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丹 刘 洋(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走向文化政治诗学
——伊格尔顿与他的文化政治批评
赵 丹 刘 洋(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在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舞台上,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原则和政治批评立场,表现了明显的文化政治诗学特色,引起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文化政治批评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神的赓续和弘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完整性。
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激进美学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舞台上,英国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凭借他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文学批评实践上,伊格尔顿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出发,以文化研究的姿态回应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当代文化思潮引起的思想沉浮和价值动荡,因此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在英国的主要声音。有的学者认为,他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已故的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构成了当代英美学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三足鼎立之势。[1]本文试图完整描述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的观念与方法论意义,同时也对他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批判性阐释。
在当代美学界,伊格尔顿有着多重的身份——当代西方文化左派学者中重要的理论家、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中的代表性理论家,这样一些多重的身份使他的文学理论研究在整体上展现出了一种文化取向,并在思想观念上展现出了浓郁的“激进美学的逻辑与立场”[2]。伊格尔顿自己也并不回避这样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伊格尔顿曾经说,他的《克拉丽莎的被强暴》、《文学理论:导论》、《本雅明:走向革命的批评》等著作都来源于一种政治情境的触发,是对文化政治语境的一种应答。[3]2这算是他对自己的批评理论的一个很好的注解。在1986年的《反本质》中,伊格尔顿曾说,他的《文学理论:导论》“在一个更普遍的水平上,反映了从‘理论’到‘政治’的转变,像它坚持的那样,文化分析中的方法问题必须从属于政治的目标”。[3]7这也正反映了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特色。
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情境作用的影响,这个社会情境就是20世纪西方“新左派”文化思潮。众所周知,在20世纪西方思想界,60年代以来的“新左派”文化思潮曾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当时构成了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独特语境,也成了思想文化界的一个塑型的平台。[2]6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深受“新左派”文化思潮的影响,它是一种有效的文化思想的储备,刺激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内在理念和思想精髓。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兴起的批评理论,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接受理论等,都与西方20世纪社会“新左派”文化思潮的起落有着一定的影响关系,它们都注重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内在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影响和文学批评实践的社会介入,体现了现实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的政治实践态度和政治批判立场的影响与强化。
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也深受这种“社会情境”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理论视野中,关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考察构成了批评观念的主要价值支点。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建构了一个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话语、风格、传统、实践等都是这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审美意识形态使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结构和审美构成,特别是文学的审美形式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但传达了作者的意识形态,而且作为一种审美代码,也体现了文学生产是如何在上述关系的运动中形成文本的。他要通过考察和探索审美意识形态文本的实现过程,来探索一定社会文学生产的运行方式和独特规律。伊格尔顿把他的这一探索定位在实现一种“文本的科学”。所谓“文本科学”,既是作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的文学生产的独特的运行方式的总结,又是关于审美意识形态文本产生的过程和规律的分析。这种理论视野明显体现了一种鲜明的时代语境,正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他“并不关心纯粹的审美话语,而坚持在审美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确立理解文学方式”。[4]在《文学理论:导论》的结尾,伊格尔顿更是从政治意识形态视角中阐述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程,不但认为一定的政治情势对20世纪文学理论产生影响,而且提出审美话语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在一种基本的联系中存在着一种张力,在这种张力的驱使下,“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5]
这既反映了伊格尔顿一贯的激进美学主张,同时也奠定了他的批评观念的美学指向。在《审美意识形态》中,他认为意识形态构成了审美话语的内在机密,它促使审美话语在一种危机中反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强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审美话语是如何在一种张力形式中与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形式有所关联,同时又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在伊格尔顿看来,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的强调,是反抗资本主义社会“内化的压抑”,[6]从而达到人类心灵解放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正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意识形态批评特色,带有明显的激进色彩,这种激进的美学锋芒使他的文学理论以特有的表达方式介入了一定的政治现实,并让人们印象深刻。
伊格尔顿激进的美学锋芒是与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立场分不开的,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关注当代激进文化政治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构成了他的文化政治批评的主要思想倾向。早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就试图在“文本科学”的构想中建立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体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入考察,更包含了伊格尔顿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深入思考,《批评与意识形态》因此也代表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主要成就,更是奠定他后来的政治批评取向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族主义:反讽与关怀》、《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19世纪爱尔兰的学者与反叛者》、《圣·奥斯卡》、《叶芝<1916年复活节>里的历史和神话》、《克拉莉莎的被强暴》、《丁尼生<公主>和<悼念>中的政治和性征》等一系列著作中,伊格尔顿更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立场上,密切关注当代文化政治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其中《克拉莉莎的被强暴》是一个重要的著作,借助于《克拉莉莎》的文本,伊格尔顿对当代激进文化政治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女权主义等激进文化政治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那就是当代激进文化研究如何尊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方式和思考方式,当代性别文化政治研究如何面对阐发与限制它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借这个文本,伊格尔顿指出,当代激进政治研究其实已经陷入了困境。一个明显的表征是当代文化政治研究在保守的立场上正日益失去实践的政治语境,片面地绝对反对个体特殊性,强调彻底摆脱性别和身份的解构主义态度正在淡化阶级、种族、民族这样的理论范畴。在性别、差异、种族等具体的文化政治研究中,伊格尔顿更是突出地强化了文化政治关切,并尖锐地提出了当代文化政治研究如何正确对待激进的政治语境问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哲学观念和思维形式能够让激进政治更尊重当下的政治语境,因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相信,激进理论如果失去了实践的政治语境,就会成为空洞无用的东西”。