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本刊记者 秦筠
陈教授小时候家在武汉医学院附近,经常从这经过,幼小的陈教授开始对白大褂充满了无限向往:要是能在这学习,将来穿上白大褂工作,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这个最初的梦想就像一个小小的萌芽,没有折断也没有滋长。1977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个萌芽冒了出来,陈教授毫不犹豫地选择填报了当时知名的中山医学院。由于考试成绩优异,成为中山医学院在湖北招上的第一个考生,从那以后她就注定了与白大褂结缘,走上从医路,有自己明确的方向,一步一步的走到内分泌的高峰。
在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学习了五年,陈教授受广东人务实风格的影响,一心想从事临床工作。她回到了武汉,想要进有临床和教学的医院,想起自己小时候向往的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但是给陈教授分配工作的人事厅分配不了,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执着的陈教授拿着毕业证找到了武汉医学院人事处。学校满意于她毕业证上的好成绩,决定把她留下来。于是,陈教授进入了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内科,那是1982年,从那时起便开始了她一生的从医生涯。
当时医院并没有内分泌科,直到1985年,内科计划成立一个内分泌专业组。在内科主任的建议下,陈教授到了内分泌专业组。这是医院后来成立内分泌科室的开端,由当时包括陈教授在内一共四个人组建和支撑。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建成时,只有8张床位和几名医生,现在经过两届科主任的耕耘和陈教授任主任职务15年的努力,科室已经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指导基层于一体的内分泌代谢病专科,成为湖北省内分泌界的领军单位。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是湖北省内分泌界获此殊荣的唯一专科。科室拥有省最先进的糖尿病诊治中心和最具规模的甲状腺疾病治疗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骨代谢疾病的单位之一,也是卫生部及湖北省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以诊治疑难危重疾病为重点,已成为技术精湛、服务优良、具有相当规模和学术影响力的现代医学专科,成为华中地区内分泌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的中心。
近几年陈教授率领的团队每年都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在糖尿病发病机制领域上,她提出的“追赶生长”概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已经拿到了6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目前,这一团队在陈教授的带领下继续寻找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力图取得突破。
多年来,陈教授兢兢业业坚持临床一线工作。陈教授从医有自己的观念,从做住院医师起,她就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留给了医院和病人。除了休息,她大多都在病房里,她觉得只有与病人多交流沟通才能了解病人,而只有更了解病人才能更好地为其治病。许多年来她都这么要求自己,现在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科室工作人员和学生。
与病人多聊天多接触不仅会更了解他们的病情,还会赢得更多的信任,当然会花掉很大的精力。每次陈教授的门诊都会有很多人,她说最高的纪录是九十余个,延长门诊时间是家常便饭。让人敬佩的是,不管多晚多累,陈教授都不会对病人敷衍了事,都会耐心的询问和讲解。曾经有人问她:“门诊拖到下午一两点饿着肚子你怎么对着病人还笑得出来?”陈教授心里有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病人处于弱势,找医生救命来了,作为医生自己没有任何理由不对他们态度好,即使再累再忙对病人不够耐心也是自己所不允许的。而且自己几十年来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即使身体很累,心里也不觉得。也许正是这种打心里为病人着想,把病人当朋友的心态,让她这样坚持下来,耐心和笑容都是最自然的流露。她微笑服务,态度亲切,语气和蔼,患者欢迎她,说她是“微笑天使”,同事喜欢她,称她是“无忧仙子”。
有些病人特别信赖甚至依赖她,有时会遇上那种病人,挂了她的门诊却什么事也没有,就只坐在陈教授的旁边看,说这样感觉很安稳。也正是这么多病人的信赖,让她更努力不能松懈。与病人沟通不仅要了解病情,还应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陈教授觉得这样能更好的帮助病人,很多病人也都乐于跟她聊天。有一次她的门诊来了个抑郁病人,陈教授告诉他,应该挂神经科的号,看神经科,可病人的父亲说,他们是从外地慕名来的,他们那一带都传说陈教授能治这个病……她只是愿意与病人多交流,把病人当成朋友,鼓励他们、开导他们,却没有想到在某个地方的人们已经传说她成了治疗心理疾病的专家。
