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胡桂敏 心语 罗春燕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经历过或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这双鞋穿着有点不舒服,凑合着穿穿就好了”、“我没感觉哪不舒服,照常吃饭也没事”、“我的脚怎么破了,找条创口贴贴上”、“哎!为什么我的血糖总是控制不理想”、“我可不用胰岛素,听说用了会上瘾的”……一幕幕场景,看似平凡、小事一桩,但有时因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件,可能会改变了您及家人的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今年是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将“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作为世界糖尿病日主题的五年计划(2009~2013)中的第三年,彰显着糖尿病教育也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与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其它“四驾马车”并驾齐驱。这也从另一角度折射出,糖尿病患者是“五驾马车”的驾驭者,懂得了糖尿病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
总之,无论是日常生活管理方面,还是糖尿病治疗方面;无论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真实案例,还是一串串让人胆战心惊的数字带来的威力,亦或是人们对糖尿病认识的提升。都毫无疑问地表露出:糖尿病患者是自己日常生活管理的主人,是糖尿病治疗的执行者。再好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如果没有患者的积极配合,永远不会发挥它的良效。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学会做生活和疾病控制的主人,处处谨小慎微,防范于未然,防微杜渐,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细节,珍惜生命……
小赵是家里唯一的一位糖尿病患者,没有家族史。她在一次体验中被检查出糖尿病。小赵平时很喜欢用白糖冲水喝,当确诊为糖尿病后,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无知,白糖冲水喝的习惯也没有太在意。然而一次经历后,她特别重视糖尿病知识的学习及生活习惯。这还要从前几个月说起。她那段时间总是口干、发渴,一天喝十几杯糖水都无法解渴。一天,小赵突然呼吸急促、大口大口地喘气,随之开始意识模糊,被家人赶紧送到医院抢救。检查结果为血糖值已高达38.9mm o l/L,远远超过6.1 mm o l/L,逼近人体血糖值的极限,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已严重危及生命,医院立即给予纠酸及胰岛素等治疗,将小赵从死亡线上救回来。小赵每次想起这次经历,就感到后怕,感慨无知的可怕。
看完这个病例,可能一些患者会想问这样两个问题“糖尿病是吃糖多引起的吗?”“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糖?”我们知道,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者绝对不足,引起的血糖升高,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代谢紊乱。由此可见,患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免疫。这些因素均与吃糖无直接关系。
那么,糖尿病患者能吃糖吗?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糖是指蔗糖、白糖、冰糖,是双糖,是由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经口进入小肠后迅速被分解出葡萄糖,吸收入血,引起血糖升高。由于这一类糖分解迅速,会立即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食用量。病情较轻、血糖稍高的患者,如吃进含糖食品,应减少与之相等的主食量。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一律不能吃糖,也不是所有的患者一律都能吃糖,吃糖要根据病情来决定吃或不吃、吃多少。
另外,当糖尿病患者因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或其他某种原因发生低血糖时,就要及时补充少量糖,以缓解或纠正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外出时,随身要携带几个糖块或饼干,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应马上在口中含一块糖或其他含糖的食物,以防止低血糖意外。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晕迷或意识不清时,家属或身边的人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以免带来严重后果。
现实生活中,可能还有许多糖尿病患者根本不把糖尿病当回事,甚至对糖尿病的危害一无所知,自认为“能吃能睡,不痛不痒”,“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接受治疗;还有些人认为吃药是重要的,随便找个能够治愈的偏方,或盲目相信能够治愈、根治、不需饮食控制和运动、不用打胰岛素的广告。结果,由于不正规的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了各种并发症,使糖尿病威胁到患者的生活与健康。
糖尿病的危害有很多。如长期的高血糖,人体内各种蛋白质被糖化,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高血糖时长伴有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大血管病变,如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足坏疽等糖尿病合并症。另外,长期高血糖还可使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易发生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结核病、真菌及某些病毒感染等等。如果不积极控制血糖,长期的高血糖易会对胰岛细胞不断刺激,会使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加减少,进而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
当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知道了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宜与忌,才能避免以上危害的发生。另外,也会客观地正确地对待糖尿病,而不会因为无知而忽视糖尿病及治疗,或“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总之,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可使患者正确地、积极地治疗糖尿病,降低因糖尿病引起的致盲、致残、致死的危险性。
