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文
促进广东出口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陈红文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广东外贸受到重挫,原有的出口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广东出口发展方式显得非常紧迫。
广东出口缺乏竞争力。一直以来,广东都是中国出口的龙头,年出口额约占全国的30%。珠三角地区很多出口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有的甚至全球第一。围绕这些出口产品已经形成一个个产业集群,生产供应能力非常强。例如东莞,它是全球IT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此庞大的生产基地,金融危机一来,企业纷纷倒下,这就是广东出口竞争力非常脆弱的表现。出口竞争力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弱质性。广东出口规模虽大,但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生产集中度低。例如,在广州花都西北部的狮岭,一个弹丸之地,却密集了6000多家皮具生产企业及11000多家经营商户,这些企业年创造的产值仅10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的年产值不够60万元。如此大量小规模的企业,难担风险。二是出口产品的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大路货多特色货少,产品竞争力较弱。三是出口行业的弱质性。表现为大量的产能聚集在简单加工环节,产业结构低端化和产业内部无序恶性竞争问题并存,导致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一直以来,广东出口都集中在香港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据海关资料显示,广东对香港、美国、欧盟等三大市场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0%,其中对香港的出口大部分还转口到欧美等地。
广东出口增长方式粗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广东出口高歌猛进,曾被进口国形容为“开闸的洪水”,也因此招致了许多贸易制裁。然而,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质量。相反,传统的增长模式越演越烈。一是企业间竞争主要以价取胜。不计成本的压价抢单,使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二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仍在延续。广东是全国资源贫乏的省份,但能源及各种原料消耗却是全国第一,每年依靠大量的进口,这使广东出口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在危机全面爆发之前,这些商品价格高涨,致使原本盈利微薄的广东出口企业难以承受。三是企业规模扩张与企业发展不同步。一些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优化升级,员工素质、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档次等长期停顿不前。这是一种外延型增长方式,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老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适应国际竞争形势。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势力不断抬头。迫于国内就业形势,为缓和国内矛盾,美国不断以人民币汇率、“双反”等手段对中国出口施压,为美国重新工业化开路。欧盟也不甘落后,2009年7月下旬开始,对中国产品连连发起“反倾销”行动。除发达国家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以各种借口阻碍中国出口,且贸易保护措施更趋多样化。一些国家大幅提高进口关税,还对部分进口产品实施最低限价;一些则以食品安全、气候和减排问题为借口,主张实施包括碳关税在内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正遭受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强度最高的一次贸易“围堵”。广东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近30%,各种对华贸易制裁,几乎都波及广东出口企业和产品。
金融危机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生态,使国际市场更加动荡,出口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据广东出口行业反映,当前出口面临的风险有:一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过大,企业难以承受。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某些商品的价格大“跳水”,致使这类出口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有些小企业甚至难以持续经营。二是收款和合同违约风险加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国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当地金融系统又因危机而紧缩信贷,企业支付困难。就连一些国际经销商也因库存积压,拖延货款。另外,国外买家为避免更大的损失或者因为缺钱而弃单的情况也不断增多。三是汇率风险加大。国际汇率波动加大,使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压力加大,汇率风险难以估计。另一方面,由于进口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引发支付危机。四是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给广东出口带来变数。为应对危机,各国必将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大变化,最终会影响到国际贸易结构和方向的大调整。如果广东出口行业未能及时准确把握这种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为应对危机,各国争相发行纸币,刺激市场暂时繁荣。中国在应对危机时也采取非常手段,大规模地扩大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名目繁多的融资平台圈走巨额信贷,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遍地开花;金融信贷超常规发放,资产类价格高涨,导致大规模的信贷资金追逐资产,再加上央企的挤出效应,国内民营出口企业并未能从极度宽松政策中得到多少好处。进入2010年,过度投放的货币所导致的通胀已逐步显现,为控制资产泡沫和价格上涨,中央将不得不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再加上不断上涨的物价、人工成本和即将被迫升值的人民币汇率等多重因素的打击,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是加大政策对出口行业扶优扶强的力度。大力支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树立等,助推出口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产能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大的出口企业坚决不扶持,并强制关停,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让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大服务的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有利于加速通关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利用自身的特长和条件,协助企业解决面临的难题。当发生贸易争端时,经贸部门要及时反馈信息,支持有关企业积极应诉,争取商务部的大力支持,努力保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等。三是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推出有利于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环境。国务院已经允许广东在金融改革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广东应抓住这一机会,加大创新力度,努力营造和谐银企关系,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出口先进行业和优势企业支持。鼓励银行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完善出口保险制度等。同时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增加出口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应争取更多的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具有发展前途的出口企业获得更多的上市(创业板、中小企业)融资的机会。
过多地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将使国民经济面临较大风险。要及时关注各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新动向,科学分析国际贸易结构和方向的变化趋势,在危机中寻找新机会,开拓新市场。一要认真研究广东传统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些市场主要包括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需求大幅下降。但是这些地方相关行业也受到冲击,大批企业破产倒闭,也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广东出口行业必须依靠强大的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尽快填补这一市场空缺。此外,危机对这些国家的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冲击,他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会发生较大变化。出口企业应关注这一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继续稳定出口。二是加大对东盟、非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建成,我国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往来日趋频繁,国家“走出去”战略继续推进,一大批国有企业向外投资、承包工程,也带动了相关产品出口。广东出口企业应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加大对这些市场的研究和开拓的力度,扩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创立市场开拓风险基金,弥补企业开拓新市场的风险损失。另外,要创造条件,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
长远来看,只有努力实现广东出口产业升级,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贸易风险。一要引导和促进出口行业加快重组,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出口企业要以技术为纽带,提高业内分工协作的程度,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型专业企业与之配套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龙头企业以其技术和资金优势集中精力进行科研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创立等;中小型专业企业则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从事原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加工等业务。二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出口产业升级。鼓励出口企业向产业链的两端发展。一方面,要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创立自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此外,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还要引导其延长在华生产环节和经营范围,鼓励这些企业尽量使用国产原料,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鼓励它们在粤设立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等,改变出口企业“加工厂”的“低贱身份”,掌握更多的市场话语权。三是出口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企业要自觉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同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使广东出口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每一笔出口业务都存在着多重风险。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准备。其次,企业要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对于每一笔出口交易,企业必须进行通盘考虑,充分估算交易涉及的各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变数。要了解进口方企业的资信情况、结算货币的运行情况,以及进口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该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等。再次,企业要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面对风险,企业要善于采取措施转嫁和规避风险。如与外商签订长期出口合同时,要充分考虑汇率波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通过提高价格来弥补可能出现的损失、或尽量用人民币结算;也可与对方签订一个附带协议:随着汇率和原材料价格波动自动调整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适度的套期保值交易,锁定成品和利润。另外,对于风险较高的订单,企业可以利用出口保险规避风险,或者采用更为谨慎的结算方式,如尽量争取本地船上交货价交易方式,尽量降低收账风险。
①徐青:《金融危机对广东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09年第5期。
②祖祎:《当前中国出口贸易形势分析与对策》,《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7期。
③刘登辉:《次贷危机下的我国外贸企业坏帐现状及应对措施》,《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8期。
④孙菲:《金融危机对中小出口企业资金的影响及对策》,《辽宁经济》2009年第5期。
⑤孙春媛:《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12期。
⑥方西陆:《当代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11期。
(作者:广东省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