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王生龙
病例一
我以前喜吃面食,1月前体检时确诊为糖尿病,医生告诉我血糖控制不达标将来就会并发眼、心、脑、肾损伤,一定要控制饮食,尤其面食。我很恐惧、担心,没等医生说完就回家了。此后整天寝食不安,觉得正因为自己吃的面多才患上糖尿病,于是排斥一切面食,慢慢地怕看到“面食”,直至看见“面食”两字就恐慌不安,现在连听见“面食”声音也心惊胆颤,整天关在屋中焦虑不安,不与别人接触和交谈,担心吃的食物都含糖,血糖控制不了就发生并发症……
专家点评:
看得出你是位非常认真和关注健康的人,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并注重饮食控制,对自己要求严格难能可贵。面食——血糖高——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你对此过程产生过度警觉和片面认知曲解,采取防治措施过当,造成自己情绪紧张焦虑,影响内脏功能正常调节,从而影响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储存、转化、利用,血糖就会波动,不易控制达标。
心理处方:
1.找专科医生设计食谱。科学饮食要求饮食均衡、全面,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体重指数、工作强度、饮食习惯确定日需总热量并注意食物生糖指数指导饮食,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所以要全面学习理解掌握饮食治疗知识科学自我管理。
2.消除不良情绪行为。
(1)学习放松技巧。摆好身姿,处于舒适位;调整呼吸均匀、舒缓;依次放松手臂、面部、颈、肩、背、胸、腹、下肢,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
(2)把引起焦虑的刺激总结整理,按自我感觉情绪反应程度从大到小排序。
(3)逐步将刺激情形从小到大进行想象,有情绪反应时进行放松练习,直至不良情绪解除。
(4)有意接触实际,在现实生活中练习,巩固疗效。
3.改变认知:你的焦虑、担心情绪及强迫节制面食行为源自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必须是个健康的人,患上糖尿病糟糕透了;我是个非常认真严格的人,吃面食会影响血糖,我必须节制面食等。健康与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正确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科学的信念和行动去战胜疾病。
病例二
我是一位年轻女性,平时工作很要强,年年优秀。半年前体检时查出糖耐量异常,医生告诉我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经常监测血糖,同事也劝我注重身体。我工作更加卖力了,加班加点,没把医生说的放在心上,心想无论怎么样也不能落后,但每当下班回家躺在床上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早上起床满枕脱发,真担心自己那一天倒下去,别人会怎么看,还有工作、家庭……
专家点评:
你是一位对工作对家庭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不顾自己身体不适而发奋工作,令人非常钦佩。现代社会环境中各个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在所难免,你又查出糖耐量异常,产生了焦虑、紧张情绪,应给予适时调整,正确释放压力,缓解心理,机体不适。
心理处方:
1.内分泌专科就诊。界定目前病情情况,完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养成规律饮食,控制食量,适宜运动,规范服药,定期检测血糖及相关指标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习惯,主动学习糖尿病有关知识,精神放松,积极面对。
2.给心灵放个假,利用休息时间约朋友和家人一起走出去郊游,拥抱大自然,放松紧张情绪,放飞心情。
3.培养业余爱好,如唱歌、跳舞,书法等,适时转移注意力,增加生活乐趣,增添充实感。
4.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5.找回自我,反思、觉悟。每天抽出十分钟,想想我是谁?我现在怎么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现在做的是我需要的吗?我真正需要什么?
病例三
我的姐姐也查出了糖尿病,我妈妈是糖尿病,我两个姨都是糖尿病,我姥姥因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去世,我生在糖窝里了,我每天一有空都用妈妈的血糖仪查手指血糖,最多一天查二十多次,扎的十指鲜血淋淋,但每次查的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家人看见心疼,我也知道这样做欠妥,就是控制不住……
专家点评:
我们没无法选择出生家庭,选择面对,这样对预防糖尿病来说是积极的。你自己缺乏健康的安全感,担心自己患上糖尿病,反复验证,不能自抑,产生焦虑情绪和强迫行为,不可自拔,下面我们一起来处理这个问题。
心理处方:
1.系统咨询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了解遗传因素对发病的影响,医院就诊界定目前身体情况,完善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
2.转移注意力,业余时间安排紧凑,可以参加娱乐或体育锻炼,调节放松。
3.建议你到心理医院,请专业的临床心理医生给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如果发现已经达到了“焦虑症”或“强迫症”的严重程度,则可在专业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剂或抗焦虑药物,配合放松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