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史话

2011-08-15 00:44:31300061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张金刚
天津农林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小站稻瘟病天津市

(300061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张金刚)

天津小站稻米,品质优异,外观晶莹,清香适口,闻名遐迩。文人墨客也多题诗歌吟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指示主食以小站稻米招待贵宾。故摭拾有关文献典籍,含英咀华,拙笔述之。

清同治十年(1871),防军提督周盛传(1833~1885)安徽合肥西乡戴村人。率兵十八营进驻马厂(今河北省青县境与天津市静海县的唐官屯近邻),修建马厂至新城(今天津市塘沽区新城镇)大道。沿途设站,十里一小站,四十里一大站,共计大站4处,小站11处,以便护路和传递信息。如今的小站镇及西小站、东大站村,即是当年因有人在站旁定居成村镇而保留下来。可视为小站稻起源的最早史迹。

周盛传为发展水稻生产,补充军饷,鼓励士(兵)气,令淮军士兵十四营移驻潦水套,亦称老鼠套,即今小站镇的东、西庄房,在营之南侧,潘永安坟之东侧,修筑新农镇,亦称兴农镇,为练兵军垦(水稻)的指挥中心。首先于光绪元年(1875)开挖马厂减河,引南运河(也叫御河)的水,自静海县的靳官屯经今小站镇至大沽入海,长75 km,沿河分建石、铁板桥4座,以便行人,至光绪六年(1880)竣工,并在今小站一带开浚5个耳河。与此同时,还在海边建了拦潮大堤,以预防海潮侵袭。在小站一带开垦稻田计0.91万hm2。当地老农认为,南运河的水,水质甘甜,灌溉稻田,土壤盐碱随水淋洗排出。含淤泥较多,有利于改良土壤,有利于水稻生长和提高稻米品质。

清光绪十七年(1891),钦差大臣李鸿章撰并书 《南运河减河靳官屯闸碑记》:“靳官屯曷为闸也?以有减河故;……其下游津、静之交,俗称南洼,弥望百里,内外尽为石田,亦可引淡涮碱,俾曩时不毛之地,得以繁其生殖,盖南运河会漳河之浊流,本有‘石水斗泥’之论,所得导引以资灌溉,其肥自能化碱以成腴,既为杀盛涨,亦涤积卤,均与减河是赖……。”碑文论述,亦可视为水质好是形成小站稻特产的佐证。

清光绪年间,天津人李庆辰题《新农镇观获稻歌》:“新农镇前新稻香,黄云拂水秋波长。”黄云喻水稻成熟时,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稻穗,迎风摇摆如黄云一样。其诗绘声绘色,多么好的风光胜景,读着会让你如入田境,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民国十五年(1926),从河北省涿县移居天津的冯文洵题《丙寅天津竹枝词》:“请赏营田小站稻,香味何如较葛沽。”作者自注:“小站稻与葛沽稻均有名。”丙寅:为民国十五年(1926)。众所周知,葛沽稻早负盛名,清朝诗人崔旭、周楚良亦题诗颂扬。小站稻可谓后来居上。

周盛传为了促进水稻生产,每年于农历3月28日,在规模宏大的“祈农寺”(也叫全神庙)聚会,焚香演戏,祈祷水稻连年丰收。秋后稻谷收获入仓,颁发军饷时,指令营部代替士兵寄到每人的家乡,避免大吃大喝(酒),影响军纪,待士兵收到家书,知道家里收到饷银十分欢喜,干劲更足。淮军撤离后,稻田由军垦改为民种,水稻丰收,正如前述(新农镇获稻歌》云:“村村击鼓赛田祖,新农从此多余粮。”稻农乐不可支。人们为了怀念周盛传垦荒种稻强国富民的业勋,在祈农寺旁修建了周公祠,每年清明节时,当地农民都要焚香叩拜。周家的后代子孙、亲朋好友及退伍士兵也年年来祠堂纪念,故建会馆以供居住。建国后会馆尚存,会馆成乡政府所在地,今己撤销。文革时祈农寺中的庙宇、戏楼等残垣断壁被全部夷为平地,而周公祠堂却完好无损。三中全会后,当地知名人士,捐物集资,重修周公祠,并树碑立传,祠堂正中悬挂着原周盛传的彩色画像,神采奕奕,供人赡仰,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从日本、朝鲜(今韩国水原地区)引进“银坊”、“水源”优质粳稻良种,小站稻的声誉也就更高。故史学家认为小站“因稻而名”。

