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1-08-15 00:44盖庆武邱开金张俊晓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温州升级转型

盖庆武,邱开金,张俊晓

(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a.院办;b.高研所;2.温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3)

一、企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发达、轻工产业富集、以小商品打天下闻名世界的地方城市。温州模式,作为中国特色政治和特色经济的一种形态,一直引领和影响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但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低碳、生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新理念新要求的普及,温州民营企业也面临着体制形态、生产经营方式、产业改代升级等诸多难题。精明的温州民营企业经营者知道转型升级的两面性,即转型升级带来的时代新机遇和空前的大压力。

如何帮助民企从“被”转型升级的困境中走出来,主动应对挑战和把住机遇,让温州民企再创辉煌,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更深远地看,今天富起来的温州发展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将是其它地区和城市今后发展中同样会面临的问题。温州民企转型升级的研究,意义深远。

民企的转型升级,表面看是产业的调整,或是新项目的投入,或是新技术的应用及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良等。其实并非如此,产业的转型升级,首要的是企业劳动者(主体者)头脑的转型升级,生产的新理念、新技术,主体是人而不是物。所以,本研究自然联系到了人的素质问题,企业人如何应对转型升级,民企的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也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二、温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主要问题诊断

(一)温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评估

温州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成效大、效益明显;体制性机制性改革,标志着温州第三次跨越从深层启动;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调整、高新企业主导,使温州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正实现着由“形变”到“神变”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许多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开创性、根本性、跨越式的,其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

1、转型升级的意识普遍增强

无论是访谈或是问卷,被访者中有占68%认为“企业转型升级是势在必行”。“转型升级”成为企业意识的一部分,是历史性、根本性变革。代表性的观点之一,原始的技术创新固然能使产品的市场营销占到绝对优势,但原始的技术创新难度大,只有走技术集成创新和技术联盟的道路,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既是一条捷径,也能再让技术创新提升到新的高度。之二,当代的企业如果还是围墙企业,还是单一的有形资本经济,企业不可能有大发展、大超越。没有围墙的企业、智力经济的转型等,是企业生存力提升和企业品牌打造的关键。之三,企业的新一轮发展,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技术创新才会有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企业要长久,必须不断地强身健体。

2、企业经济结构的转型成效显著

从市统计局了解到,温州市2010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总值为551.75亿元,同比增长26.19%。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34%,同比提升2.08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温州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中小企业经济结构转型及表现是:家庭式企业与家庭式经济向社会开放型经济转变;单一性生产经济向跨行业多元化生产经济转变;封闭式民营经济向优化整合型经济转变;内在的传统产业经济向现代新兴产业经济转变。

3、产业结构的转型

主要表现:体制创新——中小企业从“单干”向“抱团”转型;区域性生产向国内、国际化转型。自主革新——传统产业全面进入自觉的改造期,新技术的广泛吸纳和主动应用。创意经济兴起——“老板产业”向“人才产业”转型;“物业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并重。

4、新能源开发利用、低碳环保成时尚

新能源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视角。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传统制造以消耗大量的能源、环境污染为代价,效益低成本大,高新技术则相反。

(二)企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分析

1、政府主导层面,对企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战略缺乏制度保障,“落地”不实。

主要表现:本项目就温州市近年来提出的“三大平台”建设、“十大建设工程”、“三分三改”为核心的统筹城乡发展及加快城市化建设、“十大民生工程”、“六城联创”、“十大项目”、“十大体制改革”等等。政府改革决心之大,举措之鲜明,愿景之美好,真是政府作为,祈福温州。但细细分析各项目的保障条件,政府督管、职能部门主责,权钱“两力”够强势,而字行间相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话语很少。每个工程项目要实施,权、钱因素不能少,而人才因素更不能少。新项目都有新的挑战,近期而言必然需要人力资源的新优化和新组合,中长期看,要保证项目的持续和深化,人才储备就更为重要。

