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资产指数浅析——基于一个新会计指标的分析

2011-08-15 00:46:50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财会通讯 2011年31期
关键词:公允相关者会计信息

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秦 桐

一、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指数的构建

(一)相关定义 资产指数为企业当期各单项资产与该项资产初始价值的比值及该项资产占总资产权重之积的和。令:资产i的当期计量价格(Current Price)为CPi,初始计量价格(Original Price)为OPi,计量数量(Quantity)为Qi,则当期企业的资产指数(Asset Index)AI为

(二)公式的运用 一是当期已核销的资产,不进入当期AI统计分析;二是当期新增的资产,若为上期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出现过的新项目(即出现资产种类的增加),按延后一个报告期原则,不进入当期AI统计分析;若上期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相同的项目(即只是数量的增加),合并数量后进入AI统计分析。显见:⑴当市场中资产价格总体平衡,当期各项资产计量价格与初始计量价格相同时,AI=1;⑵当市场中资产价格总体上涨,当期主要资产计量价格高于初始计量价格相同时,AI>1,表明当期总资产中存在价格增益;⑶当市场中资产价格总体下降,当期主要资产计量价格低于初始计量价格相同时,AI<1,表明当期总资产中存在价格损失。因此,借助资产价格指数AI与行业总体经济形势走向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企业资产价格的合理性,进而发挥风险预警作用。

二、资产指数AI的特点与意义

(一)资产指数AI的特点 一是概念简单、内涵明确。本文构造的资产指数AI,是对企业资产计量价格变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的后续计量——的直接反应,概念简单、内涵明确,易为各类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理解。二是适应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本文构造的资产指数(AI)可以涵盖包括公允价值计量、历史价格计量在内的各会计量模式下的资产项目进行统计计算——对于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其价格变动系数CPi/OPi=1,AIi值等于其在总资本中的权重值——公式具有良好的应用性。

(二)资产指数AI的意义 一是资产的“历史价值”及其变化得到充分反映。本文构造的资产指数AI,其计算始终以各单项资产的初始计量——历史成本——为基准,各企业利益相关者均可根据资产指数和资产总值大致倒推其“原值”,从而掌握资产价格的总体损益情况。二是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构造的资产指数AI,反映了企业的全部资产的总价格变动趋势,由于将单项资产的权重引入公式中,从而降低了个别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对资产指数的影响,反映了企业资产价格的总体变化状况,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稳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的使用,已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所有人——股东,还包括了债权人、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管理机关等各个方面。全面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既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是时代的对会计的召唤,是社会经济对会计的必然要求,是资本市场赋予会计的必然使命。尽管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风暴,引起金融界等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不满(付强,2008;邢精平,2009),但短期内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是相关各方必需面对的现实。会计的目标之一就是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信息。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仍将是适当的方式,它增加了信息的相关性,更好地反映了当前的经济环境。改用历史成本计价的方式,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将使很多会计信息失去意义。因而,从当前情况看,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成为了主流意见(黄世忠,2008;葛家澍,2009)。另一方面,在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同时,努力增加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过于专业的语言一般投资者很难理解,信息披露应力求通俗易懂,尽可能减少一些生疏的专业术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汇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让信息使用者能读懂和理解信息的内容(余恕莲,等,2008),从而增强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社会公众的理性判断,对于降低市场的非理性“追涨”、“杀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构建的资产指数AI,旨在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企业资产后续计量的资产价格信息。对于初始确认中计量价格信息的揭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1]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2]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4]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财会通讯(综合)》2008年第11期。

[5]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6]黄中生:《论资产计量》,《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

[7]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8]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5期。

[9]谢诗芬、戴子礼:《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会计计量视角》,《财会通讯》2003年第9期。

[10]张晓明:《资产质量信息披露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公允相关者会计信息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09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2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7:04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山西农经(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