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淼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人们对Web2.0理念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因特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Web2.0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参与,使网络向个性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这也给图书馆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分众分类法既是Web2.0的典型体现和主要应用技术之一,也是一种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组织方法,在揭示和组织网络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面对分众分类法等Web2.0技术的冲击,作为信息保存、组织和传递中心的图书馆开始积极探索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发挥馆员和用户的智慧,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以期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文献及网站调研的基础上,概述分众分类法的基本内容,探析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总结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开展的分众分类法实践,进一步提出优化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中应用的措施。
分众分类法的应用早于其概念的提出,由标签的功能衍生而来。早在1998年,美国人约舒亚·沙科特(Joshua Schachter)在创建网站的时候,为了方便找到大量网页链接中所需的网页,创造性地使用关键词标记每个链接,这个关键词就是标签的雏形,也是分众分类法的最早应用。2002年,约舒亚创建了一个网页数据库,用于保存加了标签的网页链接,这时候的标签仅局限于约舒亚个人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2003年,约舒亚重新整理了2002年网页数据库系统并开始允许多用户访问,这就是现在著名的应用分众分类法的网站——Delicious[1]。2004年8月,信息学家Thomas Vander Wal在一次有关信息构架邮件列表的讨论中(a discussion on an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mailing list)正式提出了分众分类法这个概念[2],随后被广泛认同和使用。2005年初,强调用户参与的分众分类法在网站中流行开来,国内外应用分众分类法的网站(如Delicious及一大批模仿者、国内的博客网站blogbus、博客中国和365key网站)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这意味着分众分类法及其理念是被互联网用户认可的。紧接着,分众分类法在社交网络和学术网络上也逐渐被应用并取得了成功,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也开始应用分众分类法开展服务。
分众分类法名称多样,又称大众分类法、自由分类法、公共分类法、社会分类法、草根分类法等,其英文可称folksonomy、social tagging、social bookmarking、social classification、social indexing等。自分众分类法被正式提出到现在,时间还很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和专家都纷纷提出自己对分众分类法的定义,如分众分类法概念的创造者Thomas Vander Wal认为其就是“给有用的东西作标签”[3],维基百科把其定义为“一种分类体系,来源于合作性的创造和管理标签以对内容进行标注和分类的实践和方法”[4],刘向红指出分众分类法“是使用任意关键词协作完成分类的行为”[5],陈洁和司莉撰文阐述分众分类法是“由网络信息用户自发为某类信息定义一组标签,并最终根据标签被使用的频次选用高频标签作为该类信息类名的一种为网络信息分类的方法”[6]。无论分众分类法的名称和定义有多少,其实质是不变的,即:(1)一个网络信息的自组织过程,所有用户都可提供任意标签来组织网络信息;(2)一种开放的分类方法,任何用户只要愿意,都可为某个资源添加标签,充分发挥用户的智慧;(3)一个协作标签体系,通过全体用户的协作过滤,形成最终标签体系。
目前,分众分类法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其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1)信息组织。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用户既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链接、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添加自然语言标签,也可以通过这些标签实现个人和网站社区的信息管理。(2)信息检索。分众分类法中的标签由用户自由设定而成,一方面贴近用户对资源定义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信息资源的内容、类型、拥有者、所属大类、特征等丰富信息。将标签作为检索的入口之一,能提高检索的有效性。(3)信息发现。分众分类法在网络中具体表现为不受控制的自然语言标签或各种评论。由于用户的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的标签也不尽相同。用户检索某一标签并浏览相关标签集,往往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信息或寻找到相关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随着专业搜索引擎和商业咨询公司的发展,图书馆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图书馆中原有的分类法专业性强、不够灵活、网络信息组织效果较差,亟需一种新的分类法作补充。分众分类法及其它Web2.0技术的出现为图书馆指明了新的方向,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驱动力和活力。分众分类法的自身优点和在Delicious、Flickr、豆瓣等其他非图书馆网站上的成功使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并得以迅速推广。
分众分类法在网络上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它的自身优点,这些优点也是将分众分类法应用于图书馆的优势。首先,分众分类法注重用户参与,充分体现用户价值。分众分类法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每个用户不仅是分众分类法的受益者,更是分众分类法的参与者。分众分类法允许用户自由创建和使用标签,这在无形中体现了用户价值,进而激发了用户参与性。其次,分众分类法简单方便,个性化强。Flickr 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曾经说过:“分众分类法的成功就在于它的简单易用。”[7]用户无需经过专业培训,就可在短时间内运用分众分类法。同时,分众分类法充分尊重用户个体,根据用户创建、使用和收藏标签的情况,形成独一无二的网络界面。再次,分众分类法便于用户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分众分类法形成的标签集和标签云,用户很容易发现兴趣和知识结构相同的其他用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组进行交流,从而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达到更大范围上的共享。
分众分类法由于自身独特的优点而在网络上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在很多网站的应用都取得了成功,如Delicious、Flickr、Connotea、H2O playlist、LibraryThing、豆瓣等。这些网站的成功经验可以供图书馆借鉴和吸收。
