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亮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广东 江门 529090)
试论柳永的仕心定位及历程*
黄伟亮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广东 江门 529090)
柳永受儒家济世思想影响,仕心定位为公卿,且在求仕为官道路上形成了他双重人格结构模式。诸多事实和种种现象表明,柳永以公卿为轴心,以宋代文化为半径,以其诗词创作为载体,用心绘就了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柳永;仕心定位;原因
仕者,官也。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出仕乃大多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而仕心即为官者的心理意识。仕心定位是他们自我形象及价值的一种心理认定。
柳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关于柳永的人格特点与生存模式、柳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学界已作深入研究,成果丰硕,而有关柳永的仕心定位研究则较少。柳永的仕心定位是其生存模式和人格特征内在表现,其大量词作又留下了其仕心定位的轨迹。研究和分析柳永的仕心定位,对全面了解柳永其人其事其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惜鄙陋,并借助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拟对柳永的仕心定位及其原因作探讨。
柳永出身官宦之家,年少时便充满济世于民的儒家思想,自小立志,定位“公卿”。为实现鸿鹄之志,他秉烛苦读,修炼内功。他的人生信条是∶“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劝学文》)他十分自信,认为以其天资,加之勤奋,“定然魁甲登高第”,因而乐哉幸哉,“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长寿乐》)。
为应考,柳永自农村到汴京,本以为会一展才华,以完宏愿。但是,涉世尚浅的柳永被汴京光怪陆离的生活吸引,他穿梭于巷陌花魁中,流连于酒楼食肆间。人生信条已被他抛之脑后,此行目的也搁置一边。“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长寿乐》)然而一时的快乐将给柳永无尽痛苦。柳永初试告北,然而他对仕途充满信心∶“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鹤冲天》)
柳永认为,初试告败,非自己天资不及,只属偶然失手;目前朝廷正用人之际,凭自己的聪明才智,金榜题名定然指日可待。柳永高估了自己,同时没有正视自己的存在问题,没有弄清朝廷的人才标准。封建的统治者虽然道德沦丧,但在百姓面前,仍摆出正人君子模样。仁宗后宫佳丽三千,夜夜笙歌,生活腐朽。但他科场取士,则要德才兼备。对于品德,实行一票否决。据《艺苑雌黄》载∶柳三变,字景庄,一名永,字耆卿。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柳永若弄清取仕标准,至此觉醒,修心养性,行为收敛,那可能早日登科。但他执迷不悟,继续纵情声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呜呼!仕心与声色的天平中,其内心的砝码倾向声色一边。
心力,即内驱力,是指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起其行动及积极性的源动力。内驱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尽管柳永沉沦巷陌花魁中,但柳永的仕心定位决定了其誓取功名的心理,因此考取功名便是柳永人生的力量源泉。
科场失败后,柳永好像很洒脱,很自信。落第的柳永又回到妓女中∶“属和新词多俊格。敢共我勍敌。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与伊相识。”(《惜春郎》)然而歌楼食肆的欢笑无法遮掩其内心的痛苦。“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斗百花》)柳永借冰雪聪明,品行高洁,贤惠能文的汉宫女班婕妤遭成帝遗弃,自伤其遇。但是柳永怨天尤人,并没有很好分析失败的原因,也无复检约自己的德行,自以为屡试不第乃外交与公关不足而已。为此,柳永为其踏上仕途构建了三条公关策略。
一是投其所好,即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歌词。柳永“虽然满心凄苦,但仍对仁宗抱有幻想,作过不少赞颂君王的词,大多发自内心。”[1]如“昨夜紫薇诏下。急唤天书使者。令赉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巫山一段云》)柳永不愧为是才子词人,其词作深得宋仁宗赏析。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骩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但是此时的柳永还无法弄清朝廷的用人标准。无论他怎样歌功颂德,都无法刷新当朝皇帝对其印象,柳永的努力纯属徒劳。据《能改斋漫录》载∶“仁宗留意雅儒,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
二是干谒权贵。柳永晓得,当朝宰相晏殊喜欢结交才学之友,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且由晏殊举荐,步入仕途。故拟步其后尘。据宋张舜民《画墁录》载∶“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柳永干谒晏殊,实望得其荐举,今却遭其奚落。柳永并没有因此而罢休,他带着受伤的心灵继续他的干谒之路。
