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孙占伟
旅游业是具有先导性的产业,它可以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我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国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在国内不同地区,地形地貌各异,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同,构成了各地风格迥异,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特质。在国内很多地方生态环境好,青山绿水皆为画境,春风秋雨尽入诗篇,自然、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较为理想旅游、休闲的胜地。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以各种形式,相继开发了本地旅游资源,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的旅游市场出现了消费火爆的现象,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也由此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旅游市场混乱、旅游服务体系缺失、旅游经营不善的问题。因此,从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发,必须重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进行旅游经济的开发与研究。
旅游业被称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行业,它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式,它不消耗能源,不排放废水、废气,它依赖于各地具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只要开发适当,可以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而且旅游资源具有延展性,它的价值可以不受利用频率的限制。
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它的就业空间大,需要的岗位多,能够吸纳大量的多层次的劳动力人口上岗,是解决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房地产、商业,甚至其他行业的联动发展,并相互之间形成旅游发展的经济链条,推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同时,旅游经济的开发带也会带来地方环境的改善,由此可以大力提升地方的整体形象、整体实力,达到改善投资、发展条件,打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氛围的目的。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无论利用社会资源、文化资源还是地域性资源、技术资源,通过旅游挖掘的手段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业也促进了这些资源的价值提升,尤其保护、保留、传承了一些民族文化、民族技艺和民族特色历史的文明成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各地都很重视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往往依托地方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有序有效地进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等产品开发,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很多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力还不强,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旅游产业尚未成为地方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旅游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古迹资源较多,但因为缺乏有力保护和合理开发,许多古遗址“已随花事湮灭”,“踪迹难再寻觅”,很多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在岁月的流逝中一点一滴地消失殆尽;很多民间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缺乏整合、开发,甚至正面临失传,其保护、挖掘、传承后继乏人。在旅游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结合中,很多地方的结构松散,缺乏应有的内涵开发、凝练,旅游发展应具有的文化品牌、鉴赏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等亟待开发。
有的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不完善,网站建设、文艺创作等宣传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营销“各自为政”,主动宣传和参加整体促销的意识不强,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景点、线路整体打包对外宣传不够,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联系,与周边地区、景区的合作有待加强。有的虽然制定了“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每年的旅游旺季,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出行旅游,有的地方游人如织,但有的地方旅游知名度不高,即使与名胜景点近在咫尺,但景区也见不到几个外地游客,地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对地方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并不是很大。
有的地方虽然水、陆交通的主干道比较顺畅,但通向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却仍然是“行路难”。有的到达旅游点的公路依然是“羊肠小道”,路面过窄造成车辆会车困难,旅游大巴根本无法通行,有的公路因超载超限运输造成路面损坏严重,致使很多景点至今“藏在深闺人不识”、“门庭冷落鞍马稀”。很多地区虽不乏“黄金线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路断而线断。景点与景点之间因缺少交通“线”,未能“串珠成链”。这种到达景区交通状况,制约了地方旅游的发展。
我国很多地区的地域特色明显,地域文化独特,有很多值得纪念、提炼的东西,而地方旅游部门不重视组织旅游纪念物的开发,致使旅游纪念品的研制、加工、销售等落后,很多地方没有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研制生产的企业,更没有专门兴办旅游购物的相关市场,同时,很多地方土特产虽然很多,开发也较早,但并没有经过精心包装、特色推荐,没有使之成为进行旅游销售的地方特产,因此,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和游客需求,既没有发挥其商业价值,也没有发挥进一步宣传旅游景区的作用。
