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文
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建筑艺术的审美探析
纪 文
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的风土建筑是苗家人自己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苗族民居和公共设施建筑两个空间部分。苗族建筑艺术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是苗族的“无字的史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生态和谐之美、功能实用之美和民族人文之美的审美内涵。
黔东南;苗族 ;建筑艺术 ;审美
苗族是个古老而饱经风霜的民族,苗族人有着自己深重的历史,他们创造出了刺绣、银饰、蜡染、建筑、雕刻、服饰等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贵州黔东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降雨丰富,土质肥沃,植被茂密,山地居多,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苗族风土建筑是苗族人自己创造的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艺术文化之一,是“物态化的审美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苗族依山建寨,依山林择险而居,故有“高山苗”的说法。苗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苗族民居,另一类是公共建筑。苗族民居的最大特点是楼面层均有部分置于坡坎或与自然地表相连,即便有些场地并不受地形的限制也是如此。民居又称为“半边楼”或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房,当然是因为吊脚楼实际上只有一半的楼是吊脚的。苗族民居平面布置以堂屋为中心,并向两翼展开,干阑式半边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民与土地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血肉联系,以及因势导利、倚坡筑屋,人与家畜兼顾的建筑特点。公共建筑是族人进行民事民俗活动的场所。一般包含寨门、凉亭、铜鼓场、芦笙场等,村寨的公共建筑都凸显出苗族民居建筑艺术自然质朴、灵巧的风格。黔东南苗族建筑艺术的美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功能实用和民族人文特色等方面。
生态批评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生态批评就是从生态美学的解读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初原状态。当然,和谐不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可以说,和谐的美学理念是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终极追求。苗族建筑艺术的自然和谐生态之美正是“现代生态建筑”的取向,也与传统的风水审美观依山傍水不谋而合。
半边吊脚楼的苗族民居,是顺应自然就地取材的纯木结构的穿斗式建筑,不用一钉一铆。由于本地特产杉木树,“十八年杉”很是有名。杉木质地坚韧很适合做民居,黔东南的苗族村寨都就地取材。新做成的杉木民居是材料的肉质本色,光艳夺目,散发出木质的芳香,真正达到形、色、质的统一。这些苗家人的“杉木的山歌”,体现了苗家人纯朴自然的审美意识。民居建筑在空间上自由组合,灵活伸缩,又不失高度的协调,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是尊重自然,顺应生态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对话。苗族人聚族而居,因为“地无三尺平”的缘故,当选择不适合耕种的陡坡、岩坎等地时,很少大规模地开挖山体平整地基,因此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之美呈现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的关系。“在对待人—建筑—自然关系的观念上他们认为首先是共栖共存的关系”。村寨的半边吊脚楼鳞次栉比似乎是“生长”在黔东南的山岭山腰中,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形成随地形变化而随高就低,曲折蜿蜒,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有机的整体。正如建筑学家弗拉姆波顿所认为的那样“它(建筑)与那处的景观的融合是整体的,因为自然经常渗透到那种结构。”[1]吊脚楼与阳光、雾气、树等构成了一洋溢着天地之灵气的生态画卷。虽然是静态位置,但是又没有感到静物的呆滞,而是艺术动感之美十足。
黔东南的苗族,苗族人在择地而居时,族人都会在寨前寨后栽上一些枫树,苗族古歌里唱“来唱古枫的歌吧,摆摆树种的古。那古老的枫树啊,枝桠长又长,树梢伸到天边边,树叶铺展展,万古能乘凉。那古老的枫树种啊,长的枫树高又直,树巅冲进青云里,树叶遮阴了大地。”暂且不论枫树的文化内涵,苗族人村寨前后的护林枫树是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寨中人是不随便砍伐枫树的,枫树是苗家人的风水宝树,被称为“保寨树”。村寨的整个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在现代化的城市是无法享受到如此的生态美感的。典型的苗家村寨“千户苗寨”西江、郎德上下寨、高坡等。绿荫如盖的枫树,飘逸俊秀的木头原质民居,在苗族聚居的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正如袁鼎生教授所认为的,人生存在审美中,形成了生存美感。
