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2011-08-15 00:51:43岳友熙岳翔宇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感性美育人格

岳友熙 岳翔宇

(1.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2.南京大学 工程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

时代的列车穿越历史的云烟已经驶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同时,这个文明的世界也充满了异化现象。高校大学生能力的片面发展、人格破碎就是其中最普遍、最严重的异化现象之一。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从而也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改变目前高校教育所处的这种不利的被动局面,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优秀人才,笔者认为,必须在高校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塑造现代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对令人鼓舞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美好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进行感性教育,通过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来培养和陶冶人的感性能力,从而达到人对生活的审美态度的培养和陶冶之目的,并使人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它不但是培养大学生对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的审美形态教育,而且是培养他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美感教育;它不但是感官观照欣赏,心理感受体验,而且是人性、心灵的培养、陶冶和塑造。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侧重于以美的规律塑造人的心灵,培养完美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入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艺术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升华感性、引导趣味、陶冶性情和完美人格,是以感性教育为基础,以趣味教育为中介,以陶冶性情和人格教育为目的的综合的、统一的有机体。同时,陶冶性情和完美人格的目的,又决定了艺术教育也包含着理性教育。它引导感性情感趋向理性(升华),而又引导理性渗透在、融和于性情之中,理性趋向感性(复归),所以,艺术教育始终是感性升华与理性复归相统一的教育。它把感性与理性融会起来,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成熟,走向审美境界,实现人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完善,使人成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由自觉的实践者。所谓“完美人格”,就是指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征的人格。它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表现为不受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的局限,若能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以致他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类本质。

那么,具体说来,大学生何以通过艺术教育消除异化,实现完美人格,达到精神自由,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的呢?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并不能直接消除他们所有的异化现象,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分两步走:首先,大学生只有先通过审美教育调整、培养和陶冶自身,实现完美人格,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实践者;然后,再按照美的规律,自觉抵制异化,进一步调整他们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才能间接达到消除异化、实现完美人格之目的。当然,完美人格的塑造有助于消除异化,反之,异化的消除也有助于实现完美人格,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

翻开人类的历史长卷,中外许多美学家、教育家都把审美教育看作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情感教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亲眼看到或亲身感受到了艺术的巨大力量——健康的艺术产生的巨大鼓舞力量和病态的艺术产生的破坏力量,提出了种种对艺术加以规范和节制的理论,这就是艺术教育的最初萌芽。柏拉图将艺术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它以有节制的乐事活动来陶冶和节制心灵。他看到了艺术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寓美于心灵”。靠艺术教育来培养具有健康、完美的人格的公民,实现他的“理想国”。

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席勒,针对现代性文明破坏了人性的完整,为使分裂的人性臻于完善,也为社会开了同一剂药方——审美教育(包括艺术教育)。他把美育提高到哲学高度加以深刻阐述;如何在审美的自由活动中克服人性的分裂,克服矛盾,让人性重新回复到古希腊“和谐”而又“静穆”的境界,是他美学的最高理想。他认为,“发达的美感可以改良习俗,……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结在一起的,而缺乏教养的人却与此相反。……古代一切最有教养的民族……那里美的情感同时达到了其最高的发展,而在原始的民族或者野蛮的民族那里却不乏相反的例证。”[1](P149)“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改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1](P53)

后来,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叔本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等,都相继为人类消除异化、实现完美人格开出了相同的药方,都看到了艺术对人生的重作用。他们认为,人的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最主要弊病,而能够治愈这一弊病的良药就是艺术。可见,他们却看到了艺术教育对解放人性、实现完美人格的重要意义。

在西方,艺术教育源远流长;而在中国,艺术教育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周代,统治者就吸取了商代统治者崇信暴力、否弃教化的历史教训,从周公开始,就非常重视通过艺术进行社会教化工作,倡导移风易俗。周公亲自组织官方出面到民间采集歌诗,观风俗,知厚薄,以制定相应的教化措施。统治者在采集民间的歌诗后,经过专门音乐机关的整理与发布,成为对民众进行教化的工具。