去年,李大妈总是出现牙龈肿痛、刷牙时出血的现象,去口腔医院看病,被诊断为牙周病,然而治疗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好转。李大妈又换了家医院,在经过医生详细地询问和进行了相关的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超过正常水平。最后得出结论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合并牙周病。经过一系列的治疗,血糖得到了控制,牙周病症状逐渐缓解。
牙周病属于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牙菌斑为其始动因子,牙石、牙面着色、食物嵌塞、合创伤等为促进因素,糖尿病、吸烟、精神压力等全身因素也可导致牙周病的发生。而李大妈的牙周病与糖尿病有很大的关系。
为何糖尿病会引起牙周病呢?这是因为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会造成牙周的微循环障碍,影响牙周的正常血流,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强,抗凝血因子减少,血液粘稠,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中医认为,“久病入络,淤血阻滞”。淤血内停,不通则痛,导致牙痛。此外,淤血阻滞脉道,新血不能濡养牙齿,会造成牙齿松动、牙龈暴露、易于脱落。
牙周病的危害也较大,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在不知不觉之中可以使牙周组织遭到严重并且不可逆的破坏,以至多个牙齿不得不被拔除,并且牙周病起病较隐匿,往往到晚期才会引起比较明显的疼痛,才会引起注意。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谨防牙周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除了要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外,还要积极降糖。
刷牙也是预防牙周病、保持口腔卫生的有效手段之一。不过,糖尿病患者怎样刷牙最好呢?首先是牙刷。刷牙要选择软毛、小刷头的牙刷;其次是刷牙。牙齿和牙龈交界的部位是刷牙的重点部位,刷毛一半放在牙齿上,一半放在牙龈上。牙刷毛应与牙面呈4 5度角,不要横向刷,要面面俱到。需要注意的是,刷牙时不要用力过猛,要顺着牙缝方向慢慢刷,且刷牙的时间要长一点。这样刷牙可起到按摩牙龈的作用,促进牙周血液循环。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床慢慢萎缩,牙缝也变宽了,进食后牙缝容易嵌塞食物残渣。此时,患者应合理使用牙签或牙线。牙签最好选用扁平木质的,使用时用力要适当,不要过猛过急,避免损伤牙龈。如果您想用牙线洁齿时,应先择专业的牙线或牙线签,将其压入牙缝,反复提拉,以清洁牙齿的邻面。
糖尿病患者多凝血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又常合并各种慢性并发症,如果轻易拔牙可能会导致出血不止,感染加重或扩散,甚至引起败血症,并发症也随之加重,最终使糖尿病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必须进行详细的一系列检查,仔细检查口腔,积极控制血糖,冲洗发炎的牙周袋,将脓肿的牙龈切开引流,给予全身的抗感染治疗,补充维生素C和B等等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拔牙。另外,高血压状态下也不适宜拔牙。如果糖尿病患者要拔牙,一定要如实地向医生说明病情,以避免带来可避免而未避免的后果。
许老太是位老糖尿病患者了,喜欢徒步旅游。每个周末都会背个背包,徒步走很远的路,欣赏周边的美景。儿媳妇看她的旅游鞋有点旧了,就又买了一双新的旅游鞋。许老太试了试,有点挤脚。平常我们买鞋时,一般售货员会说“新鞋都有点紧,穿穿就松了”之类的话。许老太也同样认为,新鞋穿穿就松了。前段时间,许老太穿着儿媳妇为她买的新鞋又进行了一次徒步旅游。然而,回来后发现大脚趾起了个水疱,于是找了个针将水疱挑破,贴上了一条创可贴。过了两天,许老太将创口贴撕下来,发现伤口处感染并化脓,又过了几天,整个大脚趾变黑溃烂。许老太到医院诊治,但为时已晚,不得已做了截趾手术。
据相关数据统计,有1/4的糖尿病患者都会产生足部问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一个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受损,下肢血管病变,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痛、足部溃疡及坏疽等病变。可见,感染是导致许大娘患糖尿病足及加重病情,发生截趾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产生足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感染只是其中之一,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也是致病原因。糖尿病可引起足部感觉神经异常,造成足部痛觉和触觉不够灵敏。当足部受到某种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袜子缝线的摩擦等使足部受伤,因伤口没有感觉,当病情严重时才会被发现,但这时可能已经需要做截趾或截肢手术了。
除此之外,当糖尿病引起下肢血管疾病时,下肢血管发生动脉硬化,会造成血管狡窄或阻塞,进而导致足部伤口不易愈合,也易引起坏疽。
由于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糖尿病足病,挑选一双合适的鞋子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挑选一双合适的鞋子呢?首先,要挑选平底鞋,忌选高跟鞋。由于高跟鞋可给足趾施加额外的压力,不仅会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会给足部带来挤压伤或起水泡。其次,面料上尽量选择帆布鞋或透气性较好的鞋子。鞋内空气流通性能较好,可减轻足部出汗的机会,降低足部皮肤过敏或感染的危险性。再次,选择的鞋子,鞋头不要太挤,不要选择尖头鞋,要预留一定的宽度和长度,避免夹挤影响血液循环。最后,新买的鞋子,最初几天可以在易摩擦的部位放置一点棉花,以避免足部磨破。初穿时,可先短时间内试穿,看看哪个部位皮肤被磨成红肿。如果试穿之后,感觉很舒服,又没有问题发生,可逐步增长穿鞋时间。另外,糖尿病患者穿鞋时还要仔细检查鞋子的内部,看是否有粗边、裂痕或异物,以免损伤足趾或其他部位。
快接近7 0岁的陈奶奶,一直受便秘困扰,经常3~4天才大便1次。由于排不出便,腹胀难耐,坐卧不宁,使陈奶奶饱受便秘的痛苦。陈奶奶一直认为这是普通的便秘,见人就问有没有解决便秘的小偏方,而且还到多家医院诊治,用了不少胃肠动力药,还是不见效。后来在一次诊治中,医生得知陈奶奶患有2型糖尿病,并曾建议她注射胰岛素。陈奶奶怕用胰岛素上瘾,于是坚持服用降糖药,并还是按以前的药量服用,一直没有变更过,更没有再去医院检查过。医生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耐心地为其讲解,陈奶奶接受了注射胰岛素的建议。随后,为陈奶奶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开具了胰岛素治疗方案:每天注射3次,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没过多久,陈奶奶的血糖逐渐趋于正常,便秘症状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糖尿病便秘主要是因为长时间的高血糖导致了胃植物神经受损,导致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便秘不但会给患者带去痛苦,而且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会直接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使胰岛素的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进而使血糖升高。便秘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主要有:意识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和低张力性便秘。其中,低张力性便秘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腹壁和膈肌无力,通常排出的是软便,但蹲便时间较长,甚至满头大汗。