“我们欣赏、体验各民族的民居建筑的美往往一个由远到近,有总体到局部,由外到内,逐步深入,逐步增长的运动的过程。”[2]加拿大环境美学家卡尔松和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亨利·苏利文都曾宣告:建筑本质上是一种功能的艺术。从鉴赏的角度来看,我们鉴赏一件建筑艺术作品,就应弄清其本质是一座办公楼还是一座寺院,是一处堡垒还是一座教堂,是一座民居房子还是一处陵墓。所有这些,都涉及建筑艺术的功能实用范畴。苗族建筑艺术的实用之美,就是这些建筑具有了苗家人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的功能。
苗族建筑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产物,凝聚着苗族人民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不管是苗族民居还是苗族的公共建筑,既流露出浓厚审美色彩,也极具实用价值。从寨门、铜鼓坪、美人靠这些具有苗族特色的建筑中,都可以领略其实用之美。
黔东南苗族的建筑艺术,遵循了建筑美学的规律,而实用就是建筑美学的重要规律。除了视觉效果上的美观,实用性和功能性也是我们欣赏、体验的建筑之美的关键。
黔东南的苗族传统聚落村寨及建筑是苗家人千年的家园。据史料记载,战国秦汉之际,苗族先民自江汉平原的渔米之乡、洞庭彭蠡一带陆续迁徙至西南山区地带。迁徙时间更是达千年之久。所以有人认为苗族是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之一。一部分先民终于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建立了千年的家园。苦难的跋涉,悠久的历史,苗族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最广泛的反映苗家人对生活美的追求。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聚落村寨的建筑艺术,饱经风雨,历尽沧桑,散发出浓郁的民族人文之光。
在黔东南苗族的传统村寨,民居的屋顶、门楣都有牛角的造型,堂屋的神龛上常摆放水牛角。苗家人在修建房屋时,都会巧妙而虔诚地安置牛的崇拜物。每当有远客到来时,苗家人在杀鸡招待时都会把鸡血滴到堂屋的牛角上,保佑家人和客人平安。苗家人的寨门门顶的每个角也是牛角的造型,铜鼓坪上也经常能看到独特的牛角造型的建筑,如牛角形的 “铜鼓柱”、牛角形的“鼓藏树”等。这是苗家人自己对祭祀活动的一种特殊崇拜。我们知道,牛崇拜几乎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但是又各具特色。苗族学者罗义群教授认为,“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牛崇拜会像苗族那样执着和痴迷。”[4]从苗族的风俗习惯也能看出牛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苗家建筑艺术与牛崇拜文化的长期融合,苗族人文风情凸显。
公共建筑铜鼓坪是苗寨的中心空间。苗族视铜鼓为神器,每当在铜鼓坪祭祀祖先或神灵时,敲击铜鼓作歌作舞为传统习俗。地坪的表面用条石,用精湛细腻的工艺,按照铜鼓的“太阳纹”图案镶嵌,就是铜鼓坪了。铜鼓坪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人们在坪上歌舞,仿佛化身回到祖先的世界。“铜鼓文化”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在铜鼓坪这一建筑空间里进行的。铜鼓坪承载着苗家人的歌,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风俗。总之,铜鼓坪是苗族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历史悠久,散发出绚丽的民族文化色彩,是黔东南苗族人文之美突出表现之一。苗族的建筑艺术承载了苗族人民的习惯和风俗,浓郁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建筑所分割的空间里进行,飘溢出惊人的民族人文之美。
弗朗滋·博厄斯认为,世界上无论苦难的民族,还是生活丰实的民族,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美的享受,创造出美的作品。黔东南崇山峻岭中的苗族传统聚落村寨建筑始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朴素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之中,整个村寨充满诗情画意,苗家民居和公共设施建筑的民族人文之美令人陶醉迷恋。黔东南苗族传统的聚落村寨的建筑艺术是苗族人“无字的史书”,它记录了苗族独特迷人的民族历史文化。
[1]龚妮丽,吴秋林.艺术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30.
[2]卡尔松.环境美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94.
[3]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
[4]万书元.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苑,2010(1).
[5]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J59
A
1673-1999(2011)22-0137-02
纪文(1986-),男,贵州盘县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01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