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雪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编辑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编辑的职业道德研究*
乔瑞雪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编辑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编辑职业道德反映出一个行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其内涵深厚且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期刊编辑职业中出现明显的道德失范现象,其产生原因有编辑自我意识、经济体制改革、传统文化、教育体制等主客观因素。加强和完善编辑职业道德,需要编辑自身的道德觉悟、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监督和立法措施。
编辑职业道德;道德失范;完善建议
文明社会需要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与积累,在个人学识和整个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和转化过程中,编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1]。在社会不断进步、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编辑职业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性,编辑职业道德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影响也越发明显。
(一)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编辑的职业道德是指编辑人员在其本职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各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编辑的思想道德、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学术精神、专业能力、文字水平等方面[2]。编辑职业道德反映了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反映着一个行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具体来说,编辑职业道德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编辑是典型的幕后行业,从事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职业特点来看,编辑的具体职责就是把作者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可以出版的精神产品,即为广大读者推荐优质可读的作品。作者的稿件经过编辑的精心处理,加工成完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而这个过程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署名人是作者,编辑耐心工作的结果是使读者获得满意读物,作者获得价值实现,而编辑自身无任何名利可图。这种默默奉献、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职业本质,正是编辑敬业奉献精神之所在。
2.诚实守信、互惠合作的精神
诚信是所有职业通用的道德标准,在编辑工作中尤为重要。恪守承诺是编辑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编辑要对出版物负责,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要对人类社会出产的精神产品负责。不管是对作者做出的发表和修改的承诺,对读者作品质量的承诺,还是对出版周期等具体事务的承诺都必须严格践行。互惠合作是对编辑处理和作者、读者关系的要求,发表作品的作者和阅读刊物的读者都是编辑的合作伙伴,各方缺一不可。失去作者,刊物无法耕耘;失去读者,刊物缺少土壤。编辑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必须在职责范围内,以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学术精神留住优秀的作者和有见地的读者,做到互相尊重理解,真诚合作。
3.宽以待人、服务社会的精神
作为文化传播的中转站,编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链接作者和读者的中介,由此决定了其作为期刊服务员的身份。在接待作者来稿时,编辑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善待每一篇稿件,把作者来稿看做无价的信任和支持并回以宽厚的态度,即使是质量和内容不符合发表要求也要向作者耐心解释,不可挫伤作者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在对待读者的时候也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应该注重考察读者的口味和需求,合理组稿,贴近读者需要,为读者奉献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期刊是传播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载体,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这就要求编辑本着强烈的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不断输出思想健康、内容丰富的作品。
4.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编辑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其职责是慧眼去发现、去挖掘精英,源源不绝地为社会奉献精神财富。在综合性的学术期刊中,稿件专业各异,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要求[3]。编辑的学术能力和水平成为稿件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了解最前沿的学术热点,在掌握扎实的编辑业务知识之外,不断钻研学问,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为科学研究的多面手。只有这样才能在固有的编辑水平上创新探索,与时俱进,践行科学发展观对学术科研的要求。
5.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精神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受到强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面临严峻考验,学术期刊肩负的使命更为沉重。因此,在宣传真理、宣传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宣传科学发展观方面要旗帜鲜明,时刻警惕。稿件的政治性和科学性是永远的第一要素,绝不可放松审稿,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对编辑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
(二)编辑职业道德的重大意义
1.编辑职业道德是影响期刊编校质量的重要因素[4]
编校规范是期刊编辑最直接的工作守则。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标准,确保文章内容合理性和语言规范性,具体的字体字号、横竖编排甚至是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推敲。做好编排校对工作体现了一个编辑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果不尽责工作,会严重影响期刊的质量。
2.编辑职业道德是稿件意识形态正确性的保障
学术期刊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在应对作者形形色色的稿件时,编辑首先应凭着过硬的政治素养,才能保障稿件合乎党的政策、合乎国情、合乎国家认可的正确意识形态。
3.编辑职业道德是抵制学术腐败的屏障之一
学术腐败问题与制度、作者、编者均有直接关系,如果编辑秉着严谨治学的精神、严格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作者,摒弃学术不端稿件,必能避免学术腐败的进一步升级。
目前编辑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第二是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不能正确处理好编著关系和编读关系;第三是思想保守,缺少创新意识,组稿过程中只认名家,错过有见地的稿件,造成刊物不能与时俱进;第四是缺少爱岗敬业的精神,工作不认真,造成编校质量下降。
编辑职业道德失范不仅仅是编辑自身的认识问题,也包含经济体制改革、传统文化、教育体制等社会因素。从主客观方面来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人文精神失落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欣欣向荣,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在繁重的工作和相对清贫的现实生活面前,部分期刊编辑不再甘于做默默奉献的蜡烛,不再满足于伯乐的地位,公然违背职业道德,不以稿件质量作为唯一的取舍标准,由此滋生了学术腐败。由此可见,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轻视人文精神,忽视社会公正,是编辑职业道德缺失的本质原因。
(二)组稿过程缺乏公开透明,降低期刊质量