柳永干谒权贵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词干谒。据曾大庆考证∶柳永的《永乐遇》其二,干谒苏州地方长官,《一寸金》干谒成都地方长官,《早梅芳》干谒苏州籍的朝廷显宦[2]。二是不以权谋私。柳永其父亲、兄长均为宦官,且其父为当朝工部侍郎。若柳永利用此资源,劝其父游说仁宗,或函达同僚,疏通朝廷上上下下的关系,想必柳永的仕途不会那么曲折。但是,柳永无徇私之心,如干谒孙何。孙何与柳父为世交,若柳永其父于孙何修书信一封,则拜见孙何则水到渠成,无需歌妓楚楚相助。为了功名,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尽管柳永多么努力公关,但封建统治者没有饶恕其“浅斟低唱”。一次又一次公关失败,使得柳永冷静地反思∶“屈指劳生百岁期。荣瘁相随。利牵名惹逡巡过,奈两轮、玉走金飞。红颜成白发,极品何为。”(《看花回》)柳永感慨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回顾自己的追名逐利的一生,结果是“荣瘁相随”,其仕心定位也产生动摇∶“极品何为”!及时行乐的思想随之产生。
柳永自咸平未年(1003年)初试至景祐元年(1034年)及第,前后共三十年。其仕心定位及价值标准令其转战科场,他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正可谓“三十功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求仕之心耗费了他宝贵的青春。皇帝排斥柳永,柳永的亲人不接受柳永,功名未就、满腹经纶的柳永不得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活费用。柳永父兄早闻其“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为让柳永修心养性,早取功名,于是断其供给,予以惩戒。柳永深知,要考取功名,必须以经济作后盾。宋代文化市场充斥着浓厚的商品意识,这种商品意识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中,促使文化艺术走向市场。柳词是当时的文化品牌,在文化市场上十分流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云∶“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叶梦得曾说∶“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明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之甚广也。”[3]因百姓喜爱柳词,故歌妓能唱柳词的就深受欢迎,身价倍增。据宋人罗烨《醉翁谈录)∶“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之。”柳永因此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二是精神压力。柳永遭受科场的失败、亲人的指责、官员的忌恨、皇帝的遗弃,其内心承受着极大压力。柳永知道,要为公卿,必身心健康、生活和谐。《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易道之核心为阴阳和谐。阴阳和谐应为阴阳平衡、阴阳互补、阴阳互通、阴阳守中、阴阳生生等。柳永为阳,歌妓为阴。柳永在歌妓中找到心灵慰籍∶“洞房饮散帘帏静。拥香矜、欢心称。金炉麝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嘉景。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昼夜乐》)柳永在男欢女爱中获得阴阳的和谐,心理包袱随之放下。歌妓是柳永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算柳永为官后,也时时惦记他们∶“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满江红》)歌楼是柳永释放心理压力的场所,情感的栖息地。
三是寻求出路。尽管柳永在功名大道上跌得头破血流,但他仍坚守自己的理想,思考应对策略。一方面,柳永继续俗词创作,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对“才子词人柳三变”作重新包装。三十年来,柳永屡试屡败,非其个人才能,而是其道德标准、艺术创作的审美要求与封建统治者有冲突。换言之,是其名字惹的祸。为了功名,柳永对“柳三变”作简单的技术包装——更名为永。“柳永”其人最终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柳三变终于高中。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曾作记载∶“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好其词,每对酒,必使妓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逢莱》,因内官达后宫,且求其助。后仁宗闻觉之,自是不复其词矣。会改京官,乃以无行黜之。后改名永,仕至屯田员外郎。”
柳永及第为官后,勤于公务,清正廉洁,为民请命,深得民心。罗烨《醉翁谈录》有载∶“柳耆卿宰华阴日,有不羁子挟仆从游妓,张大声势。妓意其豪家,纵其饮食。仅旬日后,携妓首饰走。妓不平,讼于柳,乞判执照状捕之。柳借古诗句——花判云∶自入桃源路已深,仙郎一去暗伤心,离歌不待清声唱,别酒宁劳素手斟。更没一文酹半宿,聊将十匹当千金。想应只在秋江上,明月芦花何处寻?”起初,柳永工作得心应手,心情舒畅,其喜悦心情跃然纸上∶“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柳初新》)可惜,好景不长。风流倜傥,傲视王侯的柳永开始对为官产生厌倦情绪,其为公卿的仕心因此而动摇。“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鸟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满江红》)该词是柳永在睦州团练推官上任不久写的。词流露出他对为官进退两难的复杂矛盾心理。柳永既渴望像王仲宣那样得到领导者的赏识,好好地干一番事业,又希望如严子陵那样隐居江畔,不问世事。柳永功名未就,便苦苦追求,功名已就,则流露出遁迹森林、居隐江湖的念头。何故?说到底,是柳永不得志而已。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景祐中,柳三变为睦州推官,以歌辞为任所称。到官才月余,吕蔚知州事,即荐之。