中国古代最关心和重视艺术教育的是孔子。最能体现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是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诗、礼、乐作为人生修养的三个相互关联和依赖的方面。首先,以诗来引导人的审美感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无论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最终都要靠音乐来完成。这就是说,理想人格最终是通过“乐教”来完成的。这其实也就是说,没有“乐教”即艺术教育,理想人格是不能塑造成功的。

汉代的董仲舒大力推崇上古教育,大力倡导以社会为场所的乐教:“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藏)于骨髓。故王道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举贤良对策》)在董仲舒看来,音乐与诗歌都是先王之道的显现,也是他们用来作为教化百姓的工具,用“乐教”来化民,是一种最直接与最易行的途径。东汉末年,朝廷还在首都洛阳设立了鸿都门学,它是中国古代官学中具有艺术教育专科性质的专门的艺术教育学校,而且其学生毕业后地位要高于士大夫所向往的太学生。可见,中国古人对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

近代,美学的最早启蒙者王国维最早提出用美育(即艺术教育)改造国民精神。他说,“教育之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即各种能力得到调合的“全面发展”的人物。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2](P1008~1010)王国维正式使用“美育”的概念,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独立地位,将美育与智育、体育、德育并列,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

被人们誉为“美育之父”的蔡元培,将王国维建立的艺术教育的基本范式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蔡元培认为,以孔学为代表的传统观念被推倒之后,填补人们的价值真空的应当是美育。他本着“教育救国”的宗旨,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当蔡元培于1917年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旗子时,其现实针对性很强,并且抓住美育是陶冶人的性情的情感教育这一特点,反复阐发美的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共通性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基石。他追求现代化,但反对现代化带来的异化,他推崇审美的人生观和劳动的艺术化的美育主义是与他的反异化结合的。他还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利己自私、等级偏见,都是由于利害的不同而造成的,而审美的无利害特征使美成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偏见和利己自私的利器:“名川大山,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3]“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以不能有利害之关系。”[4]人我与利害之心消失了,廓然大公的时候就到了。

从以上对中西方种种美学观点的追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西方美学家,还是中国美学家,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强调通过文化修养和艺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塑造完美人格;不仅生存于现实,还要超越现实,才能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才能觉得人生有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类”本质,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人生境界,获得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有效途径,是必由之路。

那么,审美教育何以能实现完美人格?艺术与人的情感到底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审美教育之所以对实现完美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主要是因为艺术与情感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同态双向交感”,或称“同态对应”关系。

详言之,审美主体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张力样式,并且情感的力式也有一定的强度、速度和运动方向性。情感的力式和艺术的力式在人们的心理感受上,并无本质的不同。艺术形式同情感形式完全可以通过“力”的同态对应,达到相互作用,双向交感的目的。这种双向交感的同态对应关系是在审美主体的大脑皮层的生理电力场中完成的。根据电磁场理论,“场”既是物质的,又是力的传递者,人的大脑皮层的生理电力场是客观存在的,既符合物理力的性质,又符合心理力的性质。当某种艺术形式的刺激信息通过视觉到达大脑皮层时,就要受到大脑皮层组织活动的组织,而使人对该形式产生了情感表现性的感受。换言之,艺术反作用于情感,自外向内引发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当艺术中体现的力式与某种人类情感生活中包含的力式达到同态对应或异质同构时,我们就能从艺术中感受到情感的性质。这样,艺术就转化为审美主体的情感,艺术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转化为审美主体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情感。

我们知道,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它不仅是一种感性的、有激情的“表现”,而且具有客观冷静的理性的“表现”;感性的“表现”可以诉诸心灵,理性的“表现”要诉诸理智。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不但被艺术激发了情感,而且还通过理智把握到了艺术中包含的理性成分。这样,艺术中情感的和理性的因素都为审美主体所感知和认识。

