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林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论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式
◆李森林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式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清层次、培养意识,突出实效、提升能力的教学原则,采用注解法、导入法、对比法、体验法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方式
文化教学应该始终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B.W.Robinett指出,必须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像海默斯(Hymes)所说的那种“交际能力”,那种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她说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与谁”使用它们。做到像Fishman所说的,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清楚“…who speaks what variety of what language to whom,where,when,about what topic and with what individual intent and social consequence.”显然,语言教学包括文化教学。第二文化习得比第二语言习得难度更大。因为文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E.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现甚至连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对于习得者来说,第二文化的隐蔽层是最难把握的,是文化习得过程中的难点和障碍所在。
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论及者多,深入者少。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于外语教学之中呢,本文试做如下探讨:
1.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跨文化研究专家R.G Henvey(1979)指出,对文化差异敏感性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表面明显文化特征的识别,学习者通常认为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学习者通常认为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阶段:类似第二个阶段,但区别在于通过分析,学习者通常认为可以接受;第四阶段:学习者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
杨藻镜在其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三类文化教学应当分别与语言教学的入门、基础、提高三个阶段相对应。首先是教与器物文化有关的词语的文化背景意义及语义,然后教与制度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最后教与观念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鲍志坤把文化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认为“初、中级阶段应着重交际文化导入”,“高级阶段则重点应导入知识文化”。谭志明、王平安提出文化融入应与学员的语言水平相符合,分初、中、高级三个阶段进行。“初级阶段的文化融入应主要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中级阶段的文化融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高级阶段的文化融入主要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的差异”。社会文化的教学其实可以像语言教学一样遵循从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规律。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形式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当然,这里讨论的是专门的文化教学课程。如果是语言教学课程中涉及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不必拘泥于分阶段教学的原则,而应该灵活掌握,适当传授,即使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涉及到行为文化时,也可联系观念文化,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不能采取故意回避的态度。
2.分清层次,培养意识
曹文(1998:11)比较了文化教学中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的突出特点,指出文化知识层培养语言学习者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以知识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为内容。把目的语民族作为整体,从母语文化角度看待目的语文化孤立讲授其文化现象,多采用知识灌输型教学方法;文化理解层培养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技能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及其它文化为内容,以目的语民族中的个体为对象讲授文化。从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及其它语文化多重角度看待目的语文化,注重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文化因素在交际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注重学习者的个人参与。
文化知识层培养的是具有观光客型生存技能(tourist-type survival skills;Fay,1996:35)的语言学习者,而文化理解层培养的是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participant-type in-tercultural skills;Fay,1996:35)的语言学习者。我们的文化教学应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交际能力。首先,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交际中。其次,Thomas(1983:91-112)发现有两种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一种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break down),即语言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中某一约定俗成的交际规则毫无所知所产生的交际失误;另一种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breakdown),即语言学习者因对目的语中某一约定俗成的交际规则不符合其文化价值观而有意不去纠正所产生的交际失误。前一种失误可通过文化知识的增长来逐渐弥补,而后一种失误则无法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解决,它需要学习者经历一个对目的语文化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
3.突出实效,提升能力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体现实效性,突出主流文化。文化教学应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落实到各种课型的教学中,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步,使二者构成水乳交融的完整教学体系,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时,要有效地做到“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相互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化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的能力。”(李润新1994: 142-143)
文化教学不仅要侧重介绍目的语文化,突出目的语主流文化的特点;还要学会从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多角度理解和使用文化知识进行交际。在经济、科学全球化的情况下,每种文化无一例外地面临本身的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能变得多种多样,繁荣昌盛。文化霸权和文化隔离都是危险的。不同的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文化之间的容忍、促进和共同的理解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语言学习者只有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全新的文化模式,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做出解释、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提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文化教学并非总是专门的文化课程教学,它常常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学习者往往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需要习得文化知识。为了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得益彰,根据学习的不同情况可采用多种文化教学方法。
1.注解法