郭劝为侍御史,因言三变释褐到官始逾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因诏州县官初任未成考不得举,后遂为法。”另外,柳永本以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然今“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理想与现实相距甚大。再说,目前公务琐碎,奔波劳碌,光阴虚度,如此下去难以成就“治国平天下”的伟业。既然如此,倒不如“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凤归云》)。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人格模式,往往“由庙堂而江湖,由热衷而超脱,或功成名就而激流勇退,或功名无望而知命乐天。”[4]柳永谙熟儒家哲学∶“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论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当柳永认识到功名富贵不外如此时,他对其人生信条“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劝学文》)产生怀疑,对目前的官场生活产生厌倦,体悟到名利对人的推残。“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川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归朝欢》)烟波淼淼,江河对岸便是柳永的家。江河阻隔了他的归家之路,但阻隔不了他的思乡之情。眼前行色匆匆的游子,都是为那“蝇头利禄”,自己长期在外漂泊,功名已就,但有家归不得,那又是为了什么?柳永辞官归去之情油然而生。他要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学陶渊明归回田园。柳永疾呼∶“归去吧!”家人在等他团聚,歌女在等他欢唱。因为那里是他人生的归宿,情感的栖息地。
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吸取唐五代以来武人为官对中央政权威胁的教训,于是解除武将的兵权,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开科取士。宋代科举名目、录取名额,都较前几代大幅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或十几人。宋代科试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试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及第者同样可进仕途。宋代文人不分门第贵贱,凡凭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均为各级官吏。文人有时可以通过赋诗吟词得到奖赏或提拔。晏殊因献《景灵宫》、《会灵观》二赋,升为太常寺丞。参加科举考试成了文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获得荣华富贵的重要途径。
柳永生逢其时。“自是才子词人,本是白衣卿相。”这是柳永仕心意识的张扬。人的意识总是负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宋朝的主流文化是儒学文化。儒学是宋朝的帝道之纲。仁宗主张“留意儒雅,务本向道”,并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大经兼经均为应试士子的必读书。宋朝十分推崇孔子,把孔子称为“人伦之表”。孔子曾对士人的价值作过论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率犹行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仪》)孔子认为,作为士人,必胸怀大志,身体力行。柳永作为封建社会的士人,自小谙读四书五经,深得儒家文化熏陶,受孔子士人及“济世为怀”思想的影响,其仕心定位已为公卿。
宋朝是思想开放的皇朝,在推崇儒学的同时,兼融佛道。仕心顺意则忧其民,理想落空则自我复归。柳永刚走马上任,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济世之志。在任晓峰盐场监官写下的《煮海歌》便是力证。诗歌描写了农民痛苦悲惨的生活∶“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他对农民的悲惨生活深表同情∶“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自不贫。”正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柳永儒家思想的体现。柳永对官场的厌倦令其仕心产生动摇∶“利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轮台子》其二)柳永有过“归隐”的愿望,但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回归故里,实现真正意义的“归隐”。柳永在求仕与归隐、立名与厌世的路途上,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在里比多动能的影响下,形成了多重人格结构模式。
总之,时代成就了柳永,柳永又创造了时代。柳永作为北宋词坛的风云人物,他的词作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他求仕为官的心态以及精神层面的演变轨迹在北宋的历史上留下清晰的痕迹,其仕心的定位及其原因是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结果。
[1]聂茂.自戕与自救:柳永精神世界的深度模式[J].中国文学研究,2005,(4).
[2][4]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陈婷)
I210.94
A
1008-4681(2011)04-0076-03
2011-05-16
黄伟亮(1966-),男,广东新会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