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进侠义之道探析

2011-08-15 00:49朱佳宁
关键词:侠义水浒传

朱佳宁

史进侠义之道探析

朱佳宁

《水浒传》是体现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的代表作。通过对侠义之道的解析梳理和对《水浒传》中史进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这一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侠义之道,突出其在为国、为民两点上表现出来的侠义精神。

史进;侠义;为国;为民

目前,国内对《水浒传》的研究十分成熟,但研究者对史进这个人物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史进是《水浒传》中现身的第一员梁山好汉,尽管作者在他身上所费的笔墨并不多,但作为拉开水浒大幕的排头兵,史进在前期中的形象是十分饱满的。本文将重点梳理侠义之道的内涵,解析史进的人物形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二者探析史进身上所体现出的侠义之道。

一、侠义之道解析

“侠”在《汉语大字典》中的意思有二:“一是指有武艺、见义勇为、肯舍己为人的人;二是指见义勇为、肯舍己为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1]在《辞源》中则被解释为:“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人。 ”[2]可见,“侠”至少包含了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两层意思,这种精神内涵实际则源于墨子的思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3]

闻一多先生在《关于儒、道、匪》一文中曾引用英国学者韦尔斯《人类的命运》中的一句话:“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4]这是说中国社会的思想结构是儒、道、墨三家的互补体。儒道两家的思想在骨子里透着一种高高在上的贵族气息,大雅却难见俗。我们若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仗剑走天涯的侠骨柔情便不得不提墨家。侠义的精神内涵正是源于墨家,更确切地说是源于战国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

“士”在先秦是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春秋以前,知识被贵族阶级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5]。春秋时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士”阶层便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放弃了习武耕田,转而习文,成为儒士;一部分则保持了尚武的传统和强悍的性格,成为“侠士”的最早雏形。秦统一后,中国正式进入封建时代,侠士集团又一次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投向贵族,渐渐失去棱角,成为历史的顺从者,无“侠义之道”可言;另一部分被平民化、边缘化。这部分人虽然失去了广阔的天地,却坚强地存活了下来。汉唐时期,许多绿林豪侠甚至成为名将、入主朝政,可见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侠士群体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士”集团分化后,“儒”与“侠”作为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代表在历史舞台上相互角逐。秦亡以后,儒墨两家曾一度并驾齐驱的学说所受到的待遇却有了天壤之别:儒家学说作为唯一正统的思想被奉为经典,并不断为后人所完善;而墨家的理论学说却基本上没有了存活的土壤,此后主要以精神渗透和文化积淀的形式对后世的绿林侠客产生些许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

到宋代,侠义之道在社会边缘地带渐渐活跃起来。宋政权始于太祖的“陈桥兵变”,鉴于五代十国频繁的政权更替,宋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大政方针,这使得侠义之道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但北宋中期以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不少人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亡命江湖。同时,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的大量存在又再一次为侠义之道的成长提供了温床。因此,这个时期打着“侠义”旗号所进行的社会抗争十分活跃。“宋江起义”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后来成为《水浒传》的蓝本。明清时期的侠义文化逐渐趋于复杂。明代李自成起义,可谓爆发了平民的最大能量,可惜受制于自身的局限归于灭亡。清时有“反清复明”的义士,有替人卖命的镖师、刺客,还有“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等等,但此时的侠义精神已经缺少了为大义而献身的勇气和豁达。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侠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鹰犬”型的侠客越来越多——一方面能除暴安良,一方面能维护纲纪。“由于对王权的‘忠’‘孝’观念不断地渗透到下层民众心里,他们在侠义的英雄故事中要不断灌注这些意识,侠的精神出现了变质。”[6]这类作品主要有《三侠五义》前后出现的《英雄小八义》和《七剑十八义》等。

在现当代的文化语境中,侠客已经成为遥远的想象,但中国人骨子里“侠义”情结却从未消失。文学创作上,武侠小说日渐“文人化”,读者也由文化水平不高的一般市民扩大到艺术鉴赏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侠不再简简单单地成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武夫形象。他们除了武功修为,更多了对人性的思考。”[7]这些都是侠义之道在当代的转变及发展。

