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杏田 励骅 葛明贵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现状与展望
曹杏田1励骅2葛明贵1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心理资本是大学生提高其竞争力的又一资本,它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文章根据心理资本的界定,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的总体状况、研究方法、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征进行探讨,并对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做出展望。
大学生;心理资本;就业能力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掀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渐的趋于科学、合理,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人才培养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同时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才的心理健康和心理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再者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一度创下历史新高,据统计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30万,加上以往待业人员的数量,竞争压力可想而知。面对如此激烈的人才竞争状况,单单依靠传统的培养模式和人才观为指导,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的挑选人才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看重的学历标准已经被能力标准所代替,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优秀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这些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来源。面对如此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等传统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市场选拔人才的有限标准。21世纪初Luthans等人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基础,提出了超越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这一概念,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注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状况进行探讨,并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提出展望。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出现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文献里,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心理资本这一概念界定,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类特征论、类状态论和综合论。类特征论代表人物有经济学家Goldsmith,Veum和Darity[1],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人工作效率的个性人格特征。另外,还有国外学者把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通过学习等途径获得的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内在基础构架或影响个体行为的人格特征。这一观点强调心理资本的典型的特征是稳定性与持久性,如同其他人格特质一样对个体行为影响是深刻的。类状态理论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去考虑,强调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积极心理状态可以影响个体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这一观点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Luthans F,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2]。目前在国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李超平翻译Luthans F等的著作,促使了这一观点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沿用。综合论的观点认为应该将前两种观点加以综合进行分析,认为心理资本既有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并非难以改变的,它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而相关的品质,从而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需要[3]。虽然心理资本的概念源于西方,但国内大部分学者在Luthans F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积极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摆脱了西方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束缚,正在积极探讨这一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结合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达到提高他们心理资本,这是时代需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创新性所在。
2.2.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回顾
纵观国内外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参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心理资本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运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太多,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心理资本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被学者认可,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却越来越高,心理资本理论的理论价值也日益凸显。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结合心理资本理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展了部分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谢旭慧,孙营2004年以“高校女特困生的心态特征与心理资本富足”为题,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女特困生心理资本富足的相关策略,包括自我心理支持、转换负性情绪、社会关注,家庭经济和情感功能和学校的作用。这些策略的提出,对现实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并没有心理资本理论作指导,只是停留在分析探讨的层面。随着李超平[5]翻译Luthans F等著作的《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心理资本理论,逐渐引入到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将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研究他们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是最近几年研究相对比较多的课题,潘清泉、周宗奎[6]和陈桂兰[7]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都一致的认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资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还得出在性别上心理资本的部分维度也存在差异,这为后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心理资本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作用上,高燕,那佳和李兆良[8]的研究表明,主张提升女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以增强其竞争能力。以往的研究还有注重在本土心理资本量表的开发,更多的注重的是员工心理资本的测定,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这些量表能否直接测评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柯江林、孙健敏和李永瑞[9]开展的“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较好的构建了本土心理资本量表的各个维度,但效度并不是十分理想。纵观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心理资本在大学生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并不是太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开展相关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必将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2.2.2 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方法及不足
目前,就心理资本的测量主要通过问卷或量表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国内主要采用的是Luthans F的观点,翻译或修订相关量表,主要包括四个维度进行测定,分别是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采用这一观点,本土化量表的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这一理论,因此在研究工具上显得有点单一,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更合理的工具。常有的研究类型主要是相关研究,开展了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如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娄钰华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试图探讨心理资本与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缺少的心理资本,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往心理资本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多数是其中的特殊群体,如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或农村大学生等。综合以上的分析,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开展问卷调查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涉入度不够深,面比较窄,这可能与这一理论刚处在研究的起步阶段有关,另外研究的对象多是一些特殊的群体,没有将相关研究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因此,心理资本理论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当代大学生的构成主要是以“80后”和“90后”为主,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例,在2009级本科生中,1990年之后出生的学生则占到了97.6%[11]。这一代的大学生,物质与精神生活环境均比较富足,多以独生子女偏多,他们追求个性。申浩东[12]研究表示“80后”成长的社会背景主要状况是,家庭教育缺失、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国文化的入侵,因此,他们心理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良好人际关系,注重个人职业理想,但意志比较脆弱。