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诗词作家爱国思想成因探究

2011-08-15 00:49姚艺玲
关键词:抗金陈亮陆游

姚艺玲

两宋诗词作家爱国思想成因探究

姚艺玲

从社会主流思想,家族文化、家庭教育和人生经历等方面探析入两宋诗词作家爱国思想成因。两宋时期,外族入侵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奔走呼号,为两宋王朝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两宋社会,文人士大夫作为参政主体,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特殊的历史时期、动荡的时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的爱国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壮怀激烈。

爱国思想;社会主流思想;家庭教育

两宋王朝能够在风雨飘摇中坚持300多年,爱国主义是其坚定的文化基石。这一时期,爱国主义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们借助诗词作品表达对国家、对社会的忧患,对入侵者的仇恨,尽忠报国的雄心壮志,宣传抗战的决心等,并用他们的毕生去实践他们的爱国理想,为两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深究其爱国思想成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王安石、陈亮、叶适等的思想熏陶

(一)以“义”制“利”的伦理道德观和“实事实功”的人生价值观

义与利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判断标准,初定了“义重利轻”的义利观。到了宋代,理学的义利观以其极端的“存天理,去人欲”主张,对人的欲望和求利行为彻底否定。但在积贫积弱、屈辱求存的两宋社会,空谈仁义是谈不出国富民强的。于是,讲利的功利之风随着国家的日益困窘而愈发兴盛起来,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王安石、陈亮和叶适。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当政者中较早公开讲求利的人。他提出“利者义之和,义所以为利也”[1]。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王安石高举“以义理财”的大旗,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不仅缓解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困难,也为务实讲利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南宋陈亮主张义利并重,义利统一。在陈亮看来,义利之间关系是一致的,他坚决反对把仁义道德和实事功利对立起来,反对重义轻利或舍利求义。他强调以事功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必须转化为外在的功利,而并非单纯地只要事功,不计其余,更不是完全不讲道德的自私自利主义者。南宋的叶适提出“以利和义”,他认为义利之间关系与理欲的关系是一致,他肯定“欲”“利”存在的合理性,注重事功,主张把道义和功利结合起来。他认为,仁义道德以功利为内容,并通过功利表现出来,但在讲利的同时,要以义为基本的道德准则。

王安石、陈亮、叶适的义利观在形式和内容上尽管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义和利不是绝对对立而是统一的,都肯定了利存在的合理性,但讲利的同时,要以义为基本准则,而不能超越义的范畴,即“以义制利”;他们都讲究应用实际,崇尚实事实功。在这种义利观的指导下,王安石在如何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上,主张革新除弊、富国强兵。而陈亮、叶适在抗金问题上,主张抗金,反对投降,在内政问题上,主张革除积弊,致国强盛。王安石、陈亮、叶适的思想有力地鼓舞了文人士大夫不要囿于书房,不要空喊道德性命和忠君爱国,而要把治学和国事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学识和道德修养转化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

(二)“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王安石、陈亮、叶适的讲求应用于社会实际的事功思想运用到学术方面,即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主张学术与事功的统一,以社会实际效用作为衡量标准。

王安石尊经稗史,主张经学的“成德”和“立功”的作用,反对脱离实际高谈性命义理的空洞学风,倡导学者务实致用。正如其所言“《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放其言之文,君子以兴焉;循其道之序,圣人以成焉。 ”[2]陈亮也说:“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3]实际上也是反对空谈道德性命,主张“学为成人”,即治学要追求成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并能把个体的道德修养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事功的社会有用之人。叶适对理学家们仅仅追求格物穷理的治学极为反感,他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4]实际上,他也是主张学术应当务实不务虚,应当注重研究救国救民的根本问题,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王安石、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力辟空谈的学术思想,将知识分子的知识关怀与现实事功紧密地贯通起来。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宋代士大夫一方面对知识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执著追求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的实事实功、奋发有为。

二、家族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人的成长和经历无不受到家庭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尤其是在讲究伦理道德、崇重门第的中国封建时代,家族或家庭的传统理念、教育方式等,对其后辈人生的思想、行为往往起到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果我们对两宋爱国诗人词人寻根问源的话,不难发现,家族文化和家庭教养在他们思想中留下的深深烙印。他们或出生于书香门第、科宦世家,先辈的严谨治学、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高风亮节世代相传;或家势平凡、门第一般,但长辈们的安贫乐道,积极有为,注重忠信礼孝的尚儒思想薪火相传。

宋代,科举制度已成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之一。两宋科举制度有意识地抑制豪门望族,拓宽寒门取士之路,为两宋以书香传世的家族的崛起和长盛不衰创造了条件。同时,两宋科举也对两宋家族教育有明确的导向性,使得每个家族时刻都关注与科举相关的教育,并以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来要求自己和教导后辈子孙。而作为家族成员的一份子,往往都会以置身于这样的家族而感到自豪,富有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他们注重对先辈功德的继承与发扬,发奋图强、研读诗书、致力科考、求取功名,而进身宦海后往往又尽心尽职,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家族的声誉。在科举制度的指挥下,两宋家族文化和家族教育培育出许许多多以科考登甲为目标、以报效祖国为理想的文人士大夫。

