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陕西、四川两省考察蚕桑产业发展报告*

2011-08-15 00:51王万华胡文龙郑琳李洪元
蚕学通讯 2011年3期
关键词:石泉县蚕农蚕业

王万华 胡文龙 郑琳 李洪元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江北 400020)

为积极探索新的桑、蚕、种、茧生产发展管理模式,建立更好地适应现代蚕业发展的新机制、体制,促进我市蚕业稳定健康发展,近期我们在市外经贸委茧丝绸处组织下赴陕西、四川两省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先后参观了石泉县蚕桑局、县蚕种场、池河镇大阳蚕桑专业合作社、池河镇名星村综合示范区、城关镇壹肆村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安康市蚕种场;宁南县蚕业管理局、新村乡小蚕共育示范基地、景星乡蚕桑示范基地等单位。并与陕西省商务厅茧丝办、陕西省农业厅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以及凉山州蚕业管理局、石泉县和宁南县蚕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陕西、四川蚕业发展概况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西部,面积19万多km2,人口3 570万。现设10个地、市,107个县(区)。气候以秦岭为界,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南部与我市城口、巫溪县接壤。

2010年,全省桑园总面积8万hm2(其中用于养蚕的5.3万hm2,2.7万hm2是退耕还林坡地生态桑),养蚕50.45万张,产鲜茧1.76万t。繁育蚕种38.7万张。“十一五”期间,养蚕,产茧量分别减少17.8%,22.8%。

全省107个县(区)中只有6个市28个县(区)栽桑养蚕。养蚕区域又主要集中在陕南,其中安康市占总量的85%,宝鸡市占6%。年产茧1 000t以上的县(区)也主要集中在石泉、汉滨、紫阳、平利、汉阴、旬阳等九县(区)。这九个县(区)占全省的90%,其中石泉县产茧近4 000t,占全省的22.1%。

“十一五”期间,与其它蚕区完全相反的是,安康市尤其是石泉县的蚕桑生产实现了快速发展。石泉县仅有人口18.3万,11个镇(乡),2005年,有桑园5 333.3hm2,养蚕5.2万张,蚕桑产业总产值9 000万元;2010年有桑园4 666.7hm2,养蚕11.3万张,蚕桑产业总产值5.38亿元。2005年到2010年,该县桑园总面积虽然减少,但养蚕量翻番,蚕桑产业总产值提高5倍,是蚕桑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全省常住人口约8 100万,有181个县(区),总面积48.5万km2,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气候类型多。

四川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2005年发种255万张,产茧7.75万t,当时位居全国第四位。2010年有桑园12万hm2,发种205万张,产茧7.1万t。“十一五”期间,虽然发种量减少50万张,产茧量减少6 500kg,但桑园面积位仍居全国第二位,蚕茧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

四川省有121个养蚕县(区),但蚕桑生产80%以上已经集中到了以宁南、会东等为代表的攀西产业带;以高县、珙县为代表的川南产业带及以南部、涪城为代表的川中北产业带的10多个县。

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县东南部的宁南县,面积1 670km2,辖25个乡镇,总人口仅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3万人。2010年有桑园0.7万hm2,年养蚕20.4万张,年产茧9 000t,农民售茧收入1.9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 333.3hm2,6.7万张,3 000t,分别增长25%,48.9%,49.6%。

2 陕西、四川蚕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2.1 蚕桑综合效益好、蚕农收入可观

陕西省石泉县对2 066.7hm2桑园进行套种洋玉等作物,推行“桑-菜”间套生产模式,每亩平均增加产值1 200元,全县桑园套种总产值3 732万元。利用桑树枝条生产食用菌,推行“桑叶养蚕、桑枝种菌、菌糠肥桑”的生态循环模式,每亩桑枝条种菇产值达到3 000元,全县2010年发展桑枝食用菌2 000万袋,产值达到1亿元。四川宁南县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形成了综合效益高的“6215”桑园套种模式,实行“桑-冬季马铃薯-春黄豆-夏青饲料”套种模式,每亩收入上万元。

2010年宁南县户均养蚕8.16张,产茧360kg,户平蚕茧收入8 000元以上,石泉县蚕农人均养蚕收入2 100多元,蚕桑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0%。四川省德昌和盐边县大力发展果叶兼用桑园,现已经达到1 333.3 hm2,其中投产266.7hm2,今年667m2(亩)产果1 500kg,收入6 000元,加上蚕茧收入上万元。