有的地方在发展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六旅游要素的相关配套的残缺不全或者说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各要素间缺乏协调性和衔接性,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与大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旅游星级饭店和宾馆较少,不能满足旅游旺季游客吃、住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黄金周”这种矛盾更是突出。景区中很多缺乏娱乐项目,没有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游客消费旅游的情趣性功能不佳。
很多景区、旅行社、饭店就业人员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从业人员学历偏低。不少旅游工作人员对当地旅游文化、风土人情知之甚少,在对游客进行导游服务和宣传时不能充分地将地方的旅游特色展示给他们,难以达到旅游宣传的预期效果。甚至在地方旅游行政部门中,旅游专业人才不足,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尤其缺乏策划与规划、管理与促销等方面的人才,这成为制约地方旅游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在承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带有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企业也随之向一些地方转移。有的地方因没有设立“绿色门槛”,把关不严,一些矿山企业在风景区内或通往风景点的沿途开山炸石,山体、植被破坏严重,旅游环境和形象差;一些化工企业在风景区内或上游偷排“三废”,空气、河流污染加重,环境的恶化导致一些植物物种消失、野生动物逃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的破坏,给景区的旅游开发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给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地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各地应从地方经济发展出发,提高旅游经济发展的认识,积极实施旅游经济开发策略,使旅游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
各地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生态环境优越,强化文化和生态意识,打好旅游的“文化牌”和“生态牌”,把“旅游名胜”与“文化品牌”、“生态美景”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把旅游纳入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之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状况,按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补的原则,逐步提升核心景区文化品位,大力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要建立发展旅游经济的长效机制,完善各种旅游规划会审机制,研究和制定鼓励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措施,在相关部门和县区、镇街建立相应的实施组织,落实人员具体负责。
一是着力解决“线断点散”问题,提高旅游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对现有景区景点旅游通道的改造与拓宽,形成各景区的环状公路网络,增强景区间的联结通达能力,增强“旅游景区”之间的整体联动性。结合新农村示范点、“村村通”工程,完善城市至各旅游景点之间的道路建设,确保乡村旅游线路的畅通。同时考虑大多数旅行社的交通工具都已改为豪华大巴的情况,各地应及时对旅游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增加硬度和平整度。二是,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增加经济适用型宾馆,适度开发高档星级宾馆,大力发展以农家乐游为主的家庭型和度假型旅馆,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开发特色餐饮和提升服务质量入手,加强地方绿色食品和土特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定点餐馆和快餐业。切实加强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在增加量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
加强政府旅游信息网站和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网站建设,加强网站之间的链接和信息更新,注重旅游信息的文化性、生动性。尽快完成各主要旅游接待单位以及通往景区道路沿线的中外文标识系统建设,在国、省道两侧和县市交界处制作醒目标牌,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通过耳濡目染,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积极开展一些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描绘地方自然风光的诗词、散文、民歌、戏曲、对联等文艺竞赛活动,广泛征集海内外名人、社会名流的诗、词、联、文、曲来宣传、装扮景点,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让海内外游客充分感受地方的独特文化魅力,不断提高地方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
现在的旅游宣传在媒体方面可视为“炒作”,在导游口中可称为“忽悠”。一个地方能把原本无名的景区、景点炒热,一个导游能把游客忽悠到一个新的景点,就是宣传的成功。地方旅游向来缺乏宣传促销,尤其缺乏文化宣传和整体促销。因此地方旅游宣传促销要改变过去局部、行业内部的宣传促销,增强地方的宣传推介和城市形象展示。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在细分客源市场的前提下,组织文艺演出大篷车,例如利用民歌等形式到各地巡演,让文化成为旅游宣传的平台,让文化艺术精品来增强地方旅游产品的美誉度。编印较为完善的地方旅游信息指南和各种介绍旅游线路风景名胜的书刊、报纸,通过旅行社、宾馆、饭店、商场、邮局、车站等平台,免费发放,扩大地方旅游宣传。
[1]程绍文,张捷,徐菲菲,梁 琳.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旅游态度的影响——对中国九寨沟和英国NF国家公园的比较研究[J].地理研究,2010(12).
[2]张勇.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5).
[4]刘滨谊.旅游哲学观与规划方法论——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规划[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