20世纪50年代是小站稻的辉煌时期,也是小站稻品种“水源300粒”的顶峰时期。小站镇老农潘富荣于1948年从“水源52”中选得一优良变异株,经过几年培育,于1953年育成,因穗大粒多,故名“水源300粒”。国家及天津市劳动模范、小站镇坨子地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姜德玉慧眼识别该品种优质、高产,栽培管理给以成龙配套,积极组织各生产队加快繁殖推广,至1958年,京、津、唐地区大面积种植,均取得好的收成和较高经济效益。建国后,小站稻米曾以特二级优质米出口日本、古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换回外汇、蔗糖、小麦等,对加强与各国通好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是世界水稻的三大病害,我国北方稻区主要是稻瘟病。1952年,天津市郊区,稻瘟病曾大肆流行,严重地块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成为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隐患。而小站镇的绝大部分水稻却发病极轻。为此,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一级教授裘维蕃先生亲自莅津,到小站镇稻区参观考察访问,十分欣赏,认为农民预防稻瘟病办法很有效,非常难得。裘教授的知名度很高,抗美援朝反细菌战时,他曾鉴定并论证了美国散布的一种对大豆危害极严重的细菌,对方无言反驳,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夸奖。所以他的此行,使小站稻的声望更高,也是宣传小站历史名镇信息的最好机遇。1954~1955年,笔者受单位领导指派,在小站镇蹲点,学习总结当地老农特别是天津市两位劳动模范邹玉彬和姜德玉防治稻瘟病的经验,受益匪浅,永生难忘。

1958年,天津市农林水利局(后分局,今为天津市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在天津市东郊区(今东丽区)四合庄、新立村一带0.08万hm2水稻,示范推广小站镇防治稻瘟病的经验,获得成功。当年稻瘟病的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9月下旬组织专家验收,示范区平均穗、颈、节稻瘟发病率为6%,稻谷损失率为2.7%,周边对照区,穗、颈、节稻瘟平均发病率为12%~24.5%,稻谷损失率为9.6%~18.9%,这一成果受到当地领导和农民的认可和好评。秋后,整理资料,编写论文,绘制图表和实物标本,在河北省农业厅举办的农业展览中展示,受到参观者的关注和赞同。后事不忘前事之师,小站稻区防治稻瘟病的方法在天津逐渐普及。由农业部安排,匈牙利水稻植病专家来津采访防治稻瘟病的经验,当系统介绍情况后,对方十分满意。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侵染部分谷粒,形成曲团,外附一层橙黄色或墨绿色粉末,不仅减产,脱粒碾米时污染好的谷粒、稻米售价降低,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该病20世纪50年代初在天津地区很少发生,只是在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才能看到极少病粒,故有人称它为“丰年病”。 但是,笔者1954年9月,在小站镇后花园村考查水稻生产时,却意外发现了一小片稻田,稻曲病特别严重,脱粒时场地呈一片乌黑,而相邻稻田种植的另一品种却无病 (考查记录如户主、水稻品种、来源、发病率等资料,文革中均遗失)。从而清醒的认识到,不同水稻品种感染稻曲病的差异非常显著,说它是“丰年病”是个误解。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水稻品种不断更新,稻曲病逐渐增多。据考查天津的主栽品种,津稻1187、中系8215、金珠1号等基本无病;中作 321、中作 93、金星1号等抗病性较差;津稻681、冀粳14感病严重。借鉴早年后花园的经验,随抓紧采取措施,借助报刊、会议、讲课反复宣传,并与有关种子管理、邮政部门配合,严禁从疫区调拨、引进感病品种,病情发展受到控制。1991年,冀东唐海县一带普遍种植的所谓超高产品种冀粳14,不少稻田防治不力发病特别严重,损失惨重。而天津的水稻除了蓟县、宁河小面积种植的金星1号、津稻681有轻度发病,其余大面积水稻仍然无病。故认为小站后花园的经验是有功的。

1995 年,京、津、唐(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穗颈稻瘟大肆爆发,冀东一带,有的稻区损火惨痛,承包农户怨声载道。而天津地区的水稻,由于预防措施得力,仍然获得大的丰收。如,与冀东相邻的宁河县,种稻面积 1.2 万 hm2,667 m2产稻谷最高,为585 kg,处领先地位。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的3.77万hm2水稻,平均667 m2产稻谷562.3 kg,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年终总结,其中一条是学习当年小站稻防病样板田的经验,主要是①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杜绝使用冀梗14超高产感病品种;②针对不同抗病品种,栽培技术要成龙配套,以提高其抗病力;③辅之以药剂提早防治,消灭发病中心。有人赞誉:“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并非夸张。

消闲时,与几位老龄同事聊天,笔者曾介绍在小站蹲点学习老农种稻经验,受益匪浅。他们都鼓励笔者要事记录下来,作为历史,以供后辈以史为镜,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受到启发,对开阔眼界、启迪思路及科技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故把与小站有关的史实,谨陈述之,以飨读者,不符之处,恭请指教,以便改止。

猜你喜欢
小站稻瘟病天津市
入口、入心……一杯清茶 三人小站 四成市场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作物学报(2022年6期)2022-04-08 01:26:44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艺术启蒙(2020年6期)2020-07-16 03:48:04
小站人的情怀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中等数学(2018年1期)2018-08-01 06:41:06
不同药剂防治苗稻瘟病、叶稻瘟病效果试验研究
河南农业(2016年6期)2016-11-26 07:06:46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7
小站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1:06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试验
现代农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