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视角下对《思家饭店的晚餐》的解析

2011-08-15 00:50黄飞飞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波尔结构主义贝克

黄飞飞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妮·泰勒是当代著名的美国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美国的家庭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家庭成员之间,成员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1989年在巴尔的摩举办的安妮·泰勒研讨会上就对“泰勒原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和话题——生活和艺术之间的互相影响、个人身份和家庭之间的张力以及各个家庭和街区的向心力”[1]进行了讨论。人们发现,泰勒擅长用细腻的文笔,浅显易懂的描述,以琐碎、微不足道的小事来揭示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这也正是她深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喜爱和获得成功的原因。

《思家饭店的晚餐》(以下简称《思》)是安妮·泰勒于198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发表后,好评如潮,使她在其写作生涯上首次成为畅销书作家。评论界对这部小说也是评价颇高,迪莫特曾在《纽约时报书评》上写道:该小说“深入事实,这些事实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是心理上的,道德上的和正式的——这比许多尚在人世且已经颇有声望的小说家所达到的深度还深,比泰勒小姐以往达到的深度还深。这是—种跨越”[2]。最终,泰勒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提名,并摘取了福克纳文学奖的桂冠。

这部小说展现了一对夫妇和他们三个孩子之间有关家庭道德、感情、责任、伦理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论战,真实地再现了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家庭生活的变迁。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名普通妇女波尔在被丈夫贝克·塔尔抛弃之后,如何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的艰难生活。其中夹杂着夫妻、母子、母女、兄弟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读来给人极大的启迪。

本文试以结构主义视角去解析《思家饭店的晚餐》,以期揭示故事的深层结构。

1 结构主义文论简介

结构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一种思潮。作为对于世界不可知论的反拨,结构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20年代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影响和启发下应运而生的。结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那种关系。”[3]所以,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于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一种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

在文学分析领域,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也遵从人类思维的模式。法国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借助语言学概念分析非语言学材料,使得结构主义成为一种文化思潮在学术领域蓬勃发展起来。而索绪尔在语言学中所使用的术语,如共时/历时、语言/言语、所指/能值、句段关系/联想关系等,都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里找到了恰如其分的注脚——二元对立模式。结构主义文论家们相信,二元对立是“人类思维以及构造结构的基本方式”,是“结构主义最基本的结构观念”[4]。

2 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解读《思家饭店的晚餐》

为了揭示故事的“深层结构”,下面将围绕发生在小说中几个人物身上的故事来剖析各成分间的对立关系。根据二元对立所具有的高低、主次之分的特征,从文章整体出发可挖掘出三组二元对立项:逃离与坚守,渴望与失望,冲突与和解。

2.1 逃离与坚守

在《思》中,逃离与坚守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题。波尔的丈夫贝克·塔尔是一名推销员。他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向周围的人推销商品和自己,以期得到尊敬和重视以及虚荣心的满足。家庭生活对于他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他抛开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逃离了家庭,去寻找可以继续推销他自己的地方。而波尔在贝克离开后则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但要照顾孩子,还要出外做工。直到弥留之际,她“感到一种愤怒的喜悦。显然她闯过来了……这是她一生中最伟大的胜利”[5]18。波尔作为父权制下的受害者,并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默默坚守家庭,勇敢面对现实。泰勒塑造波尔这一人物无疑是她对女性的一曲赞歌。

波尔的大儿子考迪,自从上大学后就远离了他的家庭。工作后,他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弟弟艾兹拉举办家庭聚餐的时候,他是主要的破坏者之一。就连波尔去世时,他也不在她身边。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离,考迪要逃离他至亲至近的人,一个是他的母亲波尔,一个是他的弟弟艾兹拉。实际上,考迪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直狭隘地生活在个人对周遭事物的感受当中,自怨自艾,从不愿放下自我的感受客观公正地看待生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很珍惜他与露丝的婚姻,虽然妻子并不美丽,儿子不够聪明,可他无论到哪里都带上家人。可以说,这是逃离家庭的父亲贝克送给考迪的一份特殊“礼物”——对家的坚守。

与考迪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弟弟艾兹拉。他只离开过家一次,还是为了服兵役。受过感情伤害的他终生未娶,一直陪在波尔身边,直到她去世。艾兹拉还把很有特色的斯卡拉蒂饭店变成做家常菜的思家饭店,虽然老主顾越来越少,他仍坚持不懈。艾兹拉对家庭的坚守还表现在他一次又一次安排家庭聚餐上。小说中思家饭店的聚餐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艾兹拉总不放弃,他在为那些没完没了的晚餐辩护时说道:“我们相互间的情谊,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5]300。艾兹拉是以一个坚定的家庭守护者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乔的前妻和珍妮。前妻把一大堆孩子扔给乔,自己逃离了。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这是一种极度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做法。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尔的女儿珍妮,她心甘情愿舍掉自己的形象,尽心竭力地守护乔和他的5个孩子,担起家庭的责任。仔细分析珍妮,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小的时候,她曾想从家里逃走,上大学时“便开始抛弃对他们(指家人)的思念”[5]83。但当她自己做了母亲后,却时常去看望波尔。珍妮完成了一个从原本要逃离家的女孩到愿意坚守家的成熟女人的飞跃。她的飞跃源于对母亲的理解,对家的理解。这也正是家的魅力所在:家是每个人都无法抛开的东西。

