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供电公司科技信息部 李岳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企业内部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在价值观、人生观、工作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工作态度、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能够长期保持下来的文化传统,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的精神、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因为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借助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推广自己的产品。经过我们了解也发现,企业文化当中所包含的严谨、求实、创新、以人为本等经营和管理理念不单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对企业有了更新的认识,这是企业的魅力所在,也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引导消费潮流的内在动力。本文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素、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当中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的问题做全面的阐述。
文化是企业涵养的重要体现,对于任何一个现代企业而言,没有文化的沉淀、积累和约束,就不可能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大型企业而言,成功并非简单的领导管理有方,最重要的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创造性的思维,并能有创造性的工作业绩,并以自己是某企业的员工而感到骄傲。这种企业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强大和衰落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制定企业短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自己的优势发展,才能凸显出企业的特色产业,并逐步做强和做大。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种信念,就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企业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去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在发展中,企业也把自己的一些理念融入到了产品当中,使自己的产品成为消费者品味和身份的象征。比如联想给大家所展现的科技魅力,耐克给大家所展示的休闲、时尚和高贵的气息,都是在企业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俗语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于企业也一样,任何一家企业通过广告宣传可以让自己的产品在短期内成为市场的火爆产品,但是要想成为市场上的常青树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而认为这仅仅是针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即便是能够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只有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才能真正让一方百姓铭记一个企业。纵观世界范围内,能够让人们对一个企业深怀感情的百年企业,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但一定有自己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不单纯影响着消费者,更多的时候影响着企业的所有员工,让他们在财务管理、产品质量信赖、团队协作、公平的竞争晋升、员工培训等方面能够感受到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人性化管理体制,激励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都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工作能量,只有这样,这个大的团队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业绩,这些都和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
企业就如同一台机器,其高速的运转需要各个零部件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业。企业文化对于这些零部件而言就相当于润滑油,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协调才能使这些零部件更好地工作。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因为分工的不同,其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作为整个企业的运转,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又至关重要,所以,同样的企业文化和工作准则使得部门之间的配合更高效。
严谨而又具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工作人员处理工作的准则,企业文化的核心发展是不变的,只是随着市场和世界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适应外界的变化。企业的制度也一样,随着企业和地区、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的制度也在逐步严密和规范,有了这些制度,管理也就有章可循了。
翻阅世界五百强企业,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色,而且很多已经根深蒂固;同时,越是优秀的企业其文化发展和建设得越完善,越独特。企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拓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企业文化也在不断走向成熟和稳定。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文化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具体表现在:(1)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固定需要符合整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且以企业大多数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而这种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内容对于员工而言,才可能更用心。(2)企业不单纯需要追求利益,其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属性的,所以在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员工的素质并积极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些服务往往带有很大的公益性,比如遇到灾害的相关产品的捐赠、积极的协助等方面的行为都会让社会群体对企业有全新的认识,同时,耳濡目染也会使员工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增强。(3)任何一个取得成绩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中都不可能缺乏激励的元素,激励可以让员工有更多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企业本身就属于社会经营单位,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肩负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团体,其生产、经营都需要员工来实际完成,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由一位经理或者一位董事长就能把企业经营下去,提供更多的时候,需要一线的工人来承担主要任务。在生产实践中,更多的自主创新机会,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让企业充满活力。当然,激励与限制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有鼓励员工展现个人才能和个性的一面,也有要求员工服从管理的一面,这样才可以有“法”可依。
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而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很多企业一味地把工作中心放在了生产上面,而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使得企业的发展明显缺失发展的方向。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之后,管理落后的企业逐步退出了市场竞争。那么是什么东西在指引着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呢?本文认为还是文化元素。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只不过文化有优劣之分。企业文化参与企业管理,主要体现在质量监控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工作环境管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具体表现:(1)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企业的信誉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而质量工程是信誉的基础,没有过硬的质量就谈不上对消费者的信誉。任何一个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都希望自己的花费有所值。所以高返修率的产品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赖。(2)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投机取巧的经营理念已经不可能使企业长久生存下去了,相同行业之间的价格战和材质的透明化使得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追求高利润回报成为了一种奢望。在这种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对自己的生产成本进行更科学、更理性的计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成本得到优化,从而提升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和教育中,要让每一个员工都忠心于自己的企业,忠心与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大型企业的员工如果在购买商品时,选择了其他品牌,对于企业及领导层来说,这是一种耻辱,他们不会去责骂员工,只会认为是自己公司的产品没有取得员工的信赖,如果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得不到自己员工的青睐,企业谈何发展。(3)工作环境的改善是企业体现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一个窗口。给员工提供最舒适的办公条件,才可以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中得到短暂的休息和放松,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是大有益处的。(4)人力资源管理的公正和透明也体现着一个企业对于人才是怎样的态度。让每一个员工回归到能发挥出自己最大能量的工作中是成功企业努力的方向。只有员工在工作中看到了希望才能努力去工作。根据最近几年求职市场的调研结果,大多数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首先看重的不是职位和收入,而是有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越是发展成熟的企业,在发展空间上面给予员工的机会就会越多。秉承这种传统,才能源源不断地招贤、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规模。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必须依靠地区经济发展,百姓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消费,所以作为企业而言,必须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让自己的企业文化能够感染到周边百姓,并使百姓成为自己忠实的消费者,这不仅要求企业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更多的时候需要企业能够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和消费者心里。
面对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笔者认为企业精神的塑造是首当其冲的,只有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价值理念、经营管理模式完全接受并心甘情愿地努力,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让企业更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其次,学习和竞争氛围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个企业的每一个人员都能积极努力地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和理念,企业和竞争对手相比,才能在技术领域和管理思路上有所创新。第三个重要的内容是文化竞争理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管理竞争走向了文化竞争。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保持企业平稳快速地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众多企业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企业文化体现不出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很多企业的文化宣传仅仅是依据口号,缺乏实际的内容和具体的行动,这使得文化建设在需要的时候贴上了展板,之后就遗忘在了脑后,这种整个企业都不注重文化建设的现象又怎么可能落实到实处呢。(2)文化建设不明确、特点不突出、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今天一个思路,明天又换一个思路,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使得大家对于文化建设丧失了信心,再加上观念上的陈旧,得不到大多数员工的拥护,贯彻和执行不到底,最后只能夭折了。(3)文化建设的口号宣传很好,但是领导的管理思路和政策的制定与之不相符。
本文认为,要想让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服务,就必须在建设和实施中看清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更衷心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领导必须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并积极进行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只有员工一心向企业,企业才能有希望。
[1] 邴红艳.路径依赖——公司治理锁定的成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4(16).
[2] 邴红艳.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