又因为审美心理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审美主体要在意志的调节下以理性去深化地理解艺术的内在光芒,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下,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把握艺术中深刻的审美意蕴,抓住艺术最大的美,使审美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深化、飞跃,因为这个深化和飞跃的过程不是自发的,必须通过意志对认识进行有效地调节,用理性指导审美趣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高明的见识抑止偏见,吸收真善美,拒斥假恶丑。此外,意志还要对情感进行有效的调节。审美意志要对与主体的天然需要相联系的情绪进行抑制,对与主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进行提升,使后者在量上要压倒前者而占据优势地位,形成相对突出的高峰,从而保持美感的质的规定性。同时,还要对与主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加以鉴别,对那些有利于人的健康的情感加以促进、激发和吸收,而对那些不健康的情感则要拒斥和压制。这样,审美主体就通过审美从艺术中吸收到了其理性的和情感的健康的成分。

在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活动把握和吸收艺术中健康的理性和情感的成分时,首先通过意识层次对其加以认识和把握,因为意识包括认识、感情和意志,这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的双向逆反联系,并与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相关,形成高级的情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当艺术中的真善美,以其特有的张力样式投射到主体的心灵,并与主体的情感力式同态对应时,审美主体就在意志和想象力的帮助下,以高度自动化的形式在隐意识层形成了与真善美的艺术力式相对应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力式。隐意识心理结构层次分别与意识和无意识有着双向逆反的联系。在此处,意识和无意识交汇、整合,通过中枢神经的联合区形成动力定型。已经形成的情感力式又借助于主体的神经活动的动力定型这一生理机制,从而构成了格式塔心理学派所谓的“完形”、皮亚杰的“图式”、乌兹纳捷的“心理定势”、列宁的“逻辑的格”等,并在人的潜意识(即无意识)心理层次中积淀下来,形成审美理想。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得到了改善,审美趣味也随之提高。这样,由意识层、隐意识层和无意识层以及各层的诸因素之间的双向逆反联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式的网络动力结构,随着这一网络式动力结构的定向健康发展,审美主体就形成了比较健康的、高级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其实,隐意识是经过千百万次的审美活动而在人的心理结构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的,也就是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和审美情感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在无意识层次的“内化”或“积淀”。经过审美认识的理智的积淀就形成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现象,而是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意志对审美认识不断反复作用的结果。审美意志对美感中的认识和情感的调节,为使审美认识和情感由感性认识和官能快感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愉悦提供了保证。审美意志不但保证着审美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深化,而且也使审美的理性认识始终不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审美意志对审美认识的反复不断加强,就使认识的理性因素不断溶合进认识的感知因素之中,因而感知的活动尤为鲜明、活跃,使审美活动往往显出直觉的特点。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感觉通过实践直接成了理论家。”[5](P78)审美直觉凭借它所包含的理智的、美感的和意志的冲动性,对审美对象的美的属性和价值进行选择、想象,并进一步定型化、系统化,最终确立为新的审美理想,使审美心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且,随着审美活动的不断进行,审美心理结构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审美心理结构的提高和完善过程,正是审美主体以艺术与情感之间相互作用、双向交感的心理法则为依据,不断使艺术的力式投射到心灵并转化为主体的情感的力式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对主体情感的陶冶过程。当艺术的意蕴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相契合时,审美主体的情感就与艺术的情感达到共鸣,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就会得到这种艺术力式的熏陶、强化和提升;当艺术的意蕴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不一致时,审美直觉当中的理智和意志就会对情感进行调节,使审美情感在艺术感染下得到提升,从而使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审美心理结构同样也就得到了这种艺术力式的熏陶、强化、提升和完善。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就是这样被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图式,潜移默化着心灵,陶冶着情操,让我们在娱乐之中受到教益。

自由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为实现完美人格提供了必要前提、基础和保证。完美人格是指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征的人格。它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审美心理结构就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节性等特征。这种整体性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的意象的直觉把握;转换性表现为审美主体以情感为中介的创造性规律;自我调节性则表现为整个人类需要层次沿着自我实现的轴线由低向高的升华。这种审美心理结构及其自我实现功能,规定了审美活动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并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从而占有人的全面的类本质。随着审美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审美主体的人格也就向着完美人格而无限接近,逐渐地、一步步地达到完美人格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使人类消除异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消除大学生片面发展、人格破碎等异化现象的必要的、根本的、有效的途径,它对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将其培养成为全面、健康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A].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蔡元培.美育与人生[A].蔡元培全集[C].台北:台湾商务,1979.

[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蔡元培选集[C].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感性美育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