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兰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处,贵州 铜仁 554300 )
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与发展的个案研究
付海兰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处,贵州 铜仁 554300 )
我国“三农”问题凸显,己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难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把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为例,分析铜仁地区农民工创业的现状、存在问题、机遇及作用,探索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黄英个案,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
西部民族地区; 农民工; 创业培训; 发展
我国“三农”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难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西部开发的不断深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使得“打工经济”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十七大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上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创业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并重点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指出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就业与增加农民收入,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等“三农”难题的重要途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的铜仁少数民族个案为例,开展西部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与发展的个案研究。
铜仁地区人口415万人,农业人口352万人,贫困人口62万人,低收入人数70多万,辖8县1市1特区,有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铜仁地区70%的县),125个重点扶贫乡镇(占铜仁地区74.4%的乡镇),1781个重点扶贫村(占铜仁地区60.47%的村),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现有劳动力216.3万人,其中45岁以下的劳动力占总数的74.98%,有80多万农村劳动力处于富余状态。
从2007 年以来,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截止2010年1月底,铜仁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有85.99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71.45万人,贵州省内城市务工人员13.92万人,乡镇务工人员0.62万人,在东南沿海就业的农民工已返乡10.7万人。在返乡的农民工中,80%以上因长年在外务工,其生活习惯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不大。同时,在铜仁地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只能勉强解决温饱,而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对于返乡农民工来说,创业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这是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客观原因所在。如何通过农民工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创业素质和能力,充分调动返乡农民工的积极性,最大化地吸收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推进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返乡农民工创业受到资金、信息、知识、体制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观念陈旧,思想落后。铜仁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多数农民具有不肯冒险、不敢创新、不敢创业、不思进取的性格特点。要想取得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巨大成就,改变观念是根本,改进思想是基础。二是创业资本严重不足。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工收入低、家底薄、缺乏足够的创业资本积累,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资金缺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农民工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半是打工时的积蓄,对他们来说创业最大的难题是借贷难。三是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工返乡创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缺乏贯彻力度。四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知识缺乏,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不高,经营管理模式不规范。返乡的农民工因长期在发达地区务工,能力有所提高,但并不具备创业所必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领域内的长远眼光,也缺乏对当地产业结构的了解以及对企业经营环境的透彻分析。2009年参加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培训的返乡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培训班中接受职业教育的仅占2%,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11%,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在培训当中有的返乡农民工难以掌握培训必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关技术。五是缺乏良好的创业氛围。铜仁地区工厂企业较少,本地人经商意识淡薄,创业氛围较差,少数人产生的创业氛围也会受到相对的打压,创业在这种氛围影响之下变得十分困难。六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农业发展刚刚迈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机制发展尚不成熟,市场风险规避机制尚未建立,一旦遇到风险,当政策保险不能涉及时,对于农民来说损失是巨大的。农民工创业者就可能会由于暂时的失败而放弃创业,使得农民工创业受到打击。
当前,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虽然存在很多培养。同时,铜仁扶贫办等部门加快推进落实“雨露困难,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返乡农民工应抓住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为其创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发挥好创业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国发[2009]3号文件《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这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出台,为和渝东南地区一样同处武陵山区的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奠定了时代机遇与条件。
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主体是农民,要求有大批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的农民参与其中。返乡农民工在长期务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形成了较为合乎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有的还有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的返乡创业,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来说是一股相对强势的力量,也是建设农村现代化的前导力量。农民创业多以小规模家庭作坊为主,而返乡农民工长期在发达地区务工,受到过技术训练,对现代化生产的管理模式能够适应。这些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农村适度加强工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为当地财政增收,又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
围绕铜仁地区经济建设、用工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铜仁政府拓展工作思路,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大规模培训,对有意向外出务工及在本地创业的农民分别进行专门的培训工作,外出务工注重生产技能培训,而本地创业者则注重管理技能计划”、“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等惠农政策,及时联合地方群众组织或者党的下属机构,共同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到 2010年,铜仁地区共培训农民工14.7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1万人。
为了深入研究参加创业培训的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情况,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黄英(所用人名为化名)作为访谈对象,进行个案研究。
1.发展历程
黄英,女,29岁,苗族,2000年铜仁卫校医士专业中专毕业,毕业后搞批发、办诊所,但由于缺乏经营知识和看不准市场,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2002年走上打工之路,她决定走出去打工,瞧瞧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的市场,不以赚钱为目的,关键是长见识学本领,以图返乡后东山再起。2008年参加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2008年开办了她的第二个种母猪养殖场,带头成立了松桃苗族自治县种母猪专业合作社并任社长。现发展社员 150余户,曾先后荣获松桃苗族自治县“养殖能手”、“巾帼英雄”等荣誉称号。
2002年,黄英带着她的创业梦出发到达广州。她先后到建筑公司、玩具厂辗转了近半年,发现这些返乡都用不上,于是她一边找工一边留意返乡用得上的工种,终于她找到了广州瑞华养殖场去学养猪,几个月时间她基本掌握了养殖场的全部技术活以及饲料配方。后来她又听说四川省绵阳市有个“铁骑力士”养殖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于是立即又去了四川绵阳,在绵阳这家公司她认真学了两年时间,掌握了饲料加工和养殖技术,同时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于2005年底带着她的创业梦回到了松桃。
