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前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浅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徐振前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直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他们理想信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基本状况还是好的,但也存在政治观念淡薄、功利思想严重、迷信伪科学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势在必行,而重中之重是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 理想信念 对策
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环境影响、教育体制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实践不足、知行背离及价值目标偏离的原因。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应该采取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途径,引导大学生科学定位自己的理想信念。本文将主要从高校教育的角度解析如何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教育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想信念教育中现存的种种问题。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两课”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方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纠正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片面认识与错误观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引导大学生对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类历史命运的走势进行思考,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供理论平台。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是其改革的重点。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科学,是因为这一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坚强后盾,而马克思主义又是经过了理论与实践反复检验和论证所得出的科学真理,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理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威力。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当代大学生身上共有的一个弱点就是书本知识多,社会经验少。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升高,这种现象会越发严重。有研究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是形成远大理想的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理想和信仰结合的必要媒介”。
对于不同状况的理想信念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同学,可以组织他们多听一些名人讲坛,聆听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成功背后的喜怒哀乐,让学生领悟到: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的人生才会充实、有意义;理想的实现还需建立在自身艰苦奋斗的基础之上。对于理想信念定位比较的低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参观英雄塑像、到社会基层和贫穷地区义务劳动和挂职锻炼等,唤起学生对祖国、人民、家乡的无限真情,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或者做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用自己切身体验发现理论的现实基础,这些都会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及客观必然性,能正确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所谓个人理想,就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方面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来的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选择和创造精神。科学定位个人理想有利于大学生保持一个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定自己的理想目标,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不切实际。
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复杂的社会面前显得格外弱小。他们的理想都充满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期盼,然而现实总会有丑陋的一面。大学生在定位个人理想时,要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特别是针对社会阴暗一面,不能置若罔闻、随俗浮沉,也不能自怨自艾,更不能用极端行为发泄不满,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邪恶。而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理想才是科学的。
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同时又根植于个人理想中,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加深刻,更加富有意义。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就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来看,社会理想理应占主导地位。脱离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是不切实际的,而一旦与社会理想相矛盾,就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做工作,督促他们经常反思个人理想是否偏离社会需要,是否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个人理想又不同于个人主义。有些人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进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成长成才的规律吻合,有些人的个人理想完全是自私自利,思想中缺少集体观念,前者是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后者就是名副其实的个人主义。由此可见,引导大学生定位自己的个人理想是没有错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个人理想。我们要指引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融合与统一,既符合个人利益,又能体现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也应该允许以个人利益为重,但不损害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存在,在为其创造实现条件的同时,努力将其引导到更高的思想层次,最终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校园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的身心进行着互动。赋予校园以文化内涵,环境就能成为“凝固的教材、育人的课堂”,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和提升,有利于文化知识的渗透和传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我们要善于打破常规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为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培养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大学生群体的主导意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扬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工作实践中,应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动参与精神。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高校要坚定不移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来抓,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徐伯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4]陈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