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荣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具有多种形态呈现的特点。从有距离到零距离,观念、态度、信心、追求、行动、得失等都会融入其中。
请以“零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零距离”指没有距离。它既可以指时间的,也可以指空间的,还可以指“心”间的;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物之间的,还可以是人与事、情、理之间的。为什么要“零距离”呢?因为“零距离”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感知、感受和感悟人、物、事、情、理。若选择记叙类文体,“零距离”仅是一个瞬间,仅是一个“界点”,需要浓墨重彩去写的是从“有距离”到“零距离”的漫漫征程,这个过程写得越厚实,“零距离”才越必然,“零距离”引发的嬗变才越自然。若选择议论类文体,则既要写出“零距离”的现象与本质,又要写出前因与后果;既要写出已然的潮流与未然的趋势,又要写出应对的策略与推进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包孕过去,启迪未来”(莱辛《拉奥孔》)的真谛。
【佳作展评】
零距离
何 舒
我家所在的小区,每栋每层只有两家。门对门,都是严实的防盗门。邻居们好像生怕门关不严,关门时总是用力拉,直到发出震天响的一声“哐当”才肯罢休,而我对这一声音特反感。同桌说她家住的是单位宿舍大院,每层有十来家,属于“鸡犬相闻”的那一种,谁家炖的鸡,谁家炒的豆芽,都一清二楚,各家的妈妈总聚在一起织毛衣、谈孩子、交流食谱。我听了,总是没来由地羡慕。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选取我校七、八、高一、高二四个年段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08份,回收率92.3%;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983份,有效率为88.7%。
中午,妈妈让我去晒被子——我刚得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心情很烦躁——便胡乱地抱起被子,到阳台上抖了抖,就晾在晒衣杆上。就听“哎哟”一声,我向下一望,只见一个中年妇女用手捂着头,我的热水袋安然躺在她的膝头。我嘟囔了一声:“活见鬼。”要知道,那个中年妇女可是出了名的“辣子”,上次我就看见她因为房屋的漏水问题和物业争吵。只见她左手叉腰,右手对着物业指指戳戳,什么“政府”啦、“公民”啦、“责任”啦,各种术语不绝于耳,那个平素精干的物业大叔唯唯诺诺、节节败退。
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我决定登门道歉。我怀着必死的信念按响了她家的门铃。开门的是一个小男孩,他腼腆地对我笑笑,招呼我进来。那个中年妇女正坐在沙发上:“我当是谁呢?原来是楼上的摇滚歌手啊!每次下晚自习的时候,你总在楼道里引吭高歌,我都听见了。”我涨红了脸,急忙说:“对不起。”那个中年妇女笑着说:“别道歉,我听不惯那些,其实你唱得很不赖!”我接过她递来的热水袋正准备告辞,她又从冰箱里拿出一个水果罐头递给我,说:“你高三了吧,我家小孩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上楼问你哦,这个菠萝罐头送给你,高三的学生也挺辛苦的。”我的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对这个爽利的中年妇女竟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回家后就打开罐头,黄澄澄的菠萝卧在甜甜的汁水里,在阳光下闪着鲜亮的光泽……
之后,我对在楼道里遇到的每个人都热情地打招呼,于是便有了许多新朋友,其中包括一楼那个硬朗的九十老太,四楼那个矮小结实的白领大叔和他养的宠物小卷毛狗,当然,也包括二楼那个不凡的中年妇女……我感觉我们邻里之间的距离在这一声声的问候中,正渐渐地、渐渐地“归零”。
[点评]本文最大的机智在于:把主旨的升华点设计在了情节发展的突转点上。二楼的那个中年妇女其实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但因为“有距离”,我只能感知她的“刀子嘴”;而又因为“零距离”,我“走近”了她的身边,“走进”了她的心里,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豆腐心”。从此,“我”带着这份生活的感动和感悟,将与邻里间的距离都渐渐地“归零”。从空间的“零距离”到心与心之间的“零距离”,文章正是在生活化的叙事中不动声色地将主旨升华到了一个峭拔的高度。
零距离
刘明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心与心之间的共鸣,绝不是书页上“公元前”与“公元后”能阻隔的。
我生在21世纪,当生活习惯了考试与足球,当语言不得不念着拗口的ABC,当我们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念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时候,多少学子却在一遍又一遍地诅咒这些古人:“生前捣鼓这些玩意儿,生后还让后人跟着遭罪!”诚然,我又未亡国,又未离家,又未经历人生苦短、世态炎凉,如何体味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滋味呢?在生活与诗意之间,横亘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也许一代一代的前人都与我等一样,曾经为这虚妄的诗意感到无所适从。抬头望向那不甚明朗的天空,浮想的更多是昨日的考试、明朝的远游,哪有闲情管它云淡风清、孤梅弄影,一直就这样蒙昧着。很遗憾,第一次真正地觉察月光的圆满是在失去亲人之后。无知无觉的眼泪晕散早已烂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胸怀,却多了一份后知后觉的疼痛。那时,我似乎真的跨越了与苏轼心间的距离。一缕月光,两行清泪,同悲共勉,也让我明白,生活与诗意之间,不过那么点距离。