建议:在政府重大项目决策中,落实人才问题也要象落实项目经费问题一样的重视;项目论证不能缺少人才基础和条件的论证。开始实施和即将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议补充相关人才条件和基础的论证。

2、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仍不足或形式化。

主要表现:对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和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缺乏意识;近50%的受访者对所在企业或单位的转型升级规划或行动一无所知;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突出(约30%);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被形式化”。

建议:政府要继续加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同时,通过监督、评估的手段,分行业、分区域辖块,采用必要的“倒逼机制”自下而上地排出转型升级的“进程表”,强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意识和实效。

3、“资金因素”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结

现象:4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资金。很多中小企业没有“重起炉灶”的经济基础和实力,从而使转型升级只能是渐进的、缓慢的过程。“生产技术更新难”、“引人才”和“养人才”等都受制于资金。也有“温州企业不缺钱,是缺观念和思想”的看法。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经济基础薄弱;缺乏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等。

建议:各级政府结合部门的十二五规划,筹措转型升级扶持资金,按层次、分批次地对前景好、项目新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转改资金(或贷款)。当前企业各显神通,政府平均用力的现象需作改变。

4、“人才观”和“技术观”多样,“技术唯上”突出

51%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的人才就是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有近20%的认为是有“专业技术与技能”的人。崇尚“技术”的受访者比例大。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中经验化管理是普遍的现象,如何广泛接纳专业人才,逐步强化专业化管理的意识,这在企业转型升级中至关重要。

建议:调研中,许多企业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持续开展的温州市名师名家评审很支持,信誉度较高,特别是对名师名家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体现了政府对人才的尊重。用制度、用待遇、用事业、用心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不能顾此失彼。名师名家的评选行业面还不够广,应尽量辐射各个行业,让行行才都能出状元。

另外,从不同的企业还得到反馈,对市劳动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信赖度高,通过这儿培训或鉴定的人企业“用得上、好用”,他们希望本项目组向政府反映,政府主导的培训工作要加强。

5、对温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满意度评价认同较低

调查统计结果是很满意为6%、较满意21%、不太满意41%、很不满意32%。追踪访谈中,持“不满意”观点最集中的意见是“两年前与今天一个样”,更的甚者说“很多中小企业转型不见,规模升级、经济效益升级是明显,民众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担忧也在升级。”一个老板对温州的“禁塑令”的感叹:官产市唱“三簧”,公信力的缺失而失信于民。这值得深思。

建议:温州市推出的“互看互学互比”等活动社会反响强烈,民情民意真切,可用这种激励的思维和方式,也让企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交付于民,特别是那些污染大、节能降耗差的企业的转改,透白于社会,由民众监督。

(三)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政府服务转型升级要先行,人才培养战略要务实,人才优先的思想和措施要到位

(1)人才强市,首先要有科学的人才规划

对照国家人才《规划》的人才总量和结构优化的目标,温州市的人才发展形势严峻。据2009年底的一项权威统计[1],温州人才总量84.33万人,为1044人/万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08%;温州为90%,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仅40.7名,科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全市13.5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有7.77万人在民企,结构很不合理。其中,目前温州技能人才比例仅为10.44%/万人,要达到28%的要求,表明我市今后1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要翻番1.8倍。更加严重的是按国家人才规划2008年高技能人才比例的起点是万人为24.4%,而温州市是2009年底仅为10.44%,人才发展的欠账确实太多。起点的落后,也造成了阶段发展中的被动,如国家规划2015年目标是27%,现给我们的时间仅仅是4年,科学的人才发展及规划需要认真对待。从温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分析,总目标的数字指标是明晰的,但推进过程的实施则显空泛和空洞,时不我待,每年落实多少指标,由哪些部门负责,年度人才发展战略图表分解要细化,应当一年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和实在的数字说话。年度落实考核,包括总体规划推进绩效考核,又由哪些部门管,过程监控和终结考评要结合。另外,尽管人才规划是部门自己的大事,也更是政府的大事,对绩效突出的部门给予奖励,对起色不大的给予处罚,也当作为政策引导的一个方面。