2.2 渴望与失望

《思》中的每个人物都处于渴望与失望的纠结状态中。波尔渴望一个能够负起家庭责任的丈夫,可是贝克却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家,把教育子女、养家糊口的重担扔给了波尔。贝克则特别希望能够在诸事上得到妻子的认同,可是不管他多么努力,他做的每一件事最终在波尔看来都“搞糟了,弄坏了,变成一桩事故”[5]302,最终在失望之中离开了这个家庭,也在希望得到波尔尊重的渴望之中度过了大半个人生。

考迪从小就希望拥有一个这样的母亲:“像别人的母亲一样,要他付什么代价都行。他多么愿意看到他的母亲和几个妇女在厨房里交谈,让她们用夹子卷她的头发,交换美容奥秘,打牌打得忘了钟点”[5]58。可波尔让他觉得自己的母亲像一个暴君,暴躁、易怒、刻板、古怪。他有时会特别思念他的父亲,想象着如何寻找他父亲的下落,可是他的父亲一直没有出现,他绝望了:“他的父亲毁了他们的生活,考迪想——先以一种方式,后以另一种方式”[5]58。考迪还很希望像艾兹拉一样得到众人的关爱,但他很失望:在母亲眼里,艾兹拉比他更加听话;在他的女朋友们的眼中,艾兹拉更加平易近人;人人都会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能像你弟弟那样”。他处心积虑地抢走弟弟的女朋友,希望能得到心理平衡和心灵的平静,没想到却使他落入另一场更深的失望中去。小说提到,波尔去伊利诺斯看望他们时,“感觉到他们屋里有一种由不幸婚姻造成的紧张气氛。婚姻……仿佛少了什么。两人之间尚未结合。看来事事脆弱。”[5]176

艾兹拉最渴望的是与他最爱的女人露丝结合,露丝却被他一直崇拜的哥哥抢了过去。在极度伤心之下,终生未娶。他还希望全家有一次圆满的家庭聚餐,但一次也没有成功,“总要出什么差错……最后,不欢而散”[5]299。

妹妹珍妮则期盼一种轻松快乐的婚姻,虽说她的第三次婚姻,也是最后一次成功了,她仍然不可避免地承受了前两次婚姻给她带来的失望和痛苦。

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心灵深处都有或是曾经有过“一个伤口,一个深的空洞”。他们渴望的东西,总也得不到。他们想尽办法来填满那个失望的黑洞,却总是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小说中的人物就在渴望和失望中沉沉浮浮,或许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原貌。

2.3 冲突与和解

《思家饭店的晚餐》这部小说中充斥着人与人之间各式各样的冲突,既有父子间的、母子间的,也有夫妻间的、兄弟姐妹间的。

贝克·塔尔认为妻子不够理解和尊重他,耗尽了他的长处。波尔则认为贝克做事没有魄力,工作没有长进。后来发展到她看贝克“说话不顺眼,吃饭不顺眼,穿衣不顺眼,开车不顺眼”[5]302,搞得贝克精疲力竭。

波尔对孩子们的态度也充斥着指责与不满。在她眼中,考迪总是给她惹麻烦,还自认为了不起;珍妮是那么轻率无礼,可恶至极;艾兹拉做事总不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像一个呆子。孩子们若是犯了一点错误,她不是打就是骂,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伤害。孩子们对母亲的态度也有失公正,他们只看到母亲的坏脾气而忽略掉她的含辛茹苦。考迪和珍妮更是把她看作魔鬼,巴不得离她远远的。

考迪更是与周围的人冲突不断。他讨厌母亲,认为她是“一个疯狂的,尖叫的,不可捉摸的巫婆”[5]296。他嫉妒弟弟艾兹拉,不仅从小就用很多不像样的恶作剧来对待艾兹拉,还抢走了他的未婚妻露丝。更过分的是,他还责问妻子露丝儿子路加是不是艾兹拉的儿子,致使路加离家出走。小说激烈的冲突在最后一次家庭聚餐时达到了顶峰:

“你以为我们是一家人,”考迪对贝克说道,“你以为我们是一个快活的、戏剧性大团圆的家族。然而,我们却是四分五裂的微粒,分布在四面八方。”[5]296

然而泰勒并没有把塔尔一家停留在冲突之中,家庭的融合,家庭成员的和解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和愿望。在她笔下,波尔一生之中最惦念的人其实还是贝克,波尔去世时,她最希望到场的人就是贝克;贝克虽然一直没回家,但“不知什么缘故”,总不愿意向波尔提出离婚,并在波尔去世之后,出现在她的葬礼上;珍妮做了母亲之后就慢慢原谅了波尔,还会经常回家看望她;艾兹拉很快就接纳了考迪和露丝;路加离家出走后,考迪为了缓和矛盾,特意带妻儿去度假小屋打鹅;小说最后,考迪记起了母亲在草地上优美地行走,从内心深处原谅了母亲,他扶着父亲贝克,向家人走去。在这部小说中,泰勒似乎在告诉和警示着世人:只有宽容和理解才能化解冲突,才能达到最终的家族大团圆。

安妮·泰勒用朴实无华的笔触写了《思家饭店的晚餐》这部小说,描写了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真谛:逃离与坚守,渴望与失望,冲突与和解其实正是每个人、每个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经历。可以说,读此书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娱乐,还受到启发。

[1]Stephens C Ralph.The Fiction of Anne Tyler[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0:x.

[2]Demott Benjamin.Funny,Wise and True[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1982-03-14.

[3]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8.

[5] 安妮·泰勒.思家饭店的晚餐[M].周小宁,叶宇,武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波尔结构主义贝克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英雄波尔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呜嗷,怪兽登陆
迷你贝克街
加拉纳河上的淘气鬼
爱冒险的贝克(二)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