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竟超 呼军朋
黄褐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主要限于两颊和前额部位的黄褐色素沉着斑,有些女患者月经前偶有颜色加深。两颊对称出现,呈蝶形,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易见于额、眉、颧、鼻等处,边界清楚,日晒后皮损颜色加深,无自觉症状,西医对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周期治疗黄褐斑7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40例患者均为女性,病程短者1例,最长有10余年。年龄21~53岁,40岁以上7例;31~40岁患者108例,21~31
岁患者25例,伴有乳房胀痛,长期情志不舒,胸闷,心烦易怒,
不寝者48例;无伴随症状者14例。月经不凋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治疗组患者自月经来潮前7 d起,连续服用自拟疏肝解郁汤,待月经来潮后,根据经量多少服自拟逐瘀汤加减2~4 d;月经净后第2天起,连续服用自拟补肾养血汤7 d。1剂/d,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服。补肾养血汤处方:牡丹皮9 g,茯苓 9 g,白芷10 g,熟地黄24 g,僵蚕9 g,旱莲草10 g,郁金10 g,山药12 g,山茱萸12 g,芍药12 g。疏肝解郁汤处方:芍药 12 g,白术12 g,茯苓12 g,当归20 g,陈皮9 g,生地黄15 g,柴胡15 g,丹参10 g,牡丹皮10 g,逐瘀汤加减处方:赤芍10 g,延胡索 10 g,枳壳 10 g,牛膝 3 g,当归 10 g,川芎 10 g,桃仁10 g,红花 10 g,柴胡 10 g,益母草 10 g,白芷 10 g,郁金 10 g。
2.2 对照组维生素E口服,100 g/次,3次/d。维生素C口服,200 g/次,3次/d;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与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2.3 疗效判定标准 评分方法和标准:皮损颜色评分:0为正常肤色;1为淡褐色:2为褐色;3为深褐色。皮损面积评分:0为无皮损;1为皮损面积<2 cm;2为皮损面积2~4 cm;3为皮损面积>4 cm。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方法:(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参照2003年新修订标准[1]进行疗效评定。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40。
有效率治疗组92.04%,对照组为61.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色斑评分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黄褐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皮肤病,而是患者气血失调外在表现,主要由于情志抑郁,伤及肝脾,肝郁气滞,脾虚不能生化精微,以致血虚不华,郁结于面,出现色素沉着,常分为肝郁阴虚或肾阳不足两型。黄褐斑病因病机虽复杂,但不论何种原因所致,气血瘀滞、不能上荣颜面始终是最关键的病理环节,基于“无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的传统理论,笔者观察黄褐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伴随症状,认为该病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为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肝气郁结,久病必瘀,内有瘀则外现斑者使然,故拟祛斑汤即舒肝解郁,又活血逐瘀,畅通肌表气血之流行,使瘀祛斑除。王清任设通窍活血汤以行头面瘀滞之气血,虽未如治疗白癜风般明言,但切中气滞血瘀病机,且活血化瘀药的应用甚合“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理论,凡血络通畅、气血条达,则肌肤瘀斑自去。
《名医别录》谓“白芷主治风邪”,云苓、益母草、当归、行气养血,密佗僧、珍珠粉悦泽肌肤,《从本草经疏》出:僵蚕去皮肤诸风能灭黑墨,方中 川芎、益母草、泽兰活血逐瘀,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祛瘀生新,畅通血脉;柴胡、芍药、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浮萍、白芷、白藓皮、当归、合欢皮化瘀祛风养颜。上述诸药组成祛风邪、行气活血、化痰渍、消斑之功效,相互作用,使面部皮肤得以滋养,瘀祛斑除。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