2.2 蚕桑区域布局重点突出,规模优势明显

四川省蚕桑生产80%以上已经集中到了以宁南会东、高县珙县及南部涪城为代表的攀西、川南、川中北三个产业带的10多个县。陕西省集中在陕南,安康市占全省总量的85%,年产茧1 000t以上的九个县(区)占全省的90%。两省蚕桑区域布局重点突出,规模优势、效益明显,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3 基地县强力打造蚕桑产业,特色、亮点突出

陕西的石泉县、四川的宁南县在“十一五”期间蚕桑高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打造。石泉县的口号是“一县一业”抓蚕桑,支柱产业抓畜牧;大力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培育了一批年养蚕50张以上、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县委书记带头,层层落实任务,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投入资金,完善路系配套,蚕桑重点村建设到哪里,路、水等其它部门的配套设施就修到哪里。

宁南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30多年,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抓,按照“一套班子抓、一盘棋子下、一个调子唱”的指导思想,坚持蚕桑产业发展始终不动摇,作为支柱产业强力打造。现在形成了以“蚕桑、烤烟”为支柱的农业产业布局,蚕桑产业贡献的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成为该县的经济支柱,依靠蚕桑实现了富民强县。

2.4 蚕业实用技术到位,“省力节本”养蚕贯彻有力

蚕业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紧缺是当前制约蚕业发展较大的因素。两省的重点蚕区石泉和宁南县是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县,却能养蚕十几二十万张蚕,就是在蚕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省力节本”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陕西省石泉县大力推广蚕桑机械。对推广使用蚕室专用逐流换气扇、旋耕机、伐条机、高压喷雾器给予专项补贴。石泉县蚕种场和安康市蚕种场使用的南京南大名学科技有限公司蚕种催青计算机控制系统非常现代化。宁南县也普遍使用切桑机切桑、省力化蚕台养蚕、摩托车运送桑叶、旋耕机耕桑园。

2.5 蚕业各环节利益联接机制较好,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陕西省鼓励和引导蚕桑生产大村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石泉县还专门出政策允许合作社收购鲜茧,做长产业链。安康市内4个蚕种场、8个生产发展单位组成股份制公司,蚕种实行统一销售,把各部门利益联接在一起。

四川省凉山州以兼顾各方利益为基础,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实行“订单蚕业”、“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州以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的组织形式,明确收购政策,协调收购价格,统一定级标准,避免了鲜茧价格的大起大落。

宁南县2.5万户蚕农一是每户都有一张信息卡;二是蚕农信息进行电脑管理;三是鲜茧销售全部仪评;四是实行鲜壳量计价,实行软件统计当场显示价格;五是售茧过程全程有村社干部和蚕农参与,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蚕农基本满意。

2.6 蚕桑管理机构健全、体制顺畅,政府投入力度大

目前,陕西、四川省级茧丝绸行业管理模式一致,均是由省商务厅主管丝绸工业、省农业厅主管蚕业生产。陕西省蚕业管理一直归农业厅,具体由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行使管理职能;重点蚕区陕南安康市由林业局负责蚕业发展管理,石泉等县则有专门的蚕桑发展局负责蚕业发展。四川省2000年以前是由政企合一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丝绸公司行使蚕业管理职能,之后蚕业管理职能划归省农业厅,具体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县级蚕桑管理职能大部分划归农业部门,一些重点蚕区则有单独的蚕桑局负责发展管理。县级以下的服务网络健全。这次考察我们所到的石泉县和宁南县,形成了镇(乡)、村、社、共育室为网络的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技术的贯彻。

在财政投入方面,陕西省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了1 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东桑西移配套和后续产业发展,由省商务厅统筹安排使用。石泉县每年以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出台当年的《蚕桑产业建设方案》和《蚕桑产业建设奖补方案》文件,2009年和2010年用于蚕桑的奖补资金分别达755万元和800万元。

四川省2002年以来,省财政设立蚕品种资源保存及区域化试验专项35万元和蚕业产品质量检验检疫专项200万元。南部、会东、德昌等7个县蚕桑产业列入农业产业强县打造产业之一;宁南、珙县、乐至等18个县被列为“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实施县,其中南部、会东、德昌三个县的蚕桑产业各得到100万元的项目支持。宁南县每年的各项建设扶持资金达1500万元以上,对育苗栽桑、养蚕设施建设等13个基础环节进行重点扶持。