在此,还必须强调的是省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及总量比的目标把控,浙江省“十二五中长期人才规划”的定位是人才强省的目标,2020年万人中高技能人才比是28.5%,高出国家28%的目标0.5个百分点,而温州市的目标是28%。显然,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温州还是与省的速度慢“半拍”。对这个目标的差距希望政府能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战略就是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人才战略的滞后,势必带来今后发展的影响,尤其会散失温州的先发优势,这是温州人民所不愿看到的。据此,本研究认为政府服务转型升级,首先是做好人才的保障服务,基本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据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24%、28.5%的目标,如果调整温州市的人才规划,温州市应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运行图和年度递进的目标数。

第二、落实责任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进程,政府明晰的年度图表也要责任明确到具体的部门,过程监控和年度性、阶段性考核,有序推进。

第三、奖罚激励到位。当责部门的工作绩效要纳入考核范畴。特别是作为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制机制的建设,相对不够完善,要重视这个领域的研究,要出台优辅的企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激励政策,打破新的政策扶持的“大锅饭”。改变“转型与不转型一个样”、“转好与没转好一个样”的平均扶持政策。要依法治转治升。完善相关的政策,修订不利或不适应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

第四、重视相关经验的总结。技能人才培养是全开放的社会工程,路径多,人才出口和人才终端结构复杂,工作创新成份大,及时总结、推广、借鉴好的做法经验,意义重大,结合评价、奖励制度的推行落实,要建立立体的经验交互平台。

(2)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定位

由于技能人才在转型升级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因此企业转型升级首先是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自觉把服务转型升级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地方十二五发展建设需要制定人才战略,其意义深远。政府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树立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思想,结合温州发展战略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又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2、转型升级和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要自觉

(1)提高企业的转型升级及人才培养的认识

企业作为转改的主体者,尊重人才,赏识人才,合理使用技能人才,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人文关怀,改善工作环境极为重要。从而刺激员工、技能人才自觉参加进修、培训和技能的提升。同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术等级和操作能力。在企业普遍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行业、企业集团应建立高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名师带徒的措施,广泛开展技术练兵、观摩、研讨、攻关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生力军,并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舞台。

(2)加强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

民营经济,是推动温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温州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点。民营经济自身的活力,是民营经济运行的中坚力量,所以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仍决定于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本研究着眼于如何推进温州民企的转型升级的问题,重点关注了民营企业的动力、活力、制约因素等方面的做法。研究表明,其实,企业的转型升级与绝大多数民企发展的愿景是一致的。许多企业管理者说,自己连“做梦都在想着转型升级”,这是心里话。问题是转什么样的型、能否转型、是否转得好型,困惑很多。因此,转改较为成功的个案经验值得推广。

“微笑曲线”秀民企是企业转改中出现的新景象。“微笑曲线”泛指“知识增值+服务型经济”,这是微笑曲线的两端。民企要转型升级,怎么定位,常常是难事。调研中转型升级较为成功的民企的做法大多是积极开拓市场,努力自主创新。如三昌电器、温州万鹰国际服饰创意有限公司等就是瞄准国际、通过产品品牌、服务模式、节能减排等化危为机,差别竞争。另外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如亚龙集团在梳理思路、产业导向中始终视企业形象、产业品质、员工素质作为重中之重,从“软实力”拼打促成硬实力提升。从而提升传统产业。浙江创意园现在成为温州的一大引领温企转型升级的品牌,内功就在于创意和创新,他们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与高校人才、技术的融合,着力打造创意品牌,变传统的制造为创造,变一般的设计为创意,通过头脑风暴改变生产模式,之所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关键就是遵循了“微笑曲线”中的“知识增值+服务型经济”法则,这无疑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