以病人为中心,陈教授从1997年开始长期坚持主持门诊病人的糖尿病教育工作,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并得以推广,鉴于在糖尿病教育方面的贡献,在2010年荣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发了“糖尿病教育贡献奖”。
陈教授每年都会带一批学生,到目前为止共培养硕士、博士生近百名,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而培养这些学生会花费她相当的精力。不过令她骄傲的是,所有学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映都很好,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学生都是有比较高的人生追求与要求的。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正因为如此她对他们的要求比较严格,希望他们都能有所成就。她说,别人把自己的孩子交到她的手上,她必须对这些孩子的未来负责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这传统又纯粹的思想影响下,陈教授在专业上和生活上都会照顾他们。陈教授说,她的学生首先一定要诚实,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做事严谨,要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心。其次她的学生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成才不会迷失。做她学生的第一年就是大量的学习,包括专业科目和英语,这是陈教授的要求,因为只有会英语才能更好的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服务于学术的发展。第二年开始进入临床,她开始向学生们灌输她的理念,那就是永远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勤看勤问勤动手,与病人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要求他们晚上和周末有时间就在病房里学习。
节假日她会带着学生一起吃饭唱歌,放松心情,也让他们互相交流融洽关系,这样谁有困难需要帮助,谁在科研上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他们这个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很温暖,很团结,共同上进着。
她的科室也是一样,在她的带领下科室有一个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人人都是主人翁,个个都有发言权。定期召开的全科会议为大家畅谈科室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为使科室有一个良好的气氛,她提倡科室实行以人为本的家庭化管理,她说如果家庭是职工温馨的港湾,那么科室就是职工工作的乐园。在工作之余,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活跃科室气氛。这些大家共同参与的小活动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使科室成员亲如一家,更加深了成员对科室的关爱。在学术上她不光要求自己保持领先,还要求科室每个成员都能有所建树。她经常强调要以学术带动全科室的发展。她制定各项具体措施鼓励职工申请课题、参加学术会议,奖励发表论文。建立了全科定期业务学习计划,每两周组织一次学术沙龙,让各位医生介绍内分泌界的前沿信息及自己研究工作的成果。
由于广受学生爱戴,陈教授获得了协和医院唯一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师表奖”。学生对她的评价是:医乃技术,无艺不立,作为医生,她对病人的爱融入每一个细节,高超的医技令患者无比爱戴;学乃智术,无严不立,作为科研工作者,她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师乃儒术,无诚不立,作为老师,她执教醇笃,辛勤耕耘。
陈教授1996年任科主任,2001年担任湖北省糖尿病学会的主任委员。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湖北省的内分泌糖尿病学界从在全国毫无影响到现在的颇有地位,陈教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忙碌是她生活的主旋律,因为职务多了,责任也就更重了。全国各地的学术交流,白天黑夜的工作学习,陈教授因此忽略掉了生活的许多方面。她与儿子在晚餐后散步,是很难得遇见的情景。一次她看到许多人都在悠闲的散步,就对儿子说,人家都这么悠闲而自己却总是这么忙……儿子回了一句话让她久久难忘,他说:“谁让你要作知名专家教授呢,我以后一定不要像你这样,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或许在儿子眼里这个母亲的人生是失败的吧,陈教授很无奈。但,一看到科室的成长、学科的进步、患者们的笑容和学生们的出息,她就觉得欣慰和满足,又充满了力量。
她说,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有能力有条件去实现这些,那就应该这样去做,哪怕很苦很累;何况自己并没有做到最顶峰,比自己做得好的,比自己辛苦劳累成就大的也还有很多,他们没有埋怨劳累,自己又怎能抱怨。陈教授也会抓住简单放松自己的机会,比如在飞机上时看看杂志听听音乐,或者节假日时与朋友小聚。她大部分时间像一个陀螺一样旋转着,像穿上了红舞鞋的舞者,沉醉于舞蹈,不懈地坚持,在内分泌的舞台上,不停地、精彩地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