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研究

2011-08-15 00:46:50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通讯 2011年32期
关键词:动因业务流程供应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佘 浩

E R P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咨询公司G a tn e r G r oup在总结制造资源计划(M R P II)的基础上,融合实时管理系统(J I T)、最佳化生产技术(O PT)等先进管理思想,功能覆盖企业全面业务的管理信息化模式。而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将成本管理的重点和焦点从传统的“产品或服务”转移到“作业”上来,作业成本管理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本质,即最大化企业价值。目前,如何将E R P与作业成本管理两者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

一、ERP与作业成本管理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E R P与作业成本管理思想进行整合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ER P与作业成本管理有着一致的目标 “市场导向”(或称“顾客导向”)的生产经营方式是E R P和作业成本管理所共同追求的目标。E R P管理系统集成是以企业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以创造为市场或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重点的系列活动。而在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为最终满足市场或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是由一条“作业链”组成,作业消耗资源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将最终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市场或顾客,以满足其需要。可见,以市场或顾客为中心而开展生产经营是E R P和作业成本管理所共同追求的理念。

(二)ER P与作业成本管理在管理思想上是一致的 E R P的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思想,而这种供应链从作业的角度来审视时其每个环节的功能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企业的供应链就可看成是一条由此及彼、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作业成本管理则正是是以作业链作为管理对象。可见,供应链与作业链实质上是价值链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两者在管理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物形式,而作业链是价值链的行为形式,两者都是针对价值增值管理过程的管理。

(三)ER P与作业成本管理在应用上可以相互补充 首先,作业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E R P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业务流程的分析与重建是E R P系统不断优化的前提条件,而作业成本管理正是基于不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而发挥巨大作用的,即通过作业成本分析产生对作业价值的分析结果可以动态的优化E R P系统中有关资源的配置。反过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E R P的管理理念不仅扩大了作业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范围,还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电算化的基础条件,这将有利于更好的对产品成本的全面管控。

二、ERP环境下开展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可以持续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 当前,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所基于的假设已经不能成立,作业成本管理成为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但是,作业成本管理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信息,同时信息也是作业成本管理核算的基础,只有通过获取企业内外供应链相关信息,才能够及时了解作业间价值流动情况,以便于随时进行调节。而E R P作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恰能够提供通过手工操作所不能获取的原始信息,显著提高了企业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可以显著提高ER P系统计划的全面性 E R P系统是借助计算机高效率的通讯与计算能力,实现其管理思想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其中,成本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现有E R P系统已无法做到将企业内外全部成本因素加以考虑,对于成本管理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出来,有必要对其内容加以补充。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全过程的完全成本管理,其融入E R P系统后可以对企业整个供应链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扩大了E R P管理系统中成本核算的范围,显著提高E R P系统计划的全面性。

三、ERP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

E R P环境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应用时,应当至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将作业成本管理融入ER P系统功能模块 一般而言,E R P是由若干功能模块组成的,各功能模块产生的数据和信息通过该系统实现了共享。在构成E R P系统的诸模块中管理会计模块与作业成本管理的联系最大,它提供了与作业成本管理有关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考虑将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个模块整合到E R P系统的管理会计模块下,将作业成本的管理思想完全地整合到E R P系统中。

(二)综合分析企业ER P环境下的业务流程 企业是由一系列完整的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价值链条组成。同时,每一个价值增值过程也是作业执行的过程,企业应当对其E R P环境下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于界定各项“作业”,开展作业成本管理。

(三)定义作业,并归集作业相关的费用 以企业E R P系统为基础,对企业作业进行界定。定义好作业后,应当借助E R P系统归集与每项作业相关的费用。E R P系统主要面向业务流程收集、分析并控制成本信息,并具有预算、计划功能,能够完成对产品标准成本和间接费用的计算和调整。这些信息可以经过合并或分解过程后计入相关作业,完成作业相关费用的归集与整理。

(四)合并相关作业,建立作业中心 通过前述步骤后,企业生产过程将由大量“作业”构成。可以按照E R P系统中的业务流程或其他合理的原则,将这些作业进行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并使得作业中心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尽量保持一致,降低企业成本信息收集成本。

(五)确定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分配率 在完成对作业成本进行归集后,要从作业中心中多个成本动因中选择合适作业动因,作业动因的选择可以运用回归分析法和分析判断法等,由于E R P环境下的企业数据比较全面、具体,建议采用定量的方法选取作业成本动因,这种方法下的成本动因较为准确。确定好成本动因后,计算成本分配率。

(六)对作业成本进行合理分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 根据前面确定的成本分配率,结合产品或服务所耗用的作业成本动因数量,计算产品或服务所耗用的作业成本。这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在计算完产品或服务成本后,可以与E R P系统中所计算的产品标准成本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以便及时对相关作业进行调整,减少不相关作业成本支出。

四、ERP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分析

E R P环境下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作业或作业中心确定后,企业的组织结构要与之相对应,这样不仅便于归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消耗,统计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还有利于E R P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提供更为精确的成本信息。此外,在组织结构调整时,还应当注意尽量减少部门间的沟通环节,降低该作业中心的成本,将控制的重心转移到过程上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其次,由于作业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应当组织专家团,采用德尔菲法,充分运用其经验进行相应地判断。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E R P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对能够采用定量方法获取的指标应当尽量采用定量的方法,避免主观臆断,与客观现实不相符。

最后,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动态信息,优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前已述及,E R P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最终目标就是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因此,从作业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可以了解到公司整个生产成本信息,哪一种作业的消耗最多,哪一种作业的成本最高,从而决定从哪一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降低生产运作过程中的成本。

综上所述,E R P系统为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而企业作业成本管理也丰富了E R P系统的构成模块。无论从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现实实践中两者整合都存在现实可行性。鉴于E R P系统与作业成本管理的结合将企业管理逐步深入至作业层次,其意义重大,因此对于E R P环境下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只要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充分将E R P信息系统与作业成本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就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大幅度提升企业效益。

[1]胡霞、李智芳:《作业成本法与ER P系统的整合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动因业务流程供应链
RPA机器人助业务流程智能化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STK业务流程优化的探究
电子测试(2018年23期)2018-12-29 11:11:28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中整合ERP之探索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基于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ERP信息系统构建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