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荣
(慈溪日报社,浙江慈溪 315300)
追求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关于新闻报道人性化的思考
徐立荣
(慈溪日报社,浙江慈溪 3153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人为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但在新闻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为了吸引读者,追求“眼球效应”,常常忘却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关怀:或忽视了新闻当事人的感受,由此引发他们的不满;或导向出现偏差,使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新闻报道应该追求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给新闻当事人以尊重和理解。那么,媒体从业人员该如何做好报道人性化这篇文章?
换位思考就是要记者把自己假想成被采访对象,站在对方的角度、位置、立场和角色思考问题。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本质就是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要强人所难。
“铁肩担道义”、“为民请命”、“历史的记录者”……这些字眼常常用来形容记者,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期许。但新闻从业人员不要因此以为自己是“无冕之王”就高人一等。因为,一名好记者不仅需要敏锐的新闻嗅觉、过硬的业务能力,更需要一份与读者血肉相连的感情,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报道中自觉地去换位思考,他的作品才能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大爱无言。茫茫人世,因为偶然的病室相遇,就把病友的安危系于心上。为挽救因贫困放弃治疗的年轻生命,她多方奔走、四处寻找,慷慨捐出5万善款,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人群之中。真爱,不求回报,却深深地温暖世道。”这段颁奖词说的是2007年“感动慈溪”年度人物癌症患者冯女士(注:当时应当事人要求而匿名)为素昧平生的病友“小面”捐款助医的爱心故事。这个最早被《浙江日报》关注,并予以连续报道的新闻,慈溪当地媒体曾想大张旗鼓进行报道,当时,有关部门召集新闻媒体策划后续报道。作为参与者之一,笔者觉得站在冯女士的角度看,这组报道若要做,应先征得她和家人的支持,且不会对其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因为:一是她刚接受了一次大手术;二是从参与前期采访的记者口中得知冯女士的家人很反对,若他们不支持,采访必定有难度。此外,就这则新闻本身的价值而言,报道的最佳时机已过——省城的媒体已喝了“头口水”,且病友“小面”所需要的手术费用已筹集到。
笔者的意见得到了许多与会人员的赞同,这组报道最后没做成(注:宁波的媒体后来也曾考虑做连续报道,最后就因为患者家属的强烈反对而未如愿)。回过头来看,这虽然有点遗憾——因为报道有价值的新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但如果我们为了宣传一个人,弘扬她身上的一种精神,而置其权益甚至于健康和生命而不顾,这样的报道是不人性的。
新闻发生后,特别是面对有价值、有看点的新闻,参与报道的媒体都会思考如何做深做透,如何做出新意,在竞争中“笑傲”同行。但如果把握不好采写的尺度,不计后果地“大做文章”,虽可能赢得了“眼球”,却侵害了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权益。
2003年3月,慈溪发生了一则轰动一时的新闻——阁楼白骨案:慈溪一户徐姓人家的儿子在阁楼上打扫卫生时,发现旧箱子里有一堆被分解的人骨。经公安部门调查,发现这具白骨是一个十年前失踪的一男子,而这个男子的前女友正是这户人家的女儿徐某。而他失踪后不久徐某就嫁人了,如今有了幸福的家庭。十年里,该男子的家人一直以为他因受了打击而离家出走。徐某很快被警方控制,后经侦查其就是杀人犯。
事发后,许多媒体来慈溪采访。由于当时从警方和女方当事人家属处无法获取相关信息。为弥补这方面的新闻素材,一些媒体让围观者“谈”案情,摘录众网友的“断”案……这样的报道确实吸引了眼球,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但它对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挑战。更有甚者,有媒体把徐某的母亲、丈夫及尚在读小学的儿子的有关详细信息刊登出去,把当事人无辜的亲人“推”向了“风口浪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虽然这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很敬业,但他们的做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如何把握好采写的度,体现人文关怀?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时,一定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去考虑稿件采写中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就宏观而言,要考虑社会反响会怎么样,有没有违背新闻采写原则,有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等。就微观而言,要考虑有没有持正确的报道态度,材料取舍的倾向性如何,有没有侵害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等。
现代新闻事业之父普利策奖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约瑟夫·普利策的这席话道出了记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时代的“哨兵”。正因为是“哨兵”,他必须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如果他的观念落伍了,他的作品就体现不了时代性,而且可能缺失人文关怀。
2010年以来,CPI一路高歌猛涨,慈溪前三季度CPI涨幅为4.2%,许多人感觉难以承受物价之“重”。物价高涨下诞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称呼看似调侃,实是人们无奈和不满情绪的发泄。关于物价上涨的报道框框多、把握难,以前我们对此类吃不准的题材一般就不报道。笔者和跑财经线的记者商量后认为,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应该关注读者的真实感受,但更要注意舆论导向:让市民情绪得到宣泄的同时,也看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抑制CPI上涨中的努力。11月5日起,我们推出了一组“关注身边CPI”的报道:《CPI,不仅仅是小数点的事》、《面对CPI,工薪族有点无奈》、《困难群体,感受物价之重》、《涨价来袭,小商户普遭夹击》、《汇聚力量,为困难群体减压》、《我市打“组合拳”为物价降温》。这组报道刊发后反响良好:因为它传递了读者的真实感受和声音,起到了帮助人们情绪宣泄的作用;经我们的牵线搭桥,一些单位参与献爱心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而在报道即将结束时,政府部门刚好适时出台了相关政策,使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组报道之所以取得不错的报道效果,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观念的转变:一是敢于直面敏感的题材,二是认识到人文关怀精神在报道中的作用。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应与时俱进,比如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不顾身……这些传统的观念,在关注人文精神的今天,应赋予更多的人性光辉和智慧。在报道中,我们能不能宣扬“保”生取义,能不能提倡见义“智”为,能不能倡导奋“而”顾身……类似的情况很多,我们在采写稿件时如果多点人性化思考,不墨守成规,这样既能弘扬传统的价值观,又能赋予它们时代性和人性化,这样的报道读起来才会让人感到可读、可信、可亲、可用。
(本栏编辑:吕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