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芳 崔振国 冯海婧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及相应调适
◆张 芳 崔振国 冯海婧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求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给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并由此暴露出一些心理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的心理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调适方法,为提高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
就业 心理 问题 调适
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特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独有的特色进行调查问卷编制。调查问卷包括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择业标准、择业的影响因素、就业心理指导及其他相关因素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封闭式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五个河北省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的部分全日制学生。涉及专业有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外汉语、法律、法学、工程管理、工业工程、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日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水利水电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土木工程、网络工程等近30个专业。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1份,其中有效问卷872份,有效回收率87.2%。男生占56.1%,女生占43.9%。三年级学生占22.1%,四年级学生占77.9%。文科生占18.1%,理科生占38.8%,工科生占43.1%。现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传统的力求安稳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的职业,更不敢自己去创业。本次调查显示,41.7%的大学生选择“愿意就业的单位性质是国家机关”,排列于“事业单位(31.6)”、“企业(26.7%)之前。如果必须在企业工作的话,59.8%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国有企业。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仅占到了3.3%。
2.对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意愿不强烈。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选择中小城市的大学生占52.4%,选择大城市的占33.9%,到县城等其他地方就业的仅占13%。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选择在京津唐地区就业的占62.5%,选择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就业的占31.7%,而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仅占5.3%。由于所调查高校均为省内高校且省内生源居多,由此也不难看出,河北省本省毕业生大部分倾向于在省内或就近就业,不愿离家太远。
3.就业价值观不明确,趋利及趋益心理并存。一方面重点关注个人收入,调查中61.3%的大学生认为最理想的职业是“经济收入高”的,而认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才是理想职业的仅占到1.1%。但在择业时,大学生首先考虑的问题,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却以28.9%的比例高居榜首,排在二、三位的是工作单位性质与发展前景占27.1%,经济收入占23.1%。
4.就业心态不确定,自信与不自信同时并存。面对竞争,48.1%的学生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同时29%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走出校门能适应社会,有48.7%的学生认为基本能,但是假如在求职中,你遇到一位比自己学校有名气的毕业生与你竞争同一个岗位,对自己被录用的可能的估计,比较有把握的仅占到23.4%,没有把握的占到38.3%,另外还有36.4%的学生无法确定。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上仅31%表示乐观,64.7%的学生表示一般或悲观。
5.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54.1%的受访大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不是很清晰,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另外还有17.5%的大学生没有想过,有点儿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非常清楚的了解的大学生仅有12.9%,而有39.2%的大学生都不太了解或者是一点儿也不了解。目前所学专业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比例近40%,而近60%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不是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或者不清楚是否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在日常的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及心理疏导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学校入手,加强就业体制建设。
首先,是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实践证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关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态势,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奉献精神,引导毕业生关注偏远城市、关注西部地区、关注冷门职业。以思想境界的升华带动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其次,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建立“全程全员就业”的指导机制,变就业指导为职业规划,便毕业生就业导向为在校生人生规划导向,使职业规划成为贯穿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理念。从理论上,加强政策、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掌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并用于个人规划和毕业求职的过程;从实践上,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大学生通过演练,具备职业规划和求职等方面的操作经验。有32.1%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最需要了解当前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求情况。而大学生们最迫切需要接受的就业指导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37.3%,就业材料的准备23.1%,面试技巧22.8%。这些调查结果为我们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工作的开展找到了基本切入点和侧重点。
再次,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关键期,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使心理咨询工作和就业工作相结合,主动出击,通过广大学生认可的“就业心理沙龙”、“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焦虑,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协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67.4%的大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心理指导必不可少或者比较重要,但同时接受过就业心理指导的大学生仅占26.3%,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工作空间。
第二,从根本入手,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
首先,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素质的黄金阶段。大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知识结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着力培养自身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通过读书、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更新择业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的概念,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并用于对自身发展规划的实践当中,有目的地经营和发展自我。同时,树立择业过程就是竞争过程的观念,明确有竞争就会有风险和挫折,但有竞争才有更好的机会。
再次,建立个人的“SWOT分析”。SWOT分析最初的提出是作为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借鉴用于个人的发展分析。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W、T是外部因素。个人可以按照自我发展规划,在“能够做的”(即个人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找到最佳组合。
大学生掌握并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定位和分析就业环境,可以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正确面对可能存在的政策和竞争风险,对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客观的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