陆游出生于山阴诗书簪缨之家,家族中进士及第者达16人[5],文才儒士应有尽有,且多是品行高洁、备受爱戴的有为之士。陆游常常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而感到自豪,常以先辈和同辈们的品德和功绩勉励自己。陆游的高祖陆轸,性情宽厚、正直坦淡,为官多施惠政、清廉自洁。陆游的祖父陆佃少时刻苦努力,映月读书,进士及第后耿直尽职、不亢不卑,其品德高尚受到士大夫的敬佩和推重。陆游的父亲陆宰博闻强识,能诗善文,是个有血性的爱国志士,关心国事且不畏权贵,在宋金关系问题上,力主抗战。在父辈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陆游很小就立下了“上马击逛胡,下马草军书”的报效祖国的宏图伟志,致力于研读经史、习作诗赋,执著科考,以期实现经济天下的宏愿。陆游还认真研究兵书、勤练武艺,希望为国杀敌、恢复故土、报效祖国。虽然陆游的科举之路几经坎坷,最终未能金榜题名,但他并未放弃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文天祥出生于读书求学之风、科举极为兴盛之地。其先祖文炳然,是位博学之士,终身热衷于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许多人才。其父文仪器质端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厚待宗亲,并常常倾其所有资助士子参加科考及贫穷的乡亲,备受敬重;文仪文史精博,且洁身自好,对文天祥的成长影响极大。文天祥的母亲出生书香门第,贤良淑德,勤俭持家,她教育文天祥兄弟对国要尽忠,对家要尽孝。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诗书礼义的家庭环境里,文天祥自小就勤奋好学、礼貌待人、崇尚忠义,并立志作一番事业为国尽忠。

岳飞出生于北宋末年的兵马仓皇中,家族世代为农。其父常常倾其所有资助乡人,其母是个勤劳节俭、善良贤惠、知书达理的传统女性,平时对岳飞严加管教,常常教诲其忠信孝悌道理。她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岳飞自言他“幼失所怙,鞠育训导,皆自臣母”[7]。正是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岳飞才得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不放弃个人的本真,始终怀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壮志。

三、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紧张的战斗生活的历练

人的性格的养成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宋朝自建立就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大大削弱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损害了地方的积极性和人民的利益,社会生产力疲敝,人民起义不断。辽、西夏、金对宋朝不断侵扰,两宋朝廷在多次抵抗无果后,妥协议和、俯首称臣、交纳巨额岁币,朝廷“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形成,国家危机空前。内忧外患的动荡时局砥砺了作为参政主体的文人士大夫的爱国热情,他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姿态站在时代前沿,不计个人的利益得失,上书言事,指责时弊,力主革新,呼吁抗战,并把这些主张融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歌唱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占北宋的首都汴京,摧毁了北宋王朝,陆游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童年的逃难生活在陆游的幼小心灵里铭刻了对敌人的仇恨,这便是他终生主张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最早根源。辛弃疾生长于沦陷的北方,亲见生活于金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之惨痛。残酷的种族压迫和沦陷区百姓不断的奋起反抗影响了辛弃疾,年青的辛弃疾立下矢志抗金、为国捐躯的志向。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捷报频传,却被皇帝和秦侩以莫虚有的罪名杀害。动荡的时局使他们的爱国之路走得尤为艰难,但更让他们明白复国中兴的重要性,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如果说动荡的时局砥砺了诗词作家的爱国情感,那么戎马倥偬、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更磨练了诗词作家的爱国意志。岳飞20岁投军,走上抗金第一线。从军的前期,他虽英勇善战,却过于轻率和急功近利。随着抗金斗争的深入,在屡次的出生入死中,他迅速成长为一名爱国将领,组建岳家军,治军严明,深谋远虑,20年如一日带领岳家军为南宋抗金斗争立下累累战功。作为一名抗金将领,岳飞置个人功名利禄乃至生命于度外,敢于违抗“兵不可轻动,且班师”[8]的命令,并在大败金兀术后,明知朝廷无心抗战,仍力谏“乘势殄灭,恐后患”[8]。虽因抗金决心太坚决、抗金意志太坚定而屡遭打击和陷害,但他仍以打不倒压不跨的姿态、入而不返的坚强意志实践他的抗金复国的理想。辛弃疾22岁时召集群众2000人高举义旗,反抗金国的侵略,团结抗金力量,率部投归耿京,追杀窃听叛逃的义端,生擒叛徒张安国,号召万人南下归宋,献俘建康……这一系列的战斗经历,丰富了辛弃疾的人生体验,提升了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使其成为南宋王朝的有为志士。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王安石.王安石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3]脱脱等.宋史·陈亮传(卷四三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周梦江,陈凡男.叶适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高利华.亘古男儿——陆游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岳飞.岳忠武王集·奏乞终制札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I207.23

A

1673-1999(2011)22-0094-02

姚艺玲(1980-),女,硕士,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漳州363000)讲师。

2011-09-19

猜你喜欢
抗金陈亮陆游
书法作品
主动自锁托槽在一例上中线偏斜病例中的应用
岳飞大破金兀术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Topological magnon insulator with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light∗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陈亮进 典藏欣赏
除夜雪
岳母刺字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