注解法是大多数英语教材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教材编写者在课后用专门的篇幅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背景、典故、难点加以注解。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也可使用这种方法对相关的字、词、句就语言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文化内容进行专门讲解,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人们在说话和写作时常体现出自己的一些文化特征、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而这些在中西文化间存在很大差异,需要详细说明。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中这一句:“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讲解时要介绍英汉在语言思维上的差异:英语多用无生命名词做主语,英语民族严格区分思维的主体和客体;汉语常以有生命的名词做主语,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故该句理解要注意形式的变化:“托马斯·杰佛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也还可介绍托马斯·杰佛逊的相关情况。
2.导入法
词汇导入法:词汇是最直接承载文化信息、反映文化生活的工具。每种语言的词汇都有广泛的文化背景,如绅士风度、女士优先、鸡尾酒会、雅皮士、圣诞节等,体现了西方的文化,而秧歌、中秋节、端午节则是中华文化的体现。
有些词常常具有特定的文化信息,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drugstore”汉译为“药房”,而该词的实际意义却与汉语的“杂货店”相对应,因为西方的“药店”不仅卖药,也还买饮料等日用品。
有些词在一种语言中有贬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有褒义或呈中性。politician在英语中有较强的贬义色彩,指为个人谋取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治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但汉译常笼统译成:政治家,该词在汉语中是褒义。
有些词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一些联想意义,具备了较为固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equalitarian在英语中为“平均主义的,平等主义的”,在强调机会均等的西方社会,此词不会引起不好的联想。但在汉语中,平均主义多含贬义,它常使人想起“吃大锅饭”,缺乏竞争等不良状况。
句子导入法:句子有些也含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适当地导入与之有关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习者习得其文化,理解其意义。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 to breathe.”要理解这个句子,就得熟悉《圣经》的内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在他的身上,使之成为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知道该典故,也就明白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自己比作创造生命的上帝。导入这些文化背景后,学习者不仅明白了这个句子的意义,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该文的作者、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利哈伊大学(Lehigh U-niversity)英语教授贝德勒先生选择教书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真正原因。
篇章导入法:语言教学中要想把一篇文章讲透,除适当、适时地导入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状况、教育制度等文化外,介绍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文章的谋篇布局、展开、行文的格式和方式、风格都会有很大不同等都是必要的。例如,西方文化中讲究逻辑推理,行文时总是运用列举、演绎、归纳、因果、类比等方法,段落间关系松散,段落中常有一个主题句,其他句子皆围绕主题句展开;汉语行文现在虽然也学习了西方这些方法,但由于受到整体思维特征的影响,主要还是注意文章的起承转合,且段落之间往往联系紧密,讲究过渡自然,结构紧凑。不一定每段文章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句展开,有可能多段文章都是围绕某个主题等等。
3.对比法
对比分析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对比,比较文化的异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习得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文化教学中常用的方法。Byram说:“对于一个表面上对应于本族语的某个外语项目,一旦学习者了解了它的涵义,他就会开始理解外国文化的认知图式和思维角度。”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来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语言文化置于原有的文化认识图式中。如看望病人,中国人常说“多喝水,按时吃药,注意休息”,以示对病人的关心,病人也会欣然接受这种关心。但如将这种思维方式及话语照搬到英文化中,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为在英语文化这种做法中被视为多管闲事,他们看望病人安慰时只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祝愿。
Lado曾建议进行三种意义上的对比:形式相同,意义不同;意义相同,形式不同;形式相同,意义相同,使用场合不同。但英汉文化进行对比时,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内容,需要做出选择。可以从词汇与习惯用语、常用语、语法、语篇等进行对比,认同英语文化的经验与思维角度,培养异域文化意识,同时对汉语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有更客观的认识。
在比较两种文化时,应引导学习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树立正确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对异族文化应以一种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同时要避免盲目追随外来文化,应坚持本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重,区别文化精华及文化糟粕,理解异族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4.体验法
体验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及生活实践活动,如听、说、读、写、译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在课堂上可通过角色表演、知识竞赛和游戏等活动来传授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外宾及外教、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还应主动与外籍教师接触交谈,开设英语角,收听英语广播等。
英美文学阅读也是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还可以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长期的听、说、读、写、译使学生从交际技能训练中去亲身体验,形成文化认同,提高文化修养,真正把文化导入到大量的交际实践中,使文化与交际相互融合,相互提高。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其教学方式方法有其独特性和自身规律。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清层次,培养意识;突出实效,提升能力的文化教学原则,采用注解法、导入法、对比法、体验法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1]Byram,M.and C.Morgan:Teaching-and Learning Language-and Culture.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4,11.
[2]Fay,R.Intercultural Studies in EL T(D istance Materials,Unit 8).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1996.
[3]Fowler,S.&M.Mumford.(eds.).Inter-cultural Sourcebook:C ross2 Cultural Training Method s.(VoL.1)Intercultural Press,1995.
[4]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 pp 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5]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6]王开玉.走出语言系统:由“外”向“内”——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7]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A].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
[9]谭志明,王平安.英语强化培训中的文化融入[A].陈建明、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C].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0]牛新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
[11]王颖.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2,05.
[12]张慧军.论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及其途径[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06.
[13]徐红英.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14]杨藻镜.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5]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03).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08CGD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