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强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魏新强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文章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相应对策,即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和构建高校辅导员培训与交流平台等。
高校辅导员;培训;路径
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神圣使命。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遇到了诸多挑战。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有效对策,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真正担当起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任。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1) 专业结构不科学。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及就业辅导等工作,责任十分重大。要胜任辅导员岗位,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实际上,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专业结构设置上不平衡[1]。同时,高校也缺乏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多数高校辅导员不具备从事学生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靠感性经验工作,对学生工作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工作效果不理想。
(2) 职称和学历偏低。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结构看,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偏低,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更低[2]。从学历结构看,高校辅导员的学历仍然以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偏低[3]。高校辅导员职称和学历偏低是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3) 队伍整体不稳定。虽然国家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工作,但具体到高校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被认可度远远低于教师。加之长期以来困扰高校辅导员的待遇、职称晋升、发展前景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心态浮躁,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身份缺乏认同感,敬业精神不足,往往不能安心工作。
鉴于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且教育部门及高校也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总体上现行的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培训制度不够健全。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一是培训制度多停留在文本层面,缺乏可操作性或没有严格执行。大多数高校尚没有制定持证上岗制度、培训经费制度等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制度,导致辅导员培训不规范。二是培训管理不严格。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的教学和管理事务繁多,时常请假处理工作,不能静心学习,而且许多高校对相关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难以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十分松散。三是训后考核评价缺失。目前,高校缺乏系统的辅导员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如培训效果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等。许多培训仅用“考勤制”或“提交小结”等形式考评,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 培训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从培训的形式看,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培训主要采用大班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于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深化和知识扩展有所帮助,但该模式重灌输轻启发,开放式的互动教学采用不够,致使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无法普及,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从培训的内容看,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培训内容脱离工作实践的需要,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较少,类似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拓展培训机会更少。这使高校辅导员对培训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 缺乏共享的教学资源。目前,各高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辅导员培训,培训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本校相关教师担任,培训过程忽略了整合其他同类高校的教师资源、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高校辅导员校际间的工作交流较少,致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
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4]。要化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难题,破除现行鼓励高校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的观念,就需要将政策的重点从“优出”向“优育”转变,完善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和体系,搭建辅导员培训与交流的平台。
(1)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专门机构,可以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也可以是高校教务、人事、学工等部门。高校辅导员培训机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制订长远规划,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培训工作,并进行跟踪检查,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以增强培训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 划拨专项经费。为确保高校辅导员培训任务的完成,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将辅导员培训经费列入预算。高校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不仅可用于保障培训活动的开展及鼓励高校辅导员深造学习,同时还可用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教育部门可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情况作为对高校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3) 建立培训评估制度。高校辅导员培训评估制度实质上是为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建章立制,把它作为一种规范、准则或者规章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5]。教育部门要制定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质量评估标准和制度,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监督和培训质量的检查,完善基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高校要定期对本校辅导员培训进行专项督导,并把辅导员在培训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辅导员的重要内容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1) 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结合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校辅导员方向),专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高校依托该专业的师资与教学平台,建立健全硕士、博士和专业学位相结合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可对在职辅导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培训。
(2) 强化培训工作的师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就必须在理论、专业和实践层面实现师资队伍的资源整合,形成价值观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工作经验传授相结合的师资团队。第一,可选拔常年从事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从价值观层面引领高校辅导员提升职业境界,为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思路和视角。第二,可选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具有造诣的专家,从方法论层面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帮助他们在复杂的工作情景下运用专业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第三,可筛选具有资深学生工作经验的学校党政干部、一线优秀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从实务层面传授实际工作经验与智慧,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案和工作模板。
(3) 优化培训的课程与内容。培训课程与内容是落实高校辅导员培训目标的载体,也是高校辅导员培训中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可兼顾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学历提升培训三个不同层面,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与内容:① 职前培训。职前培训主要针对新选聘的高校辅导员,重点是入门教育,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掌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培育专业精神。本阶段可开设高校辅导员岗位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道德等基础课程,传授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可适当安排一些岗位实习、经验传授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新聘高校辅导员尽快融入角色,掌握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② 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旨在帮助高校辅导员提高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引导他们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职培训应以前沿性、宽泛性为特点,构建以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化、菜单式、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可通过讲座、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工作交流会、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和学习考察等形式,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形势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传递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实践经验,以此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 学历提升培训。教育部门要更多地为高校辅导员提供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的机会。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校辅导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或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以提升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培育谙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家。
为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力度,各地教育部门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要求,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搭建高校辅导员工作交流平台。
(1) 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是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途径[6]。第一,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应建立分层递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基地可以依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举办;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可以由各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委托当地综合类或师范类高校,建立区域性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重点抓好本地区高校辅导员的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及研修;各高校要重点抓好本校辅导员的日常培训。第二,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基地管理机制。各基地要认真借鉴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的经验,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教学计划,努力做到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教育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基地进行资格审核和定期审查,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第三,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应重视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可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有计划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组织编写贴近高校辅导员培训需要的系列精品教材,制作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绩效突出的以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为重点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教材和课程体系。第四,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应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库,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高校辅导员中选聘兼职教师,不断优化师资配置。第五,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师资队伍的继续培养,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先保证。
(2) 加强各类高校辅导员协会建设。高校辅导员协会有利于培育辅导员的专业精神,推动他们业务创新与科学研究的互动和交流。当前,教育部门应突破校际界限,建立跨学校、跨地域的各类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提供党团建设、沟通技巧、组织管理、心理咨询、职业策划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 项目运作制。通过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招标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将辅导科研项目成果制作成资料库、论文库、案例库等网络共享资源。② 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出版专业会刊等办法,加强高校辅导员之间的经验交流。③ 将涵盖学生管理的理论指导、政策解读、实施方案、工作流程等公布在网上,给高校辅导员提供快速便捷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1] 陈艳.高教改革形势下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08(4):98.
[2] 朱玉华,李永山.安徽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基于安徽9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自查报告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6):154.
[3] 曾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7):89.
[4] 杨晓慧.培训培养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88.
[5] 周倩.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质量评估制度的构想[J].大学教育科学,2009(4):76.
[6] 苏振芳.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74.
G645.8
A
1006-5261(2011)02-0073-03
2010-12-29
魏新强(1974―),男,河南洛阳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牛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