二、史进其人①

《水浒传》108条好汉,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史进:“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8]可谓英俊潇洒、个性不羁。史进自幼爱舞枪弄棒,却只学了些花拳绣腿,此时恰逢80禁军教头王进路过史家庄借宿,于是便有了上面的一幕。得遇名师王进,总算达成了史进的英雄梦。

拜师后大半年,他就把十八般武艺学得精熟。见徒弟学有所成,王进便离开了。此后大半年,史太公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试想史进如果细心打理这份家产,也能丰衣足食。不过叛逆的个性早就注定了他不平静的一生。这时改变他命运的三个人出现了: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和白花蛇杨春。这三人占住少华山打家劫舍,史进于是组织全庄人日夜严加防备,还拿下了陈达。朱武和杨春见状,合演了一出“苦肉计”,说三人虽不同生、但愿同死。史进本没什么江湖经验,对江湖义气又十分神往,这下英雄好汉就在眼前,于是头脑一热,便放了陈达,大摆酒席,和强盗推杯换盏起来。从此四人称兄道弟,关系越来越亲密。终于有一天一起喝酒的四个人被官府人员围在了庄里。神机军师和史进相处久了,自然了解他的脾性,他完全可以肯定史进绝不会出卖他们。史进果然叫庄客们收拾了细软,放起一把火把庄子烧了,并带头杀了出去,把告密的猎户一斩做两段之后又砍翻了两个公人。这就正式与官府决裂了。

此时的史进有家难回,他决定去找师傅王进。三人苦留,答应史进“若是不愿落草了,小弟们与哥哥重整庄院,再做良民”,史进的回答却是“想不能勾”——这个结果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过史进的理由却是“家私什物尽已没了”——找个托辞是顾及三人的面子。之后他断然拒绝了与三人一同落草的请求。“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在史进的心里,打家劫舍是他所不齿的,即使是面对着曾为之丧尽家财的兄弟,他也可以说出这样决断的话。足以见得,经历了这许多之后,他心中还是坚持着自己固有的信念。

史进和三人道别之后,和鲁达不期而遇。鲁达对史进说:“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整本《水浒传》,能得到鲁达如此赞赏的再没第二人。可见史大郎在江湖中早已是一条人人仰慕的好汉了。这里有个情节是鲁达为金翠莲父女筹集盘缠,向史进和李忠借银两,史进“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李忠则“去身边摸出两来银子”,一个“摸”字把李忠的小气描摹得十分到位。通过比较,高下立见。而鲁达在赤松林又一次和史进不期而遇时,史进竟然已经做了强盗,“小弟离了渭州,寻师父王进。直到延州,又寻不着。回到北京住了几时,盘缠使尽,以此来在这里寻些盘缠。不想得遇哥哥。”“我如今只得再回少华山去奔投朱武等三人入了伙,且过几时,却再理会”。看到这里不禁唏嘘,前些时候还很鄙薄当山大王,如今却要找他们入伙。此后史进便上了少华山,坐了头把交椅。

之后,史进上了梁山,基本上就没什么作为了。参与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去收伏芒砀山樊瑞、项充、李衮三人,结果大败,险些中飞刀;二是攻打东平府,进城当卧底,结果被窑姐儿告发入狱。两件大事都没做成,不由得让人感慨。排座次的时候,天微星九纹龙史进排在李逵后面,名列第23位。后来梁山泊受朝廷招安,史进也随大家一起为朝廷效力。立的最大的一件功劳是在大军南征方腊的时候,在润州城一战中,手刃擎天神沈刚,最后自己也在这场南征中命殒黄泉。

三、史进其道

网络写手填下乌贼曾撰文说:“一部《水浒》,只有两个侠士。一为鲁达,二是史进。”[9]这个观点略显犀利但却很有道理。《水浒传》中多次提到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可细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聚集在这旗下的108人都是怀着不同心思而来的,未必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道”。而梁山众人劫州掠县,实际上并没有做多少惠民之事。这与《三国演义》中“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10]的抱负和举动是有很大差距的。