[7]正是在这样一种立场的主导下,伊格尔顿在当代文化研究的舞台上,展现了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的原则和立场,在当代多边的文化情境中保持了清醒的意识,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代表。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伊格尔顿表现出了明显的激进取向,他的这种锋芒不可避免地会与当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主义相遇。用伊格尔顿的话说,这是一个关于差异、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异国故事层出不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批评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文化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姿态影响了当代西方思想和文化领域中的主要价值基础,而且,由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明显的破坏精神,它的精神理念也引发了当代文化研究思想构架的动荡,标志着当代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伊格尔顿在最近几年一直密切关注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动向,特别是对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政治话语的关联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伊格尔顿看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矛盾最集中的表现,伊格尔顿从后现代主义赖以生长的晚期资本主义环境入手,在激进文化政治语境中,对后现代主义矛盾的政治取向进行深刻批判,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的政治骚动中悄然浮出,成了一种典型的替代性的文化政治形式,成了“在话语层面上使一种泛滥大街小巷的政治文化保持热度的一种方法”。[8]对于这种替代形式,伊格尔顿持非常明显的怀疑态度,他说:“无论后现代主义出自其他什么地方——‘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性的最终怀疑、先锋派的重新发现、文化的商品化、生气勃勃的新政治力量的出现、关于社会的某些经典思想体系和主体的崩溃——它也是,并且主要是一场政治失败的后果。”[8]在这种视角中,伊格尔顿看到的是后现代主义更深层次的理论缺陷和思想迷误,他的批判为我们在历史起源语境上更深刻地认识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有效的批判性思考形式,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伊格尔顿那里,他明显地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应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挑战,充分认识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可疑本质,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因此也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最激烈的声音之一。在此可以看到,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持构成了他的批判的锋芒的主要来源,也是他的文化政治批判最明显的思想指向,为此,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批判体现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一贯的思想倾向,那就是重视文学批评理论与社会政治文化语境的关系,在社会现实文化中强调审美话语的介入力量,展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政治诗学的特色。
作为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展现了在审美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确定文学价值属性的特色,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伊格尔顿的批评实践独树一帜,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广博性,而且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从思想意义上看,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敏锐的现实力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他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启发了中国当代文学本质论研究,促使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观念的变革,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非但如此,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实践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标志性的成绩,他的文化政治批评观念正体现了当代文化政治研究的主要思想倾向,他对女权主义、民族主义与文化政治问题的探索,构成了当代“文化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纬度,也是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走向文化政治诗学的主要的促动者之一。“文化政治诗学”最鲜明的特色是重视文学批评理论的文化现实感,强调在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展现审美话语的活跃性,在密切关注文化政治现实的过程中凸现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力量,这一点,恰恰是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批判所表达的最主要的价值理念。由于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关注当代激进文化政治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政治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因此他更加引人注目。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现实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西方遭到普遍性的危机的时刻,伊格尔顿执着与出色的成绩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也应该发现伊格尔顿文学批评观念的缺陷,那就是,他的意识形态批评还存在一定的不彻底性,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上,伊格尔顿过多地倚重了他的政治性的意义,还没有指明它本身的意义的多重性和丰富性,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批评实践过程。而且,在对当代文化政治语境的分析上,伊格尔顿主导性的理论框架是含糊不明的,他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也显出了在多边文化情境中的弱势,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完整性。毕竟,当代文化研究面临多重的挑战,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方面,我们要承认伊格尔顿的缺陷,同时,更应该重视他的批评思想的影响力。
[1] 周小仪.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J].国外文学,2001(4).
[2]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与立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
[3] Terry Eagleton.Against the Grain[J].London:Verso,1986(2).
[4] 克利夫·麦克马洪.论伊格尔顿[M]//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90.
[6] 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7] 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和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35.
[8] 特里·伊格尔顿.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28.
Towards Cultural Political Poetics——Eagleton and His Cultural Political Criticism
ZHAO Dan,LIU Yang
On thestage of the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alcriticism,Terry Eagleton,anEnglish scholar,insists thestand of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principle by Marx,presenting the obvious features of cultural political poetics,which highlights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in theory.His cultural political criticismstresses on the practical intervention function of aesthetic discourse as well as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aesthetic criticism.It has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riticism but it also has apparent deficiencies which has influenced the completeness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Eagleton;cultural politics;radical aesthetics
I206.09
A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05CZW003)
赵丹(197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西方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