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磐安县统计局课题组
加快浙江金华市磐安县农家乐发展对策思考
金华市磐安县统计局课题组
金华市磐安县的部分村落,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依托自然生态和旅游景观等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管头村”更是闻名遐迩。目前磐安农家乐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缺乏特色、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建议规划引导,合理布局,科学开发;树立品牌意识;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体验性;提高组织化程度管理和加强人员培训等。
农家乐;生态旅游;品牌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特点的农家乐成为都市人休闲生活的新宠儿,伴随着这股消费热潮,金华磐安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一)农家乐发展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磐安一些村落依托当地自然生态、旅游景观、风俗民情、村居民舍等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征的农家乐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9月底,全县已发展农家乐特色村 13个,特色点 27个,经营户达 195家,床位数3657个,餐位数13489 个,直接从事农家乐人员达973 人,间接从业人员4867人,2010年1—3季度累计接待游客38.7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1794.3万元。
(二)发展农家乐的成效
农家乐充分发挥农村贴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扩大了村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第一、第三产业有机结合。
2009年,磐安县直接和间接从事农家乐的人员已经超过3600人,一些农家乐特色村的村民不再需要外出务工,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同时,发展农家乐,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2.开拓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农家乐供应的瓜果、蔬菜、畜禽等产品大都是农民自己种养的,由于就地供应,为其节省了不少销售费用。同时,由于“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通过为城市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民俗活动的场所,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带来的大量新时代、新产业的信息,给乡村居民们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从而促进农村居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4.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发展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磐安发展农家乐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品牌意识薄弱
特色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目前,磐安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是千篇一律,仅仅以农家菜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贴近农家生活的特色还不突出,多数农家乐缺乏对于乡村节日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品牌意识匮乏,很难保证持久稳定的客源。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体验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由于农家乐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不少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如健身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等),缺少夜间文娱活动,留宿客人觉得单调。大多数农家乐仅仅停留在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客没有得到“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特殊体验。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亟需规范
农家乐是一种以群体模式出现的旅游形式,只有在统一有序、错位发展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较大发展。磐安农家乐除管头村外,其余农家乐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
针对磐安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规划引导,合理布局,科学开发
根据旅游规划纲要以及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农家乐发展规划,优化农家乐布局,整合农家乐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如,花溪村由于是景中村,县里对其实行萎缩性管理,虽然具有离县城近、地处景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等优势,却因为住宿设施不够完善而很难留住游客。为此建议:下决心对花溪村进行整体搬迁,或者在继续实行萎缩性管理的同时,对村内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并在景区外规划建设农家乐,以发挥其优势,做大农家乐。
(二)树立品牌意识,创建特色农家乐
农家乐吸引游客的共同特点是田园风光、绿色美食、民俗风情等,要想让游客满足不同于城市的旅游体验,就要求开发农家乐旅游十分注重保持乡村原汁原味的生态及农耕文化,突出天然、绿色、闲情、野趣,并始终不渝地做好特色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一是合理引导,创建特色农家乐。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交通等条件,合理引导,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如,花溪、管头、石下等地处景区周边的村庄,可以充分利用平板溪、十八涡、乌石、百丈潭等的知名度,通过景区的带动,发展以住宿、餐饮、游玩为基本内容的农家乐;榉溪、马塘、双峰、梓誉、东川等地,依托古建筑、古村落中的建筑文化、家族文化、农耕文化,开发一些特色古建筑、古村落型的农家乐;药用植物园、果园基地等,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以原始、生态、休闲、采摘为内容,以环保、保健、养生为特色的农家乐。此外,利用磐安丰富的中药材、茶叶、食用菌资源,发展相应的农家乐,从而改变目前磐安农家乐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有效提升农家乐品位。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农家乐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农家乐做特做大做强。如,管头农家乐可申请“乌石”品牌,以药、茶、菌为特色的农家乐则可以申请相应的品牌。三是鼓励农家乐与观光农业有机结合,做到“以旅促农,农旅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和农业协调发展,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
(三)合理引导,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项目,加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重点要完善下列配套设施:一是加快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如根据当地实际增加游步道、健身路径等设施,让游客在休闲中养生、健身;二是加快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丰富农家乐内涵,让游客真正能够在农家“乐”起来。如,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在旅游旺季,可开设磐安吹打、卡拉OK歌(戏)曲比赛等娱乐项目,丰富游客的生活;三是增加美化、亮化、洁化等设施,让游客“游得开心,住得舒心”,增加回头客的比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一是因地制宜地增加农事活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性。乡村游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游客参与当地的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如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立摘瓜果蔬菜、挖竹笋、采茶叶、磨豆腐、放牧垂钓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游客的体验性。二是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组织活动,组织游客看婺剧、观炼火表演、舞龙灯、打铜钱鞭、扭秧歌等,丰富游客的旅居生活。
(五)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引导成立诚信、互助、协商的合作机制,倡导行业自律,规范操作和接待礼仪,优化服务。管头村实行“四统一”(统一进行对外形象宣传,统一安排接待游客,统一收费服务标准,统一结算)管理以来,乡村旅游得到了规范健康发展。至2010年9月底,管头村农家乐经营户已累计发展到 65家,床位数达 1500张,接待游客数达12 万人次,农家乐营业总收入722.5 万元,村农家乐服务中心管理费收入30 万元。
在管头乌石农家乐的辐射带动下,东北台地农家乐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从“点状”逐步发展到了“带状”。至2009年末,尖山镇的陈界村、廷潭岗村,胡宅乡的横路村,玉山镇向头村、马塘村等共计发展农家乐经营户45家。其他地方可以借鉴管头村“四统一”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农家乐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六)进一步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是提升农家乐品位和档次的关键。在农家乐发展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家乐质量的提高。为此,应进一步强化对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如旅游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农家乐持续健康发展。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2.016
课题负责人:张金良 课题组成员:张卫芳、陈荣义、赵紫飞 执 笔:陈荣义
(责任编辑:施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