史进却是108将中少有的几个将侠义之道贯穿一生的好汉。他从小喜好枪棒,可以说在他心中有一个侠义英雄梦,只是这个梦很模糊。但从他不愿落草可以看出他是不屑做强盗的。后来父亲猝然离世,他做起了一庄之主,这时做好庄主就是他的事业了,侠义英雄梦只能是心中一个美丽的愿望。而朱武一出“仿桃园”的大戏让史进这个从未涉世的青年对 “义气”二字有了很具体的概念,对朱武三人也是肃然起敬,因此才做出了放火烧庄的冲动之举来。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先秦勇士的遗风——“舍生取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金庸《神雕侠侣》)为国、为民这两点史进都做到了,虽然在“为国”这里走了不少弯路。

为国效力,是史进最初一直坚持和向往的。从小学艺,到后来独撑史家庄局面的时候组织乡民自卫。抓了陈达准备交到县里。即使落魄了,也是想着找师傅王进戍边。受招安后,克大辽、征方腊,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为国尽忠史进一直都不遗余力,最后以血洒疆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为民尽力,史进的表现更是出彩,这也是他侠义形象的精髓之所在。由于史进在作品中基本是一个引子的作用,因此关于他的故事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件都让人印象深刻。上文在做人物形象分析时曾提到的几个细节,都是史进“侠义之道”的完美诠释。

故事刚开始时,王进本是得罪了高俅为避祸才离开东京的,当时高俅位高权重,史进并不是不知道,但他还是冒着开罪权贵的危险收留了王进。后来王进的老母一病不起,加之自己又拜师学武,王进在史家庄停留了足足有大半年。此间,史进对他敬重有加。甚至在他自己提出要离开的时候,史进还百般挽留。这和司马迁所说的“赴士之厄困”[11]的精神是完全相符的。

史进为朱武、陈达、杨春三人的兄弟“桃园三结义”般的情谊所感动,干脆放了已经抓到的陈达,大设酒席招待这三人。此后为救三人性命,史进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庄子,流落他乡。史进对朱武等三人可谓仁至义尽。据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12],墨子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史进的举动与墨子的行为又有何区别呢?

再来看鲁达要为金翠莲父女出头的时候,向史进和李忠借银子。史进此时是一个落难的人,手头并不宽裕,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从包袱里取出十两纹银给了鲁达。与此相形见绌的却是他的启蒙师傅李忠只是在身边摸出了二两碎银子。史进的豁达大度、仗义疏财在此表现得十分到位。

后来史进落草为寇,为营救王义父女身陷牢狱。在朱武向鲁达讲述这件事的过程中,史进的形象高大起来了。史进因为玉娇枝而下了大牢。可见,即使做了强盗,史进仍然没有忘记史大郎的梦想。而此时,那个梦想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一条行事准则。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鲁达对史进评价很高不无道理。后来,鲁达在宋江面前提起史进,并邀请他入伙都顺理成章。

相比较起他的排名,作者在史进身上花费的笔墨还是少了些。不过着墨处却字字都透着史大郎的侠肝义胆。于国于民,史进都无愧于“侠义”二字。

注释:

①第二部分多处语句均引自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罗竹风.汉语大字典[M].北京: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6.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闻一多全集:第3卷[G].上海:三联书店,1982.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陈爱娟.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化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9(5).

[7]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M].重庆出版社,2004.

[8]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9]填下乌贼.乌贼漫谈水浒系列[EB/OL].天涯论坛,2005.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60051.shtm l.

[10]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2]刘安,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1.

G122

A

1673-1999(2011)17-0130-03

朱佳宁(1987-),女,河北保定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2011-05-18

猜你喜欢
侠义水浒传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消失的城寨里,他们安放了一个理想的侠义江湖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
展浩然之气,昭侠义之风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