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
张国良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对策
经历了放权让利、经营承包、股份制改造及产权转移等长期、反复的探索过程[1],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然是政府部门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卫生供求状况的矛盾日益突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现通过分析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现状,指出矛盾与问题所在,并提出初步的改革设想。
虽然卫生资源总量已适应或略高于经济发展水平[2],但是,随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进一步推向市场,城乡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日益突出。
1.1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矛盾
目前,各地卫生部门采用的仍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制订的人员定编标准,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即按人口数量设定床位,以开设的病床数确定人员编制比例,且比例是固定的。进入21世纪后,我国疾病谱与20年前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对医疗部门的财政拨款减少,医疗费用日益上涨,非处方药范围扩大,加之居民保健意识的增强等因素,很多疾病对医院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医院就诊人数和病床使用率呈下降趋势。在医疗需求与供给量发生倒置、病床使用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仍按20年前的标准来确定编制人员,结果是卫生技术人员以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继续增加,全国的卫生人员总量就显得过剩了,城市卫生人员尤为突出。
1.2 卫生物力配置与利用存在矛盾
由于政府投资政策的奖优倾向,对规模越大的卫生医疗机构投资越多。省级或部级医疗机构与市级医疗机构重复投入医疗技术设备,更加剧了城市卫生机构高成本投入、低水平铺张的现象[3]。一方面,大量购进高、精、尖医疗设备,动辄耗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另一方面,检查费用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大,病人需支付昂贵的检查费用。就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而言,如此高昂的检查费用确实让多数人不堪重负。
1.3 卫生机构的配置与利用存在矛盾
卫生医疗机构的设置不是从区域内人群对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依赖于部门、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难以实现全行业的统一协调管理。卫生医疗机构忽视内涵建设,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影响了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卫生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就目前现行的财政拨款办法,国家仍然采用按床位、按人头进行经费补助,造成哪里医院大、人员多,资金就流向哪里,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床位、人员和机构的扩张,加剧了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合理。
1.4 农村卫生资源供给不足
1.4.1 财力供给短缺 按照我国现行的卫生政策,乡村卫生机构的经费补助给了乡镇政府,而乡镇财政对乡村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拨款极其有限,导致基层卫生院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在原有体制下陷入了生存危机。从需要、需求和供给3个方面分析医疗供求状况,农村需求与供给存在的矛盾更加凸显。而农村与城市卫生资源的增长也存在着“剪刀差”[4],因此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1.4.2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学历层次低下 据统计,全国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占1.60%,专科学历占14.53%,中专及无学历人员占83.87%,大量无专业知识的人员充斥在卫生队伍中,既挤占了卫生人员的编制,又影响了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从农村医疗卫生特点看,大量的预防、保健、疾病普查任务靠防保医生完成。因此,护理、防保人员更加短缺。
1.4.3 农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后,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与普及,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出现了好的势头。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将会长期存在。据调查,新增人口中的90%、老龄人口中的85%将分布在农村[5],农村人均纯收入将进一步降低。农民背负着沉重的疾病负担与风险,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比较突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改革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减轻农民的疾病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
2.1 加强宏观调控,盘活存量资源
在当前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补偿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要立足于盘活现有存量卫生资源,努力挖掘卫生资源的潜力,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对管理不善、发展困难、功能重复的机构,要通过关、停、并、转进行资源重组,使之发挥更好的效益。把卫生资源配置由扩大外延转向内涵建设上,务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卫生服务产出。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行政职能,由政府牵头,通过各部门、各方面的配合,制订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支持,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协调各方积极落实。以政府行为调控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如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可由政府出面,责成权威部门制订一个区域内大型设备的配置框架条例,明确配置层次和数量标准,严格成本核算,统一收费标准,以避免盲目购置和重复购置,防止设备大战,减少资源浪费。上述各个环节,本来可由市场来调节,但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供方相对于需方具有信息优势,加之供、需双方责权下放,供方能过多地操纵市场,为需方提供过度服务[6],市场“无形的手”几乎失灵了,因此,政府的干预成了不可缺少的措施。
2.2 适应国情,优先发展基本卫生服务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从指导思想上存在着2种思路,第一种认为我国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建议继续做大做强卫生资源,以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第二种思路认为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卫生资源总量已经不少了,但是结构不合理。建议增加公共投入,做小做透卫生资源,包括发展城市基层医院、农村卫生保健、建立济困医院、控制大型医疗机构增加、扩大适宜技术等[7]。显然,第二种思路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应该坚决贯彻和长期坚持。
从控制医疗费用和满足居民多种卫生需求的目标出发,基层卫生机构应该发挥应有的功能,包括搭建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组织协调各层次卫生服务的提供乃至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发展基本卫生服务,政府应承担起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职能。政府应投资公共卫生设施并制订基本卫生服务标准,且“购买服务,钱随人走”。这样可以发挥各层次消费者的主动权,发挥政府有限投资的效用。
2.3 搞好城乡医疗资源的结构调整
在调整城市卫生资源时,应着重把握2点。一是武装重点。根据社会人群结构和需要层次理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形成代表区域水平的医疗中心、预防中心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三大板块,起到龙头作用。在资源调整中,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压缩劣势产业,防止无效的盲目投资,避免贪大求全、力量分散、“群山无峰”。二是发展大众卫生服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很大,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要继续发展基本医疗服务。城市基层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医院、托老康复医院等都是资源调整时应倾斜的重点。
在调整农村卫生资源结构时,必须按照农村人群的卫生需求,统筹区域卫生资源,采取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干预措施。重点武装乡镇中心卫生院(以2~3万人口设立一所卫生院为宜),承担起对上转诊、对下指导,沟通县、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桥梁任务,起到我国三级农村卫生网的联结和纽带作用。在均衡发展上,应注重以常见病为主和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可坚持“适应区情、适当规模、适宜技术、全科人才、高效低耗”的原则调整、配置卫生资源,避免高、精、尖,普及大众化服务。
[1]吴敏.城市公立非营利性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646~649.
[2]魏颖,杜乐勋.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龚幼龙,胡蓉.上海市2010年卫生人力需要量预测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6,16(9):42~44.
[4]胡蓉,龚幼龙.一种新的人力资源需要量预测方法的探索[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7,14(3):97~101.
[5]柴志凯,徐蓓兰.山西省11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规划结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1999,19(6):30~32.
[6]蔡亚平,邓学良,龙章忠.我国卫生资源的发展历程及问题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99.
[7]陈正伟.卫生业对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3.
R193
A
1671-1246(2011)16-0128-02
Vol.29 2011 No.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