3 几点体会

3.1 蚕桑产业大有可为

从宁南和石泉的蚕桑发展看,蚕桑是农民增收的好项目,甚至在县域经济中占非常大的比重。宁南县的“6215”的宽窄行套种模式,亩桑效益上万元,当地许多蚕农因此致富。

3.2 发展蚕桑的重点和关键在区县

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政府、蚕农、龙头企业等各方面要形成共识,认准了就一届接着一届抓,通过几年把产业做大做强,不朝令夕改。

3.3 必须跳出传统蚕桑抓蚕桑

要改变以“茧”为中心的传统蚕桑生产格局,积极拓展“桑”产业。诸如开发桑饲料,生产功能食品;在库区消落带和石漠化区域栽植桑树,发挥桑树的生态效益,进行生态恢复等。

3.4 蚕业科技、省力化养蚕值得大力推广

劳动力外流是大趋势和客观存在,城镇化还将加速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要发展蚕桑必须研究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蚕业科技水平。

3.5 蚕业管理、鲜茧收购机制体制值得探索

两省现行的管理体制实行了归口管理,但农业主管部门管不到蚕茧收购,而我市由外经贸委统管茧丝绸贸工农也存在管理效能问题。鲜茧收购直接影响到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现行的鲜茧收购机制体制在收购资格许可、依质论价、收购秩序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4 对重庆蚕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优化发展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根据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筛选3—5个有积极性的重点区县,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整合国家、市级资源,与区县政府签订蚕桑产业发展备忘录,由市县两级共同打造蚕业强县,发展一县一业。

4.2 创新蚕业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综合利用

在以“茧”产业为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桑”产业。大力推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一是发展桑—菜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大力推广桑枝食用菌,

三是总结推广果桑产业、桑叶饲料产业。四是探索桑在库区消落带水土保持、山区石漠化治理、森林工程中的生态作用。积极将重庆打造成蚕桑综合产业高地。

4.3 积极研发省力节本技术,推进蚕业持续发展

研发省力高效栽桑、管桑、采桑、养蚕等技术,尽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增强蚕业竞争力,推进蚕业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广固定蚕台;二是全面推进小蚕共育;三是研发省力节本新技术;四是引进先进的新技术;五是试推发条机、采桑器等;六是将省力化蚕业机具纳入重庆市农机补贴目录。

4.4 修改完善鲜茧收购管理办法,试点推广仪评收茧和信息化管理

一是修订《重庆市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及管理实施细则》,最大限度的保护蚕茧生产者的合法权益,蚕茧生产者应有选择收购企业和选择卖干茧或卖鲜茧的权利。二是选择黔江、云阳等区县开展仪评收茧试点工作,并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引导蚕农增强质量意识,鼓励蚕农养好蚕、售好茧,推动我市蚕茧质量上新台阶。

4.5 建立和完善蚕业技术服务体系

目前我市基层蚕桑服务体系多数“网破线断”,有的区县定种发种都无人,基地区县必须建立起县乡村技术服务网络,蚕业才能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市、县、镇、村四级体系,重点镇乡需专职人员,进入农服中心。二是收购单位也要安排人员入户指导。三是建立共育户+农户的技术指导模式。

4.6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规口管理

目前区县级蚕桑基本上已经归口农口部门管理,市级则由外经贸易委统管茧丝绸行业,两级政府上下管理不对口,削弱了管理效能,蚕桑生产基本没有纳入农业统筹发展。建议将级鲜茧收购以前的的职能全部划归农口,工业和出口分别交经委和外贸易管理,茧丝办挂农口。

4.7 加强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蚕桑属农业的一个项目。蚕桑对我市部分区县农民增收起作重要作用,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武陵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政府应加强领导,加大政策性投入。一是市级层面建立1 000万元的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市茧丝办统筹安排。重点区县也要拿出资金进行配套。二是各市级有关部门在坚持原有资金渠道、使用方向的条件下,在市茧丝办的建议下,倾斜安排蚕桑项目。

猜你喜欢
石泉县蚕农蚕业
服务石泉县域经济发展,推动蚕桑产业迈人新时代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法律服务不再“靠爱发电”——石泉县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之后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