根据心理资本的界定,在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上,Schwarzer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存在,指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在一个受多元文化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往往敢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新事物敢于接受挑战。根据以往研究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比较好,但存在个别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特征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希望这一维度上,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大部分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特别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积极准备和积极创业,相信未来可以得到改观,对未来生活状况抱有极大信心。根据前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希望维度状况比较好,这就必定影响他们在乐观维度的状况,由前两个维度比较好的状况,这一维度也有很好的表现,特别是面对新任务和未来,当代大学生都能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能乐观的处理好现实问题。坚韧性这一维度,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出生,他们生活的物质环境比较优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都不及以往的大学生,在这一维度上,他们可能有所欠缺。因此,总体来讲根据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可以看出前三个维度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出色,而第四个维度坚韧性则有所欠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调查研究认为:“80后”大学生比前代更脆弱。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总体来讲依据前人心理资本维度划分的观点来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应该是比较富足的,当个别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但这是可以改变的,正如Suzanne J.P等观点所提出的,心理资本是有区别于人格特征,它既有人格特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他也是可以塑造的,这也比较符合我国学者提出的综合论的观点,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的构成只要加以适当的教育和指导是可以改变这一现状的。面对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是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的一大有效措施。当然这里主要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考虑,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确切情况和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的价值的大小以及这些价值能否实现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心理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社会资本、积极资本和人力资本,提出的又一资本概念,由于心理资本结合了人力资源与心理学的理论,因而被心理学家广泛研究和采用。我国心理学家对这一理论的运用,更多的采用的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虽然在本土化的进程中有所贡献,但依然没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更是如此,由于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研究他们的心理资本,无论从理论指导到研究方法的运用,再到研究结果的运用都要做到本土化。
当前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调查法,这给研究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调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前问卷的编制是否科学,样本的选择是否合理,还有统计的误差等等,有待其它研究方法给予弥补,在研究心理资本时应当注重质的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在研究对象上不仅要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还要关注普遍群体,将他们之间进行比较,或者与其它心理量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深入了解。另外,现有的研究工具,大多是从经济学领域应用过来,基本没有开发出标准化的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评工具,因此,这也是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如同人才经济资本和人才资本一样,在企业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其就业和创业的竞争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直接关系到其就业和创业能力[8][9]。既然心理资本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他的作用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对此,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涉入。如果能够弄清楚大学生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如何,将会极大的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只要教育得当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大大提高。
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践的需要。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人才培养,以往研究更多是对心理资本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分析,开展了一些比较研究,但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对提高心理资本的培养策略研究几乎为零。开展心理资本的培养策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当前心理资本的研究和运用,更多的是站在企业员工或者一般社会成员这一角度进行考虑,虽然运用了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但得出的结果更多偏向的是企业人才管理需要。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知识储备较好,并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事物的看法与观点与社会人员还是有所区别,因此这些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定对大学人才培养有指导意义。特别要指出的是相关测量工具的表达术语更是不适合大学生,所以开展此类研究立足大学生,站在这一特殊角度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才能得出理想的结果。
[1]Goldsmith A.H,DarityW,and Veum J.R.Race,cognitive skills,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wages[J].Review of Black Political E-conomy,1998,(26):13-22.
[2]Luthans F,Youssef C.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J].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2):143-160.
[3]Suzanne J.P,Pierre A.B,David A.W,Robert W.T.Neuroscientific Im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Are the Brains of Optimistic,Hopeful,Confident,and Resilient Leaders Different?[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8,37(4):342-353.
[4]谢旭慧,孙营.高校女特困生的心态特征与心理资本富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50-51.
[5]Luthans F,Youssef C,Avolio B 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4-846.
[7]陈桂兰.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82-83.
[8]高燕,那佳,李兆良.提升女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应对就业形势[J].大学生就业指导,2009,(13):77-78.
[9]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9):875-888.
[10]娄钰华.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47-48.
[11]滕飞.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J].北京教育·德育,2010,(1):9-10.
[12]申浩东.新时期80后大学生特征及教育思考[J].社会视窗,2009,(8):176.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Situation and Expectation
Cao Xing-tian1,Li Hua2,Ge Ming-gui1
(1.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2.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one of the capital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it relates to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capability improving.China's capit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t the beginning stage,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very few,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to discuss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apital,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overall,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apital,at last,to give some forward-looking sugges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apital research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apital;employment ability
G44
A
1672-0547(2011)01-0109-03
2010-10-17
曹杏田(1985-),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研究生;励骅(1966-),男,上海人,铜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葛明贵(1964-),男,安徽定远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编号:KJ2010A31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