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霖
语文课难上,语文素养难提高,即便有了先进便捷的多媒体技术,结果发现还是难。课件越来越花哨,语文老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越来越强悍,却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愿,学生成了知识的存储器,囫囵吞枣,多数只能对文本作表层的泛泛理解,无法感悟文本深层的哲理内涵。
语文其实是一门魅力独特韵味十足的学科,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博大精深的精神殿堂,可以带来心灵的感动、震撼,甚至飞跃。按部就班的许多串讲模式,或形式上改良过的启发式,会带来课堂清晰的条理以及互动的活跃,运用多媒体还可达到提高效率、加快课堂节奏、扩充课堂容量的效果,但或许这些都只留于浅层,“标准化”的程序加之多媒体的渲染,表象的热闹繁荣却还是局限于浅层次的读解。
我们经常会去思考,语文学科的精髓究竟在哪里?一堂形式多样华丽的课自然会令人赏心悦目,却不能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有时一堂朴素简单而有心灵深层互动的语文课,却会让人终生难忘。原因究竟在哪里?
通过多年思考,其一语文课必须进入个体心灵的审美体验,与文本的语言、情感、思想交融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也就是步入感同身受的境地。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看或许并不具备鉴定批评的资格,更多的应该是体验感悟和完善人格;其二必须进入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的思考,这是回到更高层次的理性总结,从而揭示人的真实本性,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体现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
这两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提出深刻的挑战,语文教师或许可以定位为“普及者、守护者、布道者”的角色,守护着千年传承的人文精神,布道的是人性本真最纯粹的光辉,好的语文老师或许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的博学者,或是行万里路流悲悯泪的旅行家,他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不予言说,已经韵味十足。这种对文化内涵的不舍不弃,或许就是新课标探索的语文精神吧。
以粤教版庄子的《逍遥游》为例吧,网络有许多课件下载,制作精美,内容丰富,但还是不能让人明白庄子要说什么,为何否定了最长寿的人,又接着否定最能飞的人? 为何“无己”能成“至人”,“无功”能成“神人”,“无名”能成“圣人”,成为这些人有意义吗?
如果学生能去体验该文的境界,可以说已经触碰到了与中国人血脉相连的道家文化的脉搏,但我们的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引导。语文课是感性体验慢慢上升为理性精神的过程,任何形式都是“诱饵”,如果不能引入与生命体验都是徒劳无益的,升华的是抽象的终极精神,形式被囿于不恰当的表象,会扼杀想象力和灵性思维的能力。
于是探索性地设计了体验环节,拓展文本,画外之音,巧妙穿梭。体验式的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
步骤一、庄子以编草鞋为生,他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卑微的生活能令他快乐吗?再插入启发式的典故,为何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能不改其乐”?他们的快乐究竟在哪里?
学生初步探讨,慢慢体验到是饱读诗书的快乐,是思考人生真相的快乐,是远离尘世纷争解脱身形劳役的安乐。
步骤二、庄子拒绝媒聘为楚相之事,以龟的生命状态延伸,是楚王快乐还是他快乐?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通常放不下的是什么?虚荣、地位、俸禄、成就、享乐、自我?庄子放弃这些在追求什么?
慢慢引入庄子是一位孤独的精神追求者,而其内心的丰富与喜悦又有几人知道?再穿插《秋水》中故事。
楚威王遣两位大夫去说服庄子为相。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学生体验龟的生命状态或许会有深入的触动,庄子不愿让世俗的诱惑来劳累身形,他需要的是身形精神的健硕饱满,能与自然宇宙的自在相续的对话,或许我们太多的执取顾盼阻滞了亲近自然回归本真的道路。
步骤三、庄子妻子去世为什么他鼓盆而歌?他临终的状态又是怎样?每个人生命的恐惧究竟在哪里?死亡来临会有哪些恐惧呢?逍遥究竟指超越了什么?
引述庄子大限之日的故事。
弟子呜咽有声。弟子道:“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
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
体验生命的终极是最真实的人生答卷,坦然抑或恐惧?语文课引入生与死的主题探讨,或许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作为文学最大的主题,语文课无法回避。文本的讲读结合体验式的故事,步入深邃的哲理层面,当进入生与死的严肃思考时,每个人的体验会放大,对所有放不下的恐惧的思考或许会引发智慧,而真正与庄子共鸣。
庄子视死如生,与天地万物合一。他的形体融入了天地,因为他的心灵精神超越了所有世俗物质的执取与虚空的名誉,没有羁绊与恐惧才是他永恒逍遥快乐的源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体验式的提问学生分享,沉重深刻的思考,到最后可能豁然开悟,原来庄子要的是这样的生命状态,生命的本质是没有任何的羁绊,是大自在大逍遥。“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如此的磅礴灵物,也要依赖风息而动,“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如此的德善高士,他还是有所依待。当心放下一切外在的显现无所依凭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逍遥。这样可以理解斥鴳如楚臣,鹏鸟如国君,列子如寻求生命本质的人,最后的逍遥是放下所有的外相而入人性本真的境地。
天地浑成,心能大到涵盖整个宇宙的时候,自我的个体消失,融入茫茫寂然又充满能量活力的永恒世界,不需要有任何依凭,因为你就是宇宙本身,我们从未分离,只是我们的心迷失在外在的物质世界里,而与自己的本体隔绝了,所以从未获得过真正的逍遥和自由。当生命与天地宇宙浑然合一的时候,形体和精神就不会虚亏,这种联结的源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
这种思考或许对高中的学生是人生探索的一次飞跃,《逍遥游》课例的挖掘深度,也关系到几千年根深蒂固的道学文化在新时期的延续传播,当进入哲学层面的思考,回归人的真实本性,探索生命的价值意义,会对漫漫人生有更高的指引,学生会从新的高度思考人生,人的一生会碰到许多瓶颈,有身体的病痛,有精神的悲苦,许多时候或许真的会无路可走,或许可以从庄子与自然合一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清洁的精神,洗涤凡尘染着的心智,滋养出超越苦难的惊人内力。这样的教学或许才真正体现了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
当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会锦上添花,课件宜少而精,历史背景图片、基础知识例题,哲理性的总结,运用课件都会有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效率,扩大了课堂容量;还有多媒体若是注重了艺术性的选件,摒弃泛泛而选,也会有意料不到的效果,当一张艺术含量高的照片或一段实录,配上融情的音乐,在恰当的课堂教学节奏中展露,会有惊人的震撼力,教师应将自己的身心灵全部融于课堂,他是多媒体真正骄傲的主人!
《逍遥游》的课件除了用于基础的字音练习,主要用来展示相关的典故,庄周梦蝶、鼓盆而歌、《秋水》神龟的典故、临终的典故,还加了一段电影《孔子》中颜回舍身下冰河打捞书简的视频片段,在恰当的节奏中插入,学生会进入超越生命外在依赖的精神层面的世界,品质、气节、境界都是可以体验并感悟的。即使只是短暂的课堂瞬间,点滴的感动也足以留存在记忆深处,而在未来的岁月中清晰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