专家指出,如果患者有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或冠心病,便秘可能造成视网膜脱落而突然失明,或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这是因为在用力排便时,血压水平较平时可翻一番。而许多患者收缩压可一次性达到200mm Hg以上。当糖尿病患者有视网膜微血管瘤或新生血管,瞬间的高血压可造成血管破裂,引起视网膜出血,导致失明。另外,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还伴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硬化,当便秘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心脏负荷加大时,就可能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便秘时,一定要引起重视。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是改善糖尿病性便秘的基础。其次,还要合理饮食,合理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多饮水,可促进肠道蠕动、松软粪便。最后,生活要规律,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另外,如厕时不要看书报,放松精神。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强肠蠕动,比如扩胸蹲起(高血压患者不宜)。还可以坚持饭后顺时针按揉小腹,做做收腹提肛运动。这些都有助于防治糖尿病性便秘。
许多糖尿病患者会担心“一打上胰岛素就会产生依赖性,再也停不了”,更有一些患者将胰岛素与毒品相提并论。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成瘾,是指心理上的依赖。什么是“药物成瘾”?药物成瘾是指药物和躯体相互作用导致使用者的精神及生理异常,令吸食者产生难以克制的获取以及连续使用的强烈渴望,目的是为了再次体验这些药物带来的快感。毒品并非生理或医疗所需,对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使用后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因此吸食者往往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甚至为了获取毒品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而胰岛素不是毒品。注射胰岛素,可使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B细胞的功能,对改善患者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大有益处。即使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也不是胰岛素注射的结果,而是他们自身胰岛功能丧失严重,只有通过注射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另外,胰岛素并非一旦用上就再也撤不下来。比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遇到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情况时,胰岛素的需求量陡然增加,此时需要短期补充胰岛素,度过应激期。等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就可以恢复到原先的口服药治疗。
70多岁的王大妈,几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因病情较轻,王大妈并没有太在意,用药、饮食也不规律,更别说到医院看医生和定期监测血糖了。她认为,反正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平时少吃点就行了。前段时间,王大妈因不适应寒冷的天气,着凉感冒了,后来感到肚子疼、并伴有恶心,以为是感冒和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起的,想着忍一忍就好了。没有想到的是,晚上王大妈开始神志异常,进而昏迷不醒,家人连忙将她送到医院救治。因救治及时,没有什么危险。从医生那里得之,王大妈患了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发病急,病死率也高。此后,家人每天开始监督王大妈的日常生活行为和生活习惯,王大妈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糖尿病的治疗。
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对较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当感冒时可引起血糖升高。感冒还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当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当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咽痛、咳嗽、咳痰、发热等感染症状时应尽早服药,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不要延误。多休息,多饮水。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药量,避免低血糖。在血糖过高、尿酮体阳性、不能进食、持续呕吐、发热一天以上不见好转等情况下,应尽快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更应积极。
感冒除了可引起急性并发症外,还可引起肺部感染。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较高,血黏性大,血循环不良,肺部容易变得虚弱。当感冒后,分泌的痰液中糖分较多,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进而造成肺部的感染。
当肺部一旦感染细菌和病毒,不仅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还会使血糖控制较稳定的患者,也可能因为感冒而出现阶段性血糖升高,甚至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如今正值寒冷季节,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弱,易感冒。因此,患者要积极预防感冒。平时要膳食均衡、营养丰富、规律进食。同时,还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抵抗病毒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