因素以及对策的整体认识,以期为集群融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而全面的理论研究框架。
关于集群融资理论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主要形成了集群融资优势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银企博弈论等三大理论,其中以集群优势理论的研究者最多。集群中的企业为什么比单独游离状态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的机会,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蒋志芬(2008)认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协同竞争、资源共享、区域网络以及地域上的“根植性”等特性,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的“弱势”地位,形成独特的融资优势。宗陶、孙要中(2009)从信息学角度分析指出,集群企业的产品信息不仅能够通过顾客的有效传播节约企业的信息生产成本,从而具有营销优势,银行还可以通过集群的高效信息场多渠道获取企业信息,改善了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状况,因此拥有融资优势。汪冬梅、王兰粉(2009)则从集群的信用优势论方面阐述中小企业以集群方式运作可以在整体上提高信用度,增强群内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集群内的企业还具有间接债务融资的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方面,张荣刚(2005)指出中小企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深度根植及其社会网络支持下的集群供应链系统的共同作用使集群内企业得到相对比较充分的金融支持。王越、刘珂(2008)则将网络结构、信任合作、认知环境提升到社会资本的层面来剖析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内在结构关系,并验证了集群条件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用的影响。刘轶、张飞(2009)则进一步从集群企业社会资本的特殊性出发,将社会资本因素引入集群企业的融资过程中着重分析了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融资的影响,认为社会资本在集群企业融资过程中能起到提供“软担保”的作用。
关于银企博弈方面的研究,魏守华、刘光海和邵东涛等(2002)论证了在银企之间重复的动态博弈中,可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因而利用企业的信用,有助于银行扩展信用贷款,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中担保不足的重大难题。苏国亮(2009),则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面进行研究,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联盟稳定性的必要条件以及稳定的融资联盟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从银企之间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出发,方松泉和刘志超(2010)还定量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前后的融资情况,显示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融资优势。
总结以上三大理论,笔者认为,集群融资优势理论是最基本的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博弈论则是作为印证集群融资优势理论的分析工具。
集群融资制度从非正式融资安排开始突破,向正式融资制度转变,这过程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制度创新和制度支持,但中小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政府的支持,显然和集群的发展特性密切相关。如赵祥(2005)指出随着企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交易的扩展,企业集群的融资机制突破了非正式融资安排的局限,向基于正式制度的融资方式转变。郑彬等(2009)则从新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是推动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的行动主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是现阶段成本最低的制度创新方式,而集群环境是使制度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刘春梅和张乐(2006)认为民营中小企业的集群形态和融资特点相互影响、制约,并试图从集群的发展特性中寻求理性的金融制度支持。而刘克和王岚(2010)则将网络关系合法性作为中介变量,从集群的外源性寻求支持,指出地方政府制度支持的力度越强,网络合法性对于集群企业外部融资效率的提升作用越强。
现有研究从动态角度来分析集群融资制度的变迁,能充分考虑到集群的内在特性和外在环境,自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对融资制度的研究视角还是过于狭窄,既未能从中外集群融资制度的比较来分析我国集群融资制度的特点,也未能从我国集群的融资历史来分析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总体十分庞大,而资金来源不足且比较分散,便形成了以互助担保为主体,其他融资渠道相辅的融资渠道体系。如刘守序等(2008)着重阐述了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三个显著特点,即服务范围固定、非盈利性目的和风险补偿保证,这些特点既能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能有效弥补可能发生的信贷损失,达到银企共赢的目的。正如李日新(2009)所指出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选择以互助担保公司为中心的集群融资平台,实现中小企业向银行通过担保融资,将有效缓解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其他融资渠道,如沈财战等(2006)提出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翁磊(2008)则指出在正规金融之于中小企业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残缺的背景下,非正规金融以金融功能“补位”者的角色出现;此外,企业家通过亲缘、人缘等关系网络进行的借贷活动也成了产业集群的民营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
我国学者提出了许多集群融资模式,归纳起来,不外乎内源型融资模式和外源型融资模式两种。内源性融资模式如高长元和刘蕾(2010)设计了一种基于集群互助融资基金的HTVIC融资模式,该模式以通讯网络为技术支持,以信任为合作基础,体现了高技术企业间的互助互利,可以满足成员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能够整合企业的资金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并能为集群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蒋志芬(2008)则重点分析了另外的三种模式,即以连带责任承担为基础的团体贷款模式、以联合担保为基础的互助担保融资模式、以联合信用为基础的企业间融资机构模式;宋远启和张美萍(2007)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以企业选择集群和非集群而带来的机会成本(如交易成本节约、无形资产成本节约、创新成本等)的节约为基础的成本节约融资、以企业间的信用优势为基础的关系借贷融资、以风险和收益共同体为基础的风险共担融资模式等三种融资模式。外源性融资模式如高连和的体现集群“关系融资优势”和“整体融资优势”的集群财务公司代理担保模式,谢冰和蔡洋萍(2008)的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模式,以及上述提及的蒋志芬(2008)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模式。
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问题制约着集群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中小企业集群找到制约发展的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那么集群在融资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有:伍中信和曾繁英(2009)认为税负重和税负不公、补助信贷缺失及集群企业间融资协作能力弱是集群企业资金不足的重要原因;陈李宏(2009)则指出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与企业融资需求不匹配、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等是制约集群融资能力的主要问题;而王伟(2010)认为正规金融支持的不足与非正规金融的不稳定性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制约;刘波(2008)则将融资的制约因素归结为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融资方式。
集群融资的对策应该采取多元化对策组合,通过集群内部的自我完善来促使集群内部优势的提升,加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寻求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解决集群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
其一,集群内部的自我完善。彭化非(2010)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必需在完善产业集群的组织体系方面下功夫;林洲钰、林汉川(2009)则企图借助中小企业融资集群的组织平台优势,优化集合信用资产的来源及结构,建立正反馈回路,来增强整体组织的融资能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道路;前面提到的刘轶、张飞(2009)认为社会资本在集群企业融资过程中能起到提供“软担保”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利用企业集群融资优势,构建集群内企业信任合作的网络关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中小企业集群整体融资的基本框架,打造中小企业集群组织联盟为中心的集群融资平台,依托联盟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以集群的方式实现整体融资。
其二,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在如何建设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方面,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张秋(2010)认为在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的内部合作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为中小企业集群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建立场外市场或二板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戴春林等(2006)着重分析了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组合产品、完善体系等四个方面金融支持的新路径;阚景阳和张运鹏(2010)则主张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增加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提高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匹配度,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打造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还有的学者从其他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如曹邦英和刘名旭(2009)从中小企业集群的含义、融资途径、生命周期及其特征出发,指出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融资策略;冯宇(2009)认为区域金融政策是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举措。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已经形成集群融资方面从理论、制度、渠道到模式、制约因素以及对策等诸多领域的完整研究,其中不乏许多真知灼见,不过,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定格在较为狭窄的视野之内,在制度研究方面也缺乏国际对比,在融资渠道方面对风险资本的建设和利用方面也显得十分有限,这正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1]蒋志芬:《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与融资模式——以江苏省为例》,《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2]闵宗陶、孙要中:《企业集群的信息传导优势与营销、融资环境的改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