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本土文化相对接的国际视野型英语人才培养*
——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

2011-08-15 00:46:21彭清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视野人文人才

彭清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24800)

与本土文化相对接的国际视野型英语人才培养*
——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

彭清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248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国际视野教育应坚持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借鉴、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要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本土文化。为了培养21世纪合格的英语人才,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强调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借鉴国际优质文化资源,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英语人才;国际视野;本土文化

教育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全球化潮流使教育获得了新的时空观,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是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所以,人才培养应该超越本国的局限,借鉴世界先进文化,获得国际视野,同时,又要跳出纯粹教育的视野,将人才培养放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大背景中去,传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紧密相关,审视传统文化,常常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的精华复兴与弘扬的过程。所以,英语人才的国际视野的培养,不仅要长于“开眼看世界”,还要“低头思故乡”[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多为地方师范专科学校,尽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已经升格,但要在转轨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升本”困难重重,在专业层次定位、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及模式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当今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国际视野教育的再认识

(一) 国际视野教育的误区

将“国际视野”直接等同于“外语能力”或“外国人的著述”,这一视觉及理解上的误差,在当今中国,其实相当普遍。其次,有些人认为“国际视野”教育以“面向世界、研究他人”为基本取向,缺乏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也有不少人顾虑,随着英语教育的国际化推进,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甚至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等。这些都是源于对国际视野的片面理解,只了解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二) 国际视野的再思考

英语人才的国际视野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在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中以及与西方人的实际交流当中,观察和发现西方文化各个层面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第二个层次是对于西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有所察觉,并能对伴随发生的文化冲突加以解释和解决,充分吸收西方积极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同时也能将本国优秀文化让别国与民族承认、接受,并给予相当的评价[2]。

我们的学生不能抱残守缺、固守一隅,也不能数典忘祖。我们认为,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前提,这是我们的教育信念。所以说,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就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知晓中国,了解世界;知晓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关注中国的未来;了解世界的现状与变化,关心世界的发展;把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和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 英语人才的培养规格及其思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高级英语人才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再到创新型英语人才。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对于这些英语人才来说,素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政策水平,加强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3]。

为了达到21世纪英语人才的培养规格,新《大纲》基于《若干意见》的精神,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新《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应意识到文化输入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审视外来文化的优劣,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介绍。同时,也要注意本土文化知识的补充,防止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4]。

三 国际视野下的英语人才培养

英语人才的国际视野培养应坚持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应当积极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一) 强调英语教育是一门人文学科

多年来,我们英语的努力方向是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英语不能办成“语言中心”,应淡化其“工具性”,强调其“人文性”,开设与开展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和文化、学术活动[5]。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形象和精神的塑造。高等教育要加强人文学科,学生要加强人文修养,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学习专业性和通识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师是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关键。

1.教师观念的更新以及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

因本文统计的GD伴颈部血管杂音患者数量有限,不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患者数量均较少,以后继续观察统计131-I治疗颈部血管杂音伴GD患者的资料,不断总结完善。

首先,作为对学生直接实施人文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其次,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教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学科的人文价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涉及有关人文话题,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进行人文知识教育。

(二) 借鉴国际优质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我国加入WTO后,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语人才,尤其是既精通本民族文化,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英语人才作为地方发展的生力军,应率先走向国际。地方高等院校应对学生开展“国际视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认真看待世界多元文化,学习传统文化,鼓励师生们探索和创新,不仅实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营造外语人才培养的独特环境。

1.按照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实施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强化英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总体思路是夯实基本功,丰富知识面,提升文化、艺术修养。这一思路贯穿于课程设置、讲座安排和学生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胸襟

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原有课程进行改造与重新组合,运用各种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胸襟。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照扮演的角色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开展独特的、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翻译大赛等,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重大国际国内的教学竞赛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为各类赛事担任翻译等等。这些都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国际视野、国际情怀和国际认知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 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内因,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灵魂。不论哪一个国家,都要在吸收外来文化中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较好的学习和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英语,更好地体会所学的英美文化。

1.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底蕴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多阅读人文经典书籍,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强调学生本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要有一个立足点,既要关注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更要关注本民族语言、维护本民族文化,强调本族语言在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性。只有具有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修养,才能有思辨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2.营造本土文化教育环境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特有的环境和文化现象,它或多或少地让地方的人们沾染上一些地域文化气息。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本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发挥其不可多得的教育功能,利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探索与实践,丰富学校的教育内涵,使本土文化教育更好地走入生活、走进实践、走向研究,循序推进,使学生的本土文化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与国外文化的良好沟通,这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英语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平台,形成以中外语言文化交会为底色、以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为渠道的国际化育人特色和育人机制。

[1]宣文.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9).

[2]李平,张敬华,马丽丽,等.探索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胸襟[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李韶丽.论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中国本土文化输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5]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责任编校:陈婷)

G642

A

1008-4681(2011)01-0137-02

2010-09-05

贺州学院“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项目,编号:2010jd06。

彭清(1975-),女,湖南益阳人,贺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翻译学。

猜你喜欢
视野人文人才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居· 视野
中华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 01:48:0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视野
科学家(2015年2期)2015-04-09 02: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