人情世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之间沟通往来的重要媒介和方式。人情世故本是一种正常的交际与生活方式,但在以人际关系维系的社会中,人情世故甚至变成了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尊重关系甚于尊重人才。人情因素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影响,主要是编辑组稿的原则由按质择稿演化成因人择稿。《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规定:“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出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质取稿,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个人名利。”其实编辑自身、荐稿者和作者都深深知悉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知道人情因素对刊物质量的不良影响,但又无力杜绝这种现象,长此以往,遏制了学术的健康发展。
(三)职称评审、考核等量化机制造成稿件低质高量,编辑组稿面临艰难选择[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模式革新和科研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高校无一例外地在职称评审中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许多高校在年度考核时也把科研成果列为重点项目,对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刊物的等级都做出了硬性的规定。这种量化考核机制给教师设定了每年的科研工作量,使得教师绞尽脑汁地赶制论文,大量非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论文涌入期刊,在为期刊发展提供更多优先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以缓解的负面效应:其一,稿件数量激增,质优者寡,为编辑审稿工作带来困难;其二,组稿中不得不考虑更多的人情因素,突破了编辑的职业道德防线。这些都是制度本身的缺陷使然,同时也考验着编辑的良知和学术道德。
(四)编辑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期刊的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编辑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态度。目前,有些期刊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涣散,分工不明确,给编辑的日常工作带来困扰。例如,有些期刊制定不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个别编辑在组稿过程中为多收稿件,不问质量,快速审稿发稿,导致期刊名誉受损;有些期刊任用编辑流动性大[6],经常变换岗位,导致编辑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受到制约;有些期刊岗前培训不到位,任用了一些业务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的编辑,不利于期刊长远的健康发展。
在视效率为第一要素的当下,价值的多元化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制度和人情、公正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期刊行业也不例外,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样反映着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过程,具体建议如下: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政治修养,把握期刊的正确方向
学术期刊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探讨学术理论问题、学术思想争鸣的阵地,刊物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前提,所以编辑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编辑人员只有在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刊物的正确导向,抵制各种外来诱惑,严格把关稿件质量,带动期刊良性发展。
(二)借鉴传统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诚信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编辑事业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崇尚学术、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也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反映在编辑工作中就是要诚实守信,认真组稿审稿,对刊物质量负责,使读者满意。编辑还要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创新编辑理念,高效务实,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精神。编辑的服务意识具体体现为:为国家大局服务、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总结起来,即尊重作者的脑力劳动,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同时考虑到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长远目标,是否能够满足读者需要。此外,为把刊物办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可以流传的精品,编辑工作应注重人文情怀,重视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编辑的天职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此点认知要贯穿组稿、审稿和发稿的始终,方能进一步加强编著关系和编读关系,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倡导奉献精神,培养责任意识,严抓刊物质量工程
编辑必须树立社会效益优先的理念,培养责任意识,在编辑工作过程中严格把关,坚决摒弃粗制滥造的作品,坚决抵制一切徇私舞弊行为。要倡导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蜡烛精神,在经济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恪守编辑本分,清白做人,踏实做事。严抓刊物质量,对文稿质量、编校质量和印刷质量各个环节一丝不苟,严抓不怠,本着对编辑事业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整个社会文化产业负责的态度,注重细节,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和读者的需求,力求在刊物中展现编辑的精神风貌,奉献出质量上乘的精神产品。
(四)执行双百方针,确保审稿客观公正,弘扬学术精神
学术期刊的稿件一般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表达作者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偏好,这就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要求,即面对观点各异的作品,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不得携带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只要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就可以百家争鸣。编辑在面对作品时应有博大的胸怀、睿智的头脑和前瞻的视野,认识到学术的交锋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以充足的论据阐释观点、以严密的逻辑证明论题,同时具备创新视点,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编辑审稿时应该秉着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对待不同作者的不同的观点一律平等,一视同仁;统一标准、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一篇稿件,采纳或退稿都说清缘由,真诚相待,弘扬学术精神,提升刊物声誉。
(五)发挥舆论作用,完善监督机制,加快编辑立法进程
除了以上自律措施之外,编辑职业道德的完善仍需社会各界的参与,即他律,如新闻舆论的监督、期刊内部的监督机制以及行业立法监督。期刊应制定严格规范的编辑行为准则,建立完善有效的编辑监督体系,对编辑道德失范行为制定定量的具体标准,对违规者要予以揭露和处罚,并分析其危害性,警示他人。建立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期刊本身、作者、读者全方位参与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舆论作用,有效监督编辑职业行为,提升编辑职业境界。在各种监督机制齐头并进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立法,制定一套专门针对编辑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法律体系。一旦期刊编辑能够主动置身于法律的框架之内,其职业道德建设的开展和完善将会顺理成章,游刃有余。
[1]艾岚,陈瑾.编辑职业道德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9).
[2]哈丽云.试论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J].兵团党校学报,2009,(2).
[3]施晓棠.高校学报编辑职业道德[J].学报编辑论丛,2005,(9).
[4]王丰年,匡云.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5][6]王海远.高校学报编辑职业道德[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G238
A
1008-4681(2011)04-0102-03
2011-04-07
乔瑞雪(1972-),女,黑龙江肇东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历史学。
(责任编校: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