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权
(湖北省武汉东湖开发区龙泉中学)
错觉中的“错”
——简析教师英语教学中“错觉”的成因及其对策
胡正权
(湖北省武汉东湖开发区龙泉中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学生却没有掌握。只有真正地去深入了解学生,才能避免错觉的产生,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主观 标准 能力 引导 因材施教
何为 “错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考试结果出来,试卷发下来后,往往老师认为可以得分的地方,许多学生都丢分了,有的甚至是老师讲了多遍的东西.于是,就有老师会以各种方式贬低学生,什么白痴呀﹑笨啊﹑木头的,殊不知老师在印象中已经对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觉.正是这种错觉才令老师主观地认为学生早已把该掌握的东西都掌握了,一旦结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老师的抱怨就由然而生.
可是,老师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觉呢?
首先,学生们上课都在认真听讲吗?也许在你看来,只要教室安静没人讲闲话,也没有做小动作等不良表现那就说明学生在认真听讲,学生应该是听懂了,上课也听进去了,听讲也是很认真的,而事实上呢?貌合神离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你就是被部分学生的那种埋头听记状态给蒙敝了。我曾经听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听说他的课堂非常活跃,若按某些标准来,他的课堂可以说是非常热闹的。在那节课里,我看到了学生眼里渴求知识的光亮,我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可以说学生把老师传授的东西都吸收了,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吸收而不是收到.我向来反对不假思索的听﹑记,那样的话,知识还是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课堂上安静并不一定是好事,而 “热闹”也不见得是坏事。
其次,你认为所谓的很简单的知识,学生有没有真正听懂呢?我们许多老师在讲课时喜欢把学生朝自己提前设计好的方向引导,以便尽快地得出正确答案。这个问题很简单,绝大部分学生肯定容易掌握。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懂”得很快,所以讲解时就很快,可是学生知识的迁移是需要一定量的操练过程的,尤其是那些比较难懂的知识。老师看到学生听了,点了头了,就错误地认为学生真正地懂了。而学生一旦考试时遇到另外一种情形之下类似的知识时,却不能有效地将其运用。所以,老师才能在考试之后发现自己的错觉。
其实,这些错觉之所以产生,完全是因为老师自己判断的失误,要想自己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觉也并非一件难事。
首先,备课不仅仅是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细细摸清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已掌握了多少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有这一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讲课的艺术。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就是把复杂深奥的东西用最简单浅显的语言表述并传导给学生,我非常赞同此观点。站在教师的角度,这一知识或许很简单,很浅显,但反过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每天都有好几门课要学,许多知识强调一遍之后肯定不可能形成稳定的长期的记忆。因此,请老师们不妨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些。
我曾经试过在我带的一个班中先找出那些考试结果与自己期望的结果相隔很大的学生,再找他们了解原因,了解到底他们让老师产生错觉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找四到五名学生谈心,每人大约五分钟左右,通过简短的提问测试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上课听讲状况﹑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的情况,落实我布置的各项任务情况.从这些了解到的情况,一方面可加强对学生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这个跟踪辅导活动中,我真正了解到哪些学生自觉性较强,哪些学生自觉性差一些,而不是仅仅从表面上看;同时也能彻底搞清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还是易,而不是对于老师来说.从效果来看,学生因为不会回答我的简短的测试题,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随时调整自己的状况,及时弥补遗漏的知识点,同时他们也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督促,学习任务逐渐能落实到位,让老师的错觉也逐渐消失。这些同学在考试中考出了令老师满意的成绩,与老师期望的分数基本一致.“错觉”中的“错”也就改正过来了。
总之,“错觉”中的“错”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彻底,一旦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个“错”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错觉也就不存在了。
[1]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