2.2.1 建立标签云或标签列表
标签云和标签列表是应用分众分类法网站普遍采用的两种表现形式。标签云即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来表示标签的使用频率,显示一段时间内用户关注最多的话题;标签列表即采用列表的形式集中用户使用频次高的标签,其直观性和生动性不如标签云。Flickr专门有一个标签网页,建立了过去24小时内热门标签、过去一周内热门标签、一直以来最热门标签3个标签云[8];Delicious上有一个受欢迎标签列表,显示了40个用户最常用的标签[9];LibraryThing提供了多个标签列表,如书评最多的书、最受欢迎的书、50个最受欢迎的标签作者、最受欢迎的标签和小组标签等[10];豆瓣读书上设有豆瓣图书标签列表,并按文学、流行、文化、生活、管理和科技6个大类进行归类排列[11]。点击这些标签云或者标签列表中的标签,便可找到相关资源、资源作者、被浏览次数、资源地址、评价指数及相关标签等。
2.2.2 结合其他Web2.0技术
维基(Wiki)、博客(Blog)、简易聚合(RSS)和分众分类法(或标签tag)是Web2.0的核心技术,将其中一个或几个综合应用于网站建设中是分众分类法网站成功的经验之一,其中将分众分类法和RSS相结合是最常见的方式。Delicious、Flickr、豆瓣、Connotea、H2O playlist都结合了RSS技术,在Delicious上可以订阅书签,Flickr提供描述信息订阅,豆瓣中提供评论信息订阅,H2O playlist可以订阅最受欢迎的列表、最多评价的列表和特色列表资源等。人们通过订阅推送可以定时得到关于某个主题的最新资源。分众分类法和搜索引擎相结合是网络发展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将标签作为检索入口供人们进行检索和分类浏览。Librarything、Connotea、豆瓣读书都提供标签检索入口,人们可以输入标签寻找所需资源。
国内外图书馆界已经在实践中探索了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大学图书馆为例,国外的一大批学院和大学图书馆(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标签站点[12],国内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图书馆也应用了分众分类法[13]。具体来说,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网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将其融入到OPAC、图书馆宣传和指导、图书馆资源建设中。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查找馆藏书目或其他资源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分众分类法嵌入到OPAC之中开展服务,其代表有:国外的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地区图书馆(Ann Arbor District Library,简称AADL)、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简称NCSU Library)和新泽西理工学院图书馆(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JIT Library);国内的厦门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引入了对馆藏添加标签、评论、级别评价等功能,允许用户自定义标签,并根据用户标注结果形成标签云,方便了用户查询和搜索相关馆藏,拉近了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
LibraryThing、LibMarks和Deweybrowser是分众分类法对图书馆OPAC应用的进一步延伸。LibraryThing不仅仅能够进行社会性编目,还专门开展了图书馆的LibraryThing项目,此项目整合LibraryThing的社会数据,将其加入到项目图书馆的目录中,为加入的图书馆提供更深层次、个性化的OPACS(以标签为基础的浏览、好书推荐、书评等)[14],实现与馆藏目录的无缝结合;LibMarks使用Library Guides和添加程序脚本编码到一个图书馆的目录来集成OPACS,至今已有23 092个图书馆员、1 587个图书馆加入[15];Deweybrowser提供了一个供信息专家、其他用户(包括图书馆员在内)发现和标注的资源平台[12]。
将分众分类法融入到图书馆宣传和指导中表现在图书馆博客、图书馆在Flicker和豆瓣等网站中开办的图书馆网页上。图书馆博客是图书馆进行宣传和指导工作的窗口,图书馆员可通过博客发布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在使用图书馆博客中,图书馆员利用标签对自己的日志进行分类,用户可以通过标签云来进行浏览。其中,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吱声”就在网页上形成了标签云,并用字体大小来表示点击频率。一些图书馆也利用Flicker和豆瓣等应用分众分类法的网站进行宣传和指导工作。Flicker建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专题,很多图书馆在Flicker上展示本馆环境、活动和图书馆员照片。很多图书馆在豆瓣上建有自己的小组,这些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起活动,回答豆友问题,收藏图书信息。
分众分类法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是其在图书馆网站中的应用之一,这种应用通过链接和标签整合外部网页和社会标签工具来实现。路易斯和克拉克图书馆系统(Lewis &Clark Library System)在网站最新栏目中链接了经过选择的Delicious网页,纳什维尔公共图书馆(Nashville Public Library)的青少年网络则添加了Delicious网站链接和带有标签云的“My Delicious Tags”栏目,丰富了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资源。PennTags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开发的社会标签工具,可以收集、组织和共享资源。注册后的用户可利用此工具根据个人需要保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期刊目录、在线数字音乐目录和在线视频目录等资源,并以项目、拥有者和标签3种方式进行组织,PennTags能根据用户添加标签的情况生成标签云,用户可以查找同一主题的资源、资源拥有者、资源位置及其评论等,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16]。
虽然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现实基础,但由于分众分类法基于非受控语言,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签语义模糊、一词多义、同义标签难以控制等,这都影响着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为了增强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掘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的潜力,更好地为图书馆用户服务,必须对分众分类法进行优化。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如下措施。
在图书馆中,分类法和主题法一直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标识、组织和检索的重要工具。经过不断应用和发展,分类法和主题法已经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分类法与主题法由专业人员进行编制,语言规范、语义准确、类目或词汇关系明确。这些优点恰恰是分众分类法欠缺的。将分众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相结合,先按照传统分类法建立一个基本的规范词表,提供可供参考的标签,在用户添加标签时,图书馆借助网络平台自动推荐用户添加这些规范词汇。在添加标签之后,对这些标签进行筛选、重组和分类,形成一个新标签集合,再提供给用户使用,从而使这些标签更加规范,更加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提高使用效率。
