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专业化

2011-08-15 00:53叶正芳
重庆行政 2011年2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培训

□ 叶正芳

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专业化

□ 叶正芳

一、辅导员队伍现状:角色定位与实际角色存在偏差

2006年7月2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包括学习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理健康咨询、科技文化和社团活动指导等)、学生社会化转变的引路人。

然而回归实际工作,辅导员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与其定位存在一定偏差。错位、越位是辅导员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角色迁移。与此同时,辅导员工作开展中还存在一定的缺位。

(一)角色错位。辅导员身兼老师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却又因为不承担具体专业教学任务无法在教师队伍中立足,大多因没有行政职级不归类于行政管理人员。身份的尴尬不仅让辅导员自己无法准确定位,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职能部门也常常将辅导员视为“万金油”、“勤杂工”,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又由于辅导员是与学生群体接触最频繁,感情最深厚也最受学生信赖的人,于是很多本该具体职能部门承担的工作都转嫁到辅导员身上。

(二)角色越位。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对学生事务大包大揽,养成学生过分依赖的心理,遇事就找辅导员,角色越位成“保姆”。辅导员本应是大学生的知心者和引路人,是引导者而非代劳者。然而,辅导员却往往对学生的要求来者不拒,不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不懂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辅导员自己疲惫不堪,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能力培养。

(三)角色缺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辅导员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工作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日常事务繁多,辅导员疲于应付,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在众多职责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性工作,成效是隐形的,而学生事务工作却是短期性、见效快的工作,这无形中让辅导员投入更多精力去开展诸如党团建设、班级管理、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具体实际工作,而对学生政治信仰的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等反而无法给予具体、细微的渗透与引导,造成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一定缺位。

二、角色偏差所导致的主要问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所谓辅导员专业化,即指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系统培养,使其掌握并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工作,并逐渐成长为本行业专门型人才;通过建立科学的行业标准和完整的专业学科,实施专业自主,形成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等措施使高校辅导员职业成为专门职业。然而由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偏差,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认同感差,队伍流动性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认可度低,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也比较差,辅导员大多把这一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或者跳板,工作几年之后往往选择深造或者转岗,队伍的流动性相当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度低;另一方面也是辅导员没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价值无法得到体现。辅导员现在虽然可以既按教师职务又按行政职务进行评聘,表面上看起来晋升空间较大,但是由于还没有相应比较合理的配套措施规范完善,现实中辅导员往往沦为两头落空的编外人员。大多学校虽把辅导员队伍当做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但是这种发展机会还是相当有限的。此外,目前辅导员准入标准越来越高,高学历、年轻化也让辅导员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倾向于深造、转教。高流动性使得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经验得不到积累、辅导员专业素质难以提升,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型人才的培养,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二)工作连续性难保障,专业归属感不足。院系学生工作一般实行分块管理,一个辅导员一般负责单块或多块具体工作。目前虽然辅导员队伍倾向于高学历态势,但是真正科班出身于思政专业或者心理专业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大多数时候多块的分工也让单一专业的辅导员无法在短时间无法摸索为本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院系的调整和轮岗也使得工作的连续性非常容易被打破,可能才刚刚上手党建工作就被调去其他学院负责团学工作,相较于专业教师在某学科内的稳定性,辅导员专业方面的成长归属感不强,稳定性不够。

(三)具体事务庞杂,职业倦怠现象突出。辅导员的工作是具体而微的,工作量大,重复性事务多,临时性事务多,工作时间不固定。这一系列工作特性都非常容易让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就容易失去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丧失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倾向于用权力去管理学生,工作热情逐渐消褪,甚至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被动地应付工作。临时性事务多也让辅导员计划常被打乱,无法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习。

(四)职责分工不明,工作难见实效。如前所述,目前辅导员实际工作承担了诸多具体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组织部、教务处、团委、招就处、财务处等都可以也习惯于向辅导员布置工作任务,辅导员所属院系也常常让其承担众多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事务。多重领导导致辅导员职责分工不明,任务繁重,疲于应付被交办的任务而影响了本职工作,原本应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生活指导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被忽视。学生工作难见实效,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更是大大滞后。

三、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严格规范的准入、准出机制,保证队伍的动态平衡

严把队伍“入口关”、畅通激活队伍“出口渠道”,既要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又要保证队伍的合理流动。在入口上,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秉持“严格标准、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的选拔方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选拔过程中,一是应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数量,生师比配备不宜超过1∶200;二是应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学历要求应与普通专任教师相当,且要注意专业结构上的互补性,着重吸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在出口上,要建立良性的队伍流动机制,拓宽辅导员发展出路,激活队伍活力。一方面,对于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门型人才,要积极为其搭建平台,鼓励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促使其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同时,要把专职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积极推荐和选拔优秀辅导员;对于有愿望有资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在一定年限之后可鼓励其继续深造向教学、科研岗位转教;最后,也应畅通高校辅导员在校内外的流动渠道,加强校际间、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络,积极推荐辅导员对外的挂职锻炼。

(二)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提升队伍专业素养

建立完善的在职培训体系是党和国家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辅导员的培训首先应保证培训的常态化,即有固定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组织单位和培训基地;其次,应注意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如专题讲座、学历进修、外出交流等;再次,应注意培训的层次性,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到高校到学院的不同层次的培训;最后,应注意培训的阶段性,除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岗前培训,更应积极发展辅导员的岗位培训,不断加强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三)进一步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队伍活力

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从而激发其成就动机。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晋职晋升、工作条件、岗位补贴、生活待遇、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的实际收入相当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对于辅导员的超工作量也要予以认可,增加辅导员的岗位津贴。另一方面,应制定完善的辅导员任期考评制度,建立辅导员考评指标体系衡量辅导员的工作实绩,以决定辅导员的续聘或者不聘,晋级或者降级。考评制的建立与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自身能力、竞争意识与创新研究能力,从而保证队伍的战斗力和活力。

(四)理顺关系、厘清辅导员工作职责,保证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自身应协调好与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紧紧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和学生社会化转变的引路人这三个角色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高教育、管理、服务的效能,而把本该属于其它相关职能部门或者其他管理者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还给他们。学校各部门也要明确辅导员的角色以及辅导员的职责,对辅导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肩负自己应负的责任,努力营造合力育人的工作氛围。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培训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