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实训教育基地研究

2011-08-15 00:45:06李玉光时祖光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心意识工程

李玉光,葛 斌,时祖光

(大连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大连 116622)

以培育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实训教育基地研究

李玉光,葛 斌,时祖光

(大连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大连 116622)

高校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密切配合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工程训练为载体,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进行规模化、系统化和实体化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实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

工程训练;运行机制;人才培养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有关加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各具特色、门类齐全、设施先进的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基地,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工程素质的内涵

工程素质就是工程技术人员在提出、承接、规划、决策、实施与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中,应该或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等。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工程训练中在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责任意识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创新意识。也可以说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工程问题时所必须的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创新能力。

三、中心建设理念

(一)建什么

大量的资料表明工程训练中心应当是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导、科技创新活动、职业资格认证及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建设:

一个环境:围绕人才培育目标要求,建成与工程实际、工业生产、管理、服务相一致的真实或模拟的具有大工程背景的训练环境,这与国际上提倡的“工程回归”的想法是一致的。

二个基地: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大学生自主实践与科技创新基地。

三个系统:教学与训练系统;现代管理系统;网络与安防系统。

四个任务: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鉴定;大学生自主实践与科技创新;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应用、推广。

(二)怎么建

1.总体布局

在布局上按照产业群或技术应用大类集中布局或建设,不强调与校内所设专业一一对应,即树立“大工程”意识,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界限,建设一个涵盖完整的具有现代工业体系内容的、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可以同时容纳多人进行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基地。

2.管理机制

营造与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相一致的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打造自身“企业文化”氛围,既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素质训导,同时强化安全、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

3.硬件设施配置

中心的设备要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要能够反映现代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水平;在适当保留传统的成熟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代表现代生产前沿性技术的技能训练。

4.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教学的体系和内容是否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标准、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能否建立一个新型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关键。我们要在工程实践教学的训练内涵、训练对象、组织方式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路子。

(1)训练内涵:不仅局限于制造领域,而是要拓展到包括电子、信息、环境、测量、管理等学科的所有工程应用领域,展示出大工程、大制造以及工程集成的特点。

(2)训练对象:不应该仅是大一、二学生的单纯技能训练,而应当利用中心的优势条件,建立本科学生4年“工程训练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3)训练功能与方法:对学生技能的培训逐步形成学前认知、学时实践、学后综合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实施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性、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项目的比例,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在技能训练基础上,进行创新训练、职业技术培训,还要参与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等,要成为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结合点。

5.开放性

在时间与空间上,面向学生与教师开放;在服务功能与服务对象上,面向社会开放。

(三)怎么管

1.建立学校统一管理的“专管共用”管理模式。一部分培训(设备、人员、培训计划等)直接隶属于中心,由中心全权负责,统筹安排,以使中心发挥最大的作用;一部分实训主体仍在相关部门,或说设备、人员等仍属于相关部门,中心负责相应的培训计划,由中心和相关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培训,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

2.建立并营造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的人文环境、学习环境、实践环境以及可见、可控、可管、可预防、可应急的科学管理机制。

3.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四)怎么用 1.以理工科学生为主,兼顾文科、艺术类学生。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各种团队。

2.以职业技能训练与科技创新活动为主,带动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教学科研和生产。

3.力争校企合作,共建训练基地。

4.引进企业标准,执行行业规范。

四、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密切配合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工程训练为载体,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进行规模化、系统化和实体化的建设。

五、中心建设宗旨及职能

传统的理工科大学“实践训练”,一般叫做“金工实习”。它是以适应相对稳定的专业为导向,以认知一定的生产设备为媒介,以掌握相关专业的必须技能为目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如何消化好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怎样掌握一定的技能。它在实际上强调的是“专”。时代发展到今天,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各种专业的高度分化又高度渗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同样大学工程训练也必须满足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一)建设并营造一个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进行工程训练、自主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现代化教学实践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构建集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践基地,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动脑、会实践、懂设计、懂操作,有工程概念和较全面现代化技术知识的综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立足大类专业平台、面向工程实际、衔接理论教学、专注素质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

(二)为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学生创新教育、各个创新团队提供平台和服务。

(三)为研究生培养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实践、实训基地。

(四)在立足本校基础上,面向地方、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中心示范辐射作用。

六、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有关加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通过对现有工科实践教学体制的改革,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努力将工程训练中心建成拥有一流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达到一流教学水平,取得一流教学成果的工程训练示范中心。使“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为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展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必要条件。

(一)树立“大工程”意识。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界限,建设一个涵盖完整的具有现代工业体系内容的、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并建设成为我校的优势部位、优势方向。

(二)围绕学校的重点工作。为教师教学与科研、学生创新教育、各个创新团队提供服务与培训场所,并具有面向社会服务的辐射作用。

(三)对学生技能的培训。逐渐改变传统的讲课、实验、实习相分离的作法,逐步形成学前认知、学时实践、学后综合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并带动若干个创新团队。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项目的比例,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开放的实践能力培训基地。

(五)做到“地上要有设备,墙上要有文化,柜子里要有产品,桌子上要有教材”,达到符合国家标准的“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

[1]郑家武,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31-35.

[2]王建伟.略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新的几个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15-18.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Education Base at University Aiming a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LIYu-guang,GE Bin,SHIZu-guang

(Cent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It is important and urgent for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modern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s.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objective,the education bases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on a large scale,and closely coordinated with the cours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different majors.By the carri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those bases are constructed not only to improv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 and potential,but also to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applying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a feasible 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engineering training;operation mechanism;talent cultivation

G642.45

A

1008-2395(2011)05-0130-03

2011-07-25

李玉光(1963-),男,大连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研究;葛斌(1958-),男,大连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自动化研究;时祖光(1983-),男,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心意识工程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