图书馆用户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添加的标签多种多样,这容易降低对资源描述的准确度,产生标签垃圾,使用户难以查询到所需信息。针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应设置用户层次,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按照用户学历、专业图书馆依据用户学科背景、高校图书馆根据学历进行用户层次划分,当用户浏览或检索时,将与其相同层次用户添加的标签排列在前,其他层次用户添加的标签在后。同一层次用户添加的标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能够方便用户查找到同一用户层次的资源。在设置用户层次之后,再根据不同用户对添加标签的贡献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分配不同的标签权利,这将极大减少标签垃圾的产生,提高标签的质量。
图书馆应对本馆用户和馆员进行分众分类法培训,使用户和馆员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分众分类法的应用,培养用户和馆员使用分众分类法的方法和技巧。标签是分众分类法的核心,因而标签素养应是分众分类法培训的核心。标签素养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强调标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鼓励用户为资源添加标签;何时添加标签,如何添加有效的标签;怎样利用标签实现相关主题资源的查找和利用;利用标签发现相关兴趣小组,寻找志同道合的其他用户;管理个人标签的方法;利用标签进行检索的技巧,等等。同时,针对不同的图书馆用户和馆员,标签素养的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结合用户和馆员实际需求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将标签素养及其它分众分类法知识深入用户和馆员,让用户体验到使用分众分类法带来的便利,使馆员为用户创造一个更好的服务环境。
分众分类法作为一种Web2.0技术,是图书馆2.0体系中的一部分。“图书馆2.0 以Web2.0的技术为工具,从而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17]。图书馆2.0体系是指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经过改进的以维基(Wiki)、博客(Blog)、简易聚合(RSS)和分众分类法(或标签tag)等Web2.0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发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图书馆中只注重分众分类法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必须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将维基(Wiki)、博客(Blog)、简易聚合(RSS)和分众分类法(或标签tag)等Web2.0技术融合,如在图书馆博客、图书馆馆藏目录、个人图书馆中应用包括含分众分类法在内的两种或多种Web2.0技术,从而构建良好的图书馆2.0体系,促进分众分类法的应用,进而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分众分类法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正在逐步走进、深入人们的生活。分众分类法及其他Web2.0技术将用户参与的理念化为现实。尽管分众分类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点,但国内外图书馆界已经开始将分众分类法应用于图书馆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分众分类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价值毋庸置疑,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图书馆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DoNews IT社区和媒体论坛.TAG的历史和TAG盛行的原因分析[EB/OL].[2010-07-20].http://home.donews.com/donews/forum/1/2005-05/29/547672.html.
[2]Maths A.Folksonomies-Cooperative Class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Shared Meta[EB/OL].[2010-07-20].http://www.adammathes.com/academi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folksonomies.html.
[3]Wal T V. Folksonomy Coinage and Definition[EB/OL].[2010-07-21]. http://www.vanderwal.net/folksonomy.html.
[4]Wikipedia.Folksonomy[EB/OL].[2010-07-21].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lksonomy.
[5]刘向红. Folksonomy及其应用前景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9(11):39.
[6]陈 洁,司 莉.社会分类法(Folksonomy)特色及其应用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 (3):28.
[7]Flickr.Discussing Flickr Groups on Mappr in Mappr[EB/OL].[2010-07-22].http://www.flicker.com/groups/mappr/dicuss/9326/.
[8]Flickr.Flickr上的热门标签[EB/OL].[2010-07-25].http://www.flickr.com/photos/tags/.
[9]Delicious. Delicious's Hotlist [EB/OL].[2010-07-25]. http://www.delicious.com/?view=hotlist.
[10]LibraryThing. Zeitgeist of LibraryThing[EB/OL].[2010-07-28]. http://www.librarything.com/Zeitgeist.
[11]豆瓣.豆瓣图书标签[EB/OL].[2010-07-30] .http://book.douban.com/tag/?view=type.
[12]Redden C S. Social Bookmarking in Academic Libraries:Trends and Ap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0 (3):219-227.
[13]司 莉, 石若瑶. Web2.0在我国30所“211”高校图书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 (9):53-57.
[14]LibraryThing. About LibraryThing [EB/OL].[2010-08-10].http://www.librarything.com/about.
[15]Libguides. Libguides Community[EB/OL].[2010-08-12].http://libguides.com/community.php?m=i&ref=libguides.com.
[16]Penn Library. PennTags[EB/OL].[2010-08-15].http://tags.library.upenn.edu/.
[17]张林龙. 国内图书馆2.0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