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工程教育理念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2011-08-15 00:45罗家莉周永凯
关键词: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

罗家莉,周永凯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

更新工程教育理念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罗家莉,周永凯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考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服务国家的战略出发,就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责任等更新了工程教育理念,并积极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契合,打造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奠定基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工程教育也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科在校生数量数倍增长。截止2010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本科在校生人数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但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缺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科特色不明显;部分师资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等等。那么,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作为工程教育的大国以何种策略发展既有本国特色又适应全球化要求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等学校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探索。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明确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工科院校都迈入了综合性大学的行列,使原本鲜明的工科特色变得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再仅局限于工程技术人才。殊不知更高目标的追求,则迷失了工程教育的方向。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含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

(二)强化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践教育,我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在谈到工程教育的理念问题时,特别强调“实践”理念[2],这恰恰是目前工科人才培养的硬伤。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教学资源紧张;多媒体教学资源盲目代替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经费紧张,无力支撑下厂实践的高成本;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行业特色型高校改变行政隶属关系后,与行业联系减少;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不愿提供实习场所等等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工程教育“实践”理念的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对学校工作方案中专业领域、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政策措施和国际化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并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专兼职教师的条件、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定等等,强化了工程教育“实践”理念的实施方式和途径,从而确保其能够落到实处。

(三)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对“双师型”教师的描述,多见于高职院校,这无形中造成了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偏面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要求,将“双师型”教师的外延扩展到所有高校工科专业的任职教师,这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一流师资是一流教学质量、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动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才能顺利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利实施。

(四)突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科大学生的培养理念是:在校期间主要进行工科基础教育,而系统的工程师职业训练由毕业后所到企业,通过若干年的工作逐渐完成,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企业概不参与。然而,随着敏捷制造时代的来临,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人才培养周期相应要调整。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一般希望工科大学生毕业时就具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这决定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时间点必须提前。因此,企业与高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势在必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肯定企业在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其工程技术专家请入大学课堂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突破;计划规定企业需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方案相结合,更加促使其自觉承担起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职责。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课程体系的创新

由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联合培养,如:4年制本科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3]。这就促使学校修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务必以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4]。首先要梳理“实践性”课程,考虑校企双方如何合作与实施;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配备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学时比;进而加强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设计的配套改革,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

(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契合

工程教育的特性是: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2]。其中,实践性尤为明显,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的建设,已极大地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限于师资、环境、内容和学时等因素的制约,使上述努力很多均停留在纸上谈兵、生产模拟、理想状况和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实现在实践中理解工程的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目标。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专职教师可以去企业工作、轮训,甚至到跨国公司研修等方式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还要从企业大力引进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3]。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师资结构,重新建立了一只围绕“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新师资队伍。而核心专业课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等主要在企业学习阶段完成的规定,在环境、内容和学时上对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给予充分保证,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工程的综合性和经济性,进而提高其工程创新能力。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状况,真正实现两者的契合。

(三)打造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单方制定的常规,提出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联合制定并组织实施,确保了工程实践和设计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5]。企业的参与打破了高校原有人才培养的单一、脱节和封闭模式,使高校的工程教育不再画地为牢、闭门造车,而是依据参与企业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便于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形成,进而打造基于我国工程教育特点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对工程人才实施分层次培养——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每一阶段均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且彼此衔接,很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培养流程。同时,对各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提出建议,便于其把握主攻方向。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影响因素分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面勾画了工程人才培养的框架,但实施过程中还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层面: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

(一)学校因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虽说是教育部针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出台的改革措施,然而,究其产生的背景、国内外形势、战略意义以及覆盖范围,可以断言这是人才强国、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全国高校均将其视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育改革工程。因此,把握住此次机遇的高校必然会在办学水平上迈上一个新台阶。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各高校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举全校之力、弃本位主义、破门户之见、走协作之路,才能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教学质量和师资建设等多方面实现飞跃;其次,在制度上要敢于创新,有效保障其顺利实施。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如人事、财务、教务、学生等应适时调整现有政策,保障、鼓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二)教师因素

学校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和铺垫,教师将成为影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专职教师要能够走出去,在思想上认识到此次变革的意义,并积极顺应时代的需要,拓宽个人发展的新平台;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还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责任心,以尽量保证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授课对象时,在教学理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等方面有效延续和协调。

(三)学生因素

外因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唯一对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明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在思想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是工程人才,不是研究人才;在政策上,对优秀学生进行鼓励,如:推荐攻读硕士乃至博士、给予拓宽国际视野的机会、毕业时向优秀单位优先推荐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培养其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企业实习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其关注和学习企业文化。

(四)企业因素

毋庸置疑,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最大亮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那么,企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是计划实施的核心内容。企业对所承担人才培养责任与义务的认识程度、配合与推进该计划的决心、追求短期效益与接待实习学生的矛盾、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与自身工作的冲突问题等等,都属于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企业因素。而企业因素对学校而言是最不可控的,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和责任,做好优势专业的遴选、优质人才的选送、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等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全国高校正在努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更新落后的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可以预期,通过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1]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2] 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理念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4] 汪木兰,等.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定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5] 唐勇奇,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 74.

G647

A

北京市教委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应用型艺术类高校本科教育课程模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11309)

罗家莉(1971),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工业设计及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