(3)建立和完善企业技能人才流动的机制

温州企业转型升级的成绩来之不易,困难有目共睹。除了企业的外部诸因素外,不少民企,当自身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难以有新的突破和提升,这也是民企转型升级的困难期,或称企业内部“瓶颈”制约时期。产生瓶颈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核心要素仍是人才匮缺,主要表现在缺少智囊团队,企业易“感冒发烧”;缺行家里手;缺乏研发意识。针对以上的问题,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企业自身首先要强化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要从扎实的苦练内功做起。

第一、树立企业经营新理念。作为企业要认识到转型升级不仅仅是经济,危机后的崛起也不仅仅限于经济。金融危机虽然对温州外向型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它对人的观念冲击也有好的一面,如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过度消费、泡沫消费需降温等。结合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认真反思和超越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温州民企从转型升级的视角,要充分看到国际服务贸易已发展到知识贸易,制造业的边际效应递减、劣势已充分显现,边际就业贡献率下降、污染大、受市场违约约束容易、资源占有量大,国际贸易争端频发。目前,温州市政府推出的“以产业发展、创新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的“三大平台”建设,旨在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加快温州特色和全球竞争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要加强战略意识,把住改革带来的良好机遇。

第二、企业转型升级的起点是人才素质的转型升级。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提升创新思维水平。脑袋决定口袋,成功需要知识和科学的方法;眼界决定境界,决策成败都以人才的得失相关。企业要重在把握创新思维特点:把握独特性——违背、打破、构建;把握联动性——发现、分析、解决;把握多维性——多向求索、多种途径。

第三、企业形象再造首要的是人才素质再造。2008年温州市的另一项调查[2]对在温的12家鞋类企业的技术工人的学历状况及827家企业51562名企业员工的技能资质进行调查(参见支撑材料的表格),时隔5年温州企业人才学历状况和技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但与高新企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比较,差距仍不小。

第四、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中的瓶颈问题:我市中小企业大多数处于维持生存状态,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科研力量较为薄弱,最终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而且中小企业往往过度关注技术创新,而忽略如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等其他方面的创新,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导致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行业发展空间也趋于狭窄。

管理瓶颈问题。受规模、资源限制,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能力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管理工作往往由企业所有者兼任,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小型企业所有者的素质相对低下,许多往往是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导致企业缺乏监控和风险控制。所以,中小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人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至关重要。

第五、值得推广的亚龙集团转型升级模式

作为民企,如何担当转型升级的主体,这是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系统工程。亚龙集团在这方面做的探索有借鉴意义。亚龙集团的转型升级首先从体制改革开始,用机制保证人才的稳定,实践表明效果不错。具体内容参见支撑材料。

3、服务并引领企业转型升级和做好技能人才培养——教育担责,学校主力

人才问题是《温州日报》十问温州中的第八问,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从物质到投资,再到人资,人才成为经济转型的第一资源。但今天的温州人才稀缺,“招不到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忧心。人才的稀缺,就是意味着将来发展的落后,以下数据发人深思。

事实上,当前中小企业的技能人才概念只是因岗设定而成,数据的可变性很大,技能人才紧缺实际上比统计数据反映的还要严峻得多。由此,不难想象,技能人才紧缺,谈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更是困难重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让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助推器。据2009年的相关统计,在温六所高校在校生已经超过10万人,而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在校生近15万人,其中温籍本土学生高校约占40%,中专约占95%。可见,按学制折算,温州本土每年毕业分流的大中专学生约8万人左右。专业教育的本质在广义上就是一种职前教育,假设其中5万人在温州就业,温州就增加高中职技能人才5万人。持续积累,温州各类技能人才基数应该是非常乐观的。但如上调研的情况并不容乐观,虽然企业中大中专毕业的工人比例在增大,而这类学历的人仍然从事普工工种的不少。究其原因,专业院校教育培养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2)专业院校同样也要做好转型升级。专业院校和各类政府授权的培训机构,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从调研的信息反映,专业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技能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学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把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做得更好?学校考虑的不够,培训机构也做得不足。专业学校虽然自身的教育任务也繁重,但挖潜力尽可能承担一些培训,多解决一些企业的人才之急,还是有条件。另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大家都往热门路上挤,地方性的、特殊行业的紧缺人才培训也开拓得不够。

