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参考作用

2011-08-15 00:51◆宋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董卓关羽曹操

◆宋 煜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小议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参考作用

◆宋 煜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学生的古文基础相对薄弱,在传授和吸收过程中常存在脱节现象。鉴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史哲不分的状况,文章将从史学的角度探讨古典文学教学的新途径。

历史知识 语文教学 作用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鼻祖,全书讲述了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群雄纷纷揭竿而起,争雄称霸,魏蜀吴三足鼎立,终归统一的历史故事,将百余年历史生动的再现于笔端。这诚然是一部虚构小说,却也是一段斑斑可考的血泪史。

战争描写是这部小说的精彩之笔,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笔之灵活,也浸透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恨痴嗔。对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其手法、领会其旨义。

一、历史考证下的艺术手法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指出《三国演义》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小说中的战争描写独具代表性,作者驾熟就轻的对虚实进行搭配,使其更加真实的还原于读者面前。可摘取“关羽斩华雄”进行精讲,如下: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简单介绍战事的背景:在关羽应战之前,已经先后有俞涉、潘凤两员大将死于华雄刀下了,他们都是久经沙场的骁勇之将,深得主公的赏识,却纷纷送命,这足以说明华雄之勇,铺垫出了作战的凶险。作者在此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引出了英勇不凡的关羽。面对曹操递过的壮行酒,他抛下了“某去便来”的豪言壮语,表现出了一份从容自信。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作战场面,通过“众诸侯”所听所闻从侧面展开,用天塌地陷、山岳撼动的比喻形容出了战场的躁动之大,可想而知战争有多激烈。随着鸾铃的声音,云长提华雄头而归,此时“其酒尚温”,这与战前的“热酒”相呼应,表明了作战时间之短,作战之迅速,塑造出了一个神勇的关羽。作者没有浪费一字一词,正如关羽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转瞬间完成了战事描写,转瞬间关羽的风采毕现。

这是一场使关羽一举成名的精彩短战,作者寥寥数语便表现出了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武。后世人们对关羽的崇拜也来源于此,殊不知,这段故事在历史中无迹可寻,完全属于作者的杜撰,却让人们误以为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通过这段战事引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实境来拓展审美想象空间、通过虚境来映照客观现实的构架方式,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他们对定义的理解。

二、历史考证下的创作背景

小说中存在着“尊刘贬曹”的倾向,在刘备和曹操的战争中,暗含着作者褒贬不一的态度,可对战争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笔下由曹操所兴起的战事,要么心怀私欲,要么残忍异常,都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恶行,所以难免落败。曹操发矫诏号召天下诸侯共讨董卓,目的是为了巩固实力,所以他与董卓的对垒注定大败而回。摘取曹操落败后的片段进行讲述,如“曹操慌忙策马,夺路奔逃”、“操带箭逃命”、“操马中枪而倒”、“只见前面一条大河,阻住去路”、“操带水而走”,曹操所到之处多设有埋伏,身受重伤的他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能抱头鼠窜。君子临危不惧,曹操却毫不冷静,通过两个“逃”字表现出了他的慌里慌张。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曹操战争中的狼狈,这都是凭空想象而来,作者正是以战场上的表现来暴露曹操的狼子野心、自私狭隘,抒发对他的不满。

作者笔下刘备所兴起的战事,多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宽厚仁慈为重,都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举,所以无往而不利。刘备战败后的逃难与曹操的四面楚歌截然不同,“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战争年代家中本不宽裕,村民们听到刘备到了,纷纷争着抢着进献食物。这不仅仅因为他是皇室之后,更因为他仁义之名。作者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刘安杀妻供食的故事,这种疯狂的举动固然绝非真实,却体现了人们的爱戴拥护之至。

通过这鲜明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违背了君君臣臣的伦理纲常,是为不忠,刘备贵为皇室后裔承继江山,顺理成章,受时下民族复兴思潮的影响,才会有这思想倾向。让学生领会,一个作者所生活的朝代和社会,往往会影响到他的创作。

三、历史考证下的作品主旨

小说对战争做出了评论,开篇写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认为随着天下大势的分分合合,战争是必不可少的,它究竟是推动历史的有功之臣呢?还是殃及人民的罪魁祸首?孰难定论。可通过战争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的是非辨别力。

董卓是世所公认的逆贼,生活在当下的女诗人蔡琰在《悲愤诗》中写道:“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指责了董卓趁乱胡作非为,导致社会一片混乱的恶端,诗人本身也是乱世的受害者,她被虏去匈奴,嫁人生子,后被曹操赎回,与亲子生离死别后回到物是人非的家乡,一生堪为伤怀。

小说中也备述了董卓的恶行,如:“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军士的职责是保家卫国,董卓的军队却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使得百姓敢怒不敢言,通过叠词“惶惶”,作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人们提心吊胆的生活状态。又如:“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人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这段描写更为详细具体,人们正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其乐融融,光天花日下闯入了一支军队,不问青红皂白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从此,妻子父女离散,儿孙高堂不复相见。恍若噩梦一场,却是真实存在,让人难以置信。古来战乱征伐,多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的景象,最难最苦的当属百姓。作者描绘了战争背景下人民流离失所、生灵遭受涂炭的悲惨情状,表露出了强烈的厌战情绪。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今国家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品中的厌战情绪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知识的融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崭新的视野,呈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生在历史中去把握表现手法,在历史中去理解作品主旨,在历史中陶冶情操,综合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董卓关羽曹操
“关羽”去世
华容道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闲话关羽护嫂
王允计除董卓
关羽大意失荆州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连 环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