2006年2月,黄英满怀希望与憧憬,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创业,选择经过四年打工生涯和无数的市场调查才选定的项目——开办养猪场,她找了几个合伙人开创她的第一个种母猪养殖场。她到县畜牧局打听如何办理养殖场的相关手术时,畜牧局的技术员主动帮她介绍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通过专家与畜牧局技术员掌握的市场信息和技术分析,觉得饲养生猪的周期长,而且效益不如种母猪好。于是她决定饲养种母猪,当年就饲养了 150头种母猪,第二年全部产下仔猪,两年多的时间收回了当初投入的50万元成本。她尝到了甜头,但她发现母猪产下仔猪之后,仔猪的成长和成活率不能完全得到保证,于是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有些问题仍然解决不了,恰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首届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班,她立即争取参加。经过学习和实践,相关问题迎刃而解,学到了养猪技术及经营管理知识,回家后她更加如鱼得水。周边的农户也主动上门来向她请教相关的问题,她不仅耐心地讲解,而且还主动上门为他们排忧解难。
黄英认为:创业,光有勇气和干劲是不够的,要看准市场,要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也分不开。2007年,她有了扩大养殖场,带动村里的农户共同养殖的想法。可很多农户不相信,认为规模养殖投入大,而且自己没技术,风险也大。尽管她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到2007年底还是只有 5户人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从她那里买了10头仔猪开始饲养,她跟踪服务、主动上门帮他们配饲料,教他们打预防针等系列技术,同时还自费购药为其他农户的猪免费打预防针。2008年上半年这 5户农户的种母猪产仔猪后产生了效益,她免费打预防针和指导养殖的30余户人家的猪长势也比其他农户好,这下大家才信任并接受了她。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及乡政府的支持下,她获得国家良种猪补贴 9万元,她贷款创办了第二个种母猪养殖场并成立松桃苗族自治县种猪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社长,到目前为止,社员数已经达到 153户,社员中养得多的达到了60多头种母猪,养得少的也有5头种母猪。她对所有社员户统一发放种猪和饲料,并负责解决所有的养殖技术和免费打预防针,产下仔猪之后负责帮助销售。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开办了两个养猪场,存栏种母猪达到 319头,种公猪11头,2008年出栏仔猪 5360头,毛收入达到300余万元,成了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2.成功个案分析
黄英,一个不到30岁的苗家女子在两三年之内创办两个种猪养殖场,并且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150多户农户致富。通过分析,她的成功创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三农”指引是核心。这些年来党中央一直在关注“三农”,着力为农民减负,解决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让很多农民创造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奇迹。
二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指导与扶持是关键。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扶持农民,让农民得到实惠是其成功的关键。
三是主动学习和正确运用科技知识是创业成功的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其实就是要求各行各业都不能盲目跟从,一定要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是自愿平等合作是基础。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通过引导周边农户在自愿平等基础上进行共同养殖,共同推进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五是全方位主动服务是推进农民工创业的核心力量。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必须要对农户进行全方位的协调服务,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又一个“黄英”不断涌现出来。
六是黄英有自我的目标,把打工学习和寻找创业机遇相结合,做有准备的人。有目标的创业是创业者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政府积极加强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让更多的农民工享受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整体与个人素质。
返乡农民工创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扶持的核心就是做好服务。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营造一个优质的服务环境。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把在农村的工作重心调整到服务上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投资者满意,让创业者放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性部门、服务型单位,以实实在在的服务取信于民,以周到诚挚的服务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
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与交通不便等原因,铜仁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具有盲目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做好引导工作,及时传递信息,为他们提供创业就业信息和渠道,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与再就业铺路。通过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2009年的创业培训班中,有 86%的返乡农民工认为创业最缺的是资金,从银行几乎贷不到创业必需的资金,都是靠打工、跑运输、开矿山得到的积累资金作为创业基金,所以在创业过程中出现资金缺口就无力解决,导致创业半途而废,如果创业资金积累时间过长,也影响了农民的创业速度和创业热情。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应针对返乡民工群体,创新并运用金融和财政信贷政策,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劳动技能的培训,为各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制订适合的培训方案,提高返乡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尽早地掌握职业技能,提高择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地制订“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计划”,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要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农民培训体制改革。要鼓励龙头企业以赞助商的身份加入进来,增加返乡农民工技能教育的经费提供。要创新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完善现有就业技能培训办法,改进培训效果考核,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范畴,应把创业意识、创业技巧、创业政策的掌握和创业策略的制订、创业计划书的设计撰写与经营管理等纳入培训内容。
政府要引导和表彰创业典型,根据广大农民怕担风险而善于模仿的特点,在服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通过对一批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进行重点扶持和宣传,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营造返乡农民工创业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创业典型对铜仁地区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示范带动作用。
[1] 李珂,高晓巍.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09,(1).
[2] 朱国奉.农民创业来自江苏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3] 张俊华.铜仁多渠道开发农民工就业岗位[J].农村工作通讯,2009,(5).
[4] 李世荣.当前贵州省农民工转移模式及生存状况研究[J].农业经济,2008,(7).
[5] 沛源,黄启华.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当代贵州,2009,(5).
[6] 娄辰.贵州13万多名农民工回乡创业[EB/OL].http://news.qq.com/a/20081103/000290.htm,2008-11-03.
A case study on enterpris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home-going peasant-workers in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U Hai-lan
( Tongr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 highlighted in the late nine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has becom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s "three rural problem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a bottleneck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home-going peasant-workers in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ngren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problems, opportunities and roles of home-going peasant-workers. It also explored the successful enterpris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home-going peasant-workers in Tongren, studied on Huang Ying case, and proposed to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nterprising of home-going peasant-workers in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home-going peasant-workers;enterprising training;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毛志)
F32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3-9639 (2011) 06-0090-04
2011-11-03
本文系贵州省铜仁地区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成果。
付海兰,女,副教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