从此,我便留心通往诗人心间的捷径。无论是夜尽天明时分的清寒宫调,还是飘摇桐叶捎来的巴山夜雨,或多或少都能引起一番满腔幽咽无人省的唏嘘。这,就是诗意吗?我还是不会做试卷上的古诗文鉴赏;但,这就是生活,一抹昏黄,一缕茶香,一点点意蕴悠长。
行走在高三,“朝五晚十”,悟不出早行夜归的闲适温馨;“书山题海”,看不透鼓角铮鸣的热血沸腾。但一次次丢C保B,一次次冲刺名校,即便难以收获“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铁血豪情,可至少能练就一张“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厚颜。纵然有些自丧,有些苦涩,但这就是高三“血淋淋”的生活!此刻,夫子笑我“累累若丧家之犬耳”也罢,“可怜白发生”也罢,“也无风雨也无晴”也罢,苦痛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何谈什么距离?谁叫“悲愤出诗人”呢?
我无意效法圣人,也无法比肩名家。诗意之于人,便如生活之于生命,见与不见,都在那里。又何必苦苦追寻?距离,要用心去体悟;蓦然回首,诗意,便在意兴阑珊处。
[点评]“诗意”不是用“口”能背得出来的,而是要用“心”才能体味出来的。那么,这颗敏感的“心”从何而来呢?它要从“生活”中来。作者也许无意于“说教”文艺理论,但恰恰点击了文学鉴赏中的一条至理:“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们只有读懂了“生活”,才能读懂“诗意”,这才会有“共鸣”,这才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
零距离
姜 鑫
“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布什如是说。作为美国总统放出此话似乎是在打自己的嘴巴,更让我们国人费解,然而这在布什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我琢磨再三,却以为此话也未必就对,至少是未必全对。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能一概而论,独裁者的权力自然要毅然决然地关进笼子,还要在外面加上一万把锁,让它永世不得翻身;而属于人民的权力则一定要放出笼子,还以自由,人民的权力无疑必须与人民“零距离”。
泰戈尔列举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没有涉及此面。恕我冒犯诗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似乎该添上一句:“虽然法典写明,我却两手空空,没有一丝权力。”的确也是的,为“人”的权力都失却了,还何谈什么爱情?故而,我们矢志必行的便是将这最遥远的距离缩短为“零距离”。
我们的国家的确有过“权力”泛滥的时期,看似人们与权力零距离,实质却是人民真正权力的丧失和人格的沦陷,那所谓的“权力”,不过是暴力的遮羞布,它带来的只能是动乱和浩劫。刘少奇遭批时,头上顶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却依然逃不过暴打与侮辱,这不正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真实写照吗?经过如此这般的折腾,人们竟渐渐对人民权力的零距离产生了畏惧,只是不同的心态畏惧的根源截然相异,有人的确担心重蹈历史的覆辙,还有人害怕的却是自身特权的丧失。
在我看来,关于再生混乱的担心实在是多余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今社会,人们眼界已开,自主意识日兴,再出现盲目崇拜、“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情况简直是天方夜谭。把明文规定属于人民的权力放出牢笼,于情于理都“善莫大焉”。当然,我们也不愿意照搬欧美的资产阶级民主,只求渐渐地拿回该握在自己手中的东西。
纵观九州,似乎从“最遥远”到“零距离”仍然有一条艰难的路要走。居心叵测之人死死抓住手中的钥匙,一脸浩然正气地驳回“草根”的诉求,他们终归不希望与平头百姓平起平坐。这虽然是少数,但只有消灭这些少数,零距离地接触我们的权力才能“可望”亦“可即”!
传说费长房学术于仙人,得一缩地鞭,心想何处,挥鞭即至。愿真有这么个“缩地鞭”,也好早日得见我们的“零距离”。
[点评]本文的过人之处在于辩证分析。作者首先运用“一分为二”的手术刀,将“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中的“权力”一切为二:独裁者的权力和人民的权力。前者应“关进笼子”,后者应“放出笼子”。然后,紧紧扣住“人民的权力”这一重心,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展开观照、穿透和剖析。从“扭曲”到“驳回”,让我们看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和艰难,但作者并未消极颓丧、宣泄怨气,篇末“缩地鞭”这一典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那份真诚的希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