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1-08-15 00:49刘运娇
中学语文 2011年2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课文

刘运娇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语文教学应包括两大任务,那就是阅读教学和语言教学。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各种阅读能力,使学生慢慢地能独立阅读各种书籍、报刊,积淀文学素养;语言教学则重在积累和吸收新的语言元素,并通过阅读教学这一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领悟语言的内在规律,把文本语言转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言语交际能力。所以,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阅读。

阅读应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广泛的课外阅读两大部分。

一、反复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使学生能感知课文,进而理解课文。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桥梁。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读”的实践:词汇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思维与技巧的提高,驾驭语言能力的日臻完善都与读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因此,反复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集中心智去细细感受、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独到和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进而品出字里行间所表现的社会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其中具体的形象成份仍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特点使他们在对课文的深层意义的理解上显得力不从心,在对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课文的把握上显得束手无策,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面对这种种的状况,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唯有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课文,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才能较好地把问题解决。

在学习《大小猫洞》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们先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大略地概括出文章的论点,结果,全班学生除了几个基础特好的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找不到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后,我又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读后感,学生们都认为这篇文章杂乱无序:一会儿讲牛顿开猫洞的故事,一会儿又讲晏子使楚的故事,一会儿又讲桥、讲门,东拉西扯的。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两遍后,再引导他们找出牛顿开猫洞与晏子使楚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特点与联系。很快,学生们便找到了两个故事的共同特点:开猫洞要以猫为本,开城门要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两则故事中概括出一个分论点: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理顺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读后讲”的原则。语文课堂教学要先读,反复地阅读,使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老师,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诚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第一步是反复阅读课文内容。但是,仅仅反复阅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教师就要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积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资料搜索,有侧重点地进行阅读,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的研究欲,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广泛的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老舍。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广泛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

1.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

2.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3.获得作者的思想、观点可供思考和立意。

4.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

5.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

6.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叶老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广泛阅读的各个方面的作用,单就语文而言,它是积累语言和提高写作的必经途径。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让学生平时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作文时便能呼之欲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次初中教材的改革,对语文的教学内容作出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语言的综合训练和写作训练,增列了许多课外阅读篇目,强化了广泛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的重要性。可现今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多大都徒有虚名,他们整天被考试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校从来就没有图书室!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这一重要时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广泛的课外阅读过程,能不断地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种认识,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精心的引导,给他们介绍课外书籍,指导他们作课外阅读笔记,组织他们参与外阅读交流比赛,让他们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积累素材,积累语汇,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三、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课文的反复阅读,还是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思想品格,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只培养会读书,有技能的人,而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现代大语文教学观的转变,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化的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的美好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人格。它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则能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大力推进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寻觅,去获取,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增强读书的欲望。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课文的反复阅读,还是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学生在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后,内心世界都很容易产生震荡,阅读《哈利·波特》,会为小说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而多读中国文学,中华优秀人物事迹则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能体验到生动有趣的情节,欣赏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能感动于关于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达到“大语文观”培养一代新人的的教学效果。

总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学习教材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学生见闻陶冶其情操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