技能人才培训是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培训,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学校和培训单位存在的困难确实不少。但很多可以做的没做,能做得更好的没做好,问题还是出在认识上,主动服务和承担技能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服务社会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职能,专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企业培养各种层次的技能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先进生产技术改造、新型劳动者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专业学校也要从主动服务社会的高度提高认识,作好服务社会的教育计划,并高效地做好服务。培训机构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为做好技能人才培养,观念上也要更新,从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需要、社会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3)基于教育服务的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教育服务理念的‘立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将学院的转型升级融通到办学定位的调整、体制机制的改革之中,提出了教育服务型高校建设的新目标。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特质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众化教育,而教育服务型高校秉承服务育人第一、社会公益服务至上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并举,充分体现出中国现代大学的精神和品质;教育服务型高校顺应了中国高校办学多样性和发展性,它视科学为创造新知识的工具,视“大学公共服务理念”、大学能否满足社会需要为学校生存之条件,高校由传统的服务育人践行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转变到依托教育,主动、全面服务社会,其实就反映了高校改革的自觉性和发展性;教育服务型高校内涵的丰富性与服务的全面性,标志是“教育服务”,是以教育为载体、以“文化性”、“智力性”和“技术性”等为特征的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的全面服务,其典型的办学范式是“开放性”。

(4)地方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对路地方建设的主轴。大中专学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必然造成学生“学而不用”或“学而无用”,而社会相应的人才则紧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大中专学校首先在专业建设上要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市场性,而地方政府中长期发展规划则是专业建设设置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温州市政府在“十二五”科学发展规划中,以“三大平台”建设,着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三大产业整合发展,其间就标示着今后新产业发展、新公共服务、现代金融服务方面的人才是今后地方最需要的人才。政府实施以推进“十大建设工程”为抓手,提升基础设施和城市能级,其间的“十大工程”,也就是温州今后应用型技能人才最需要的专业人才。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其间城市化建设拉动的城市建设的系统工程,也是温州技能人才需求量最大的领域,尤其是由此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城镇一体化建设等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

(5)从教育层次和布局上作好人才培养规划。温州的第三次崛起,人才强市别无选择。合理的人才结构首先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温州是轻工业极为发达的城市,温州的企业转改轻工是“大户”,而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也在“工科”。温州在外的许多有识之士多年一直在呼吁温州高等人才培养结构中“缺工科本科”。这也已经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已经将此纳入“十二五”规划,这是英明之策。但如何加快温州工科本科的建设,需要切实付诸实践。

总之,地方大中专学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和建设,是办学的基点。培养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讲授什么样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关门苦想,应当看准地方战略发展规划的方向标,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效益才能做到最大化。当然,学校专业的调整,涉及到师资、设备等资源的重新整合及增大新的投入,仅学校之力也困难多多。因此,也建议结合政府的“十二五”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力量认真分析温州未来人才需求的走向,以指导学校的专业调整。同时,也根据人才需求的情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专业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立足温州本土大中专学校,夯实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能紧紧将发展链和人才链结合起来谋划,规划蓝图才能有实施的保障和基础。这一点,从温州市目前出台的相关规划,有项目规划方案,但都忽视了相关的人才方案的兼顾,这是不够完善和全面的。

[1]祖欣·王舒.八问人才支撑——为什么人才难引更难留。温州日报,2101-10-12(1).

[2]数据来源于“温州市企业技能人才现状调查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猜你喜欢
温州升级转型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回暖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