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采访作风 杜绝虚假新闻

2011-08-15 00:43□钱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1期
关键词:杜绝作风栏目

□钱 兰

(泰州日报社,江苏 泰州 225300)

本报一位记者最近从省相关网站上看到一条大学生村官招聘的信息,未采访本市相关部门,就照搬照抄,写成一条消息,在本报一版刊登。为显示“采访痕迹”,这位记者还写上了“这是记者昨天从市劳保局获悉的”。消息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市委组织部找上门来,说我市尚未出台大学生村官招聘的简章,我市的相关政策跟省里也有不同。他们严厉指出:“此消息没有经过采访,是一条虚假新闻。”事后,这位记者受到报社的严重处罚。这件事情对我们记者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触动,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前不久,全国新闻界进行了一场“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最近,中宣部等五部门又在全国部署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记者对改进采访作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倾听百姓心声,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近年来,新闻领域出现了少数群众反映较多、社会影响恶劣的虚假报道,并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假新闻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严重损害新闻工作声誉,而且破坏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危害社会稳定,破坏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虚假报道不仅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不仅有批评报道,也有“表扬”稿件,而且后者往往被我们忽视。虚假报道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无中生有,公然造假。二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三是文过饰非,片面取舍。四是移花接木,拼凑抄袭。

记者工作可以说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杜绝虚假新闻,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记者要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报道,或凭借猜测想象改变、扭曲新闻事实,随意渲染炒作。

新闻媒体有意造假不多,但记者作风不实、采访不深入,比如在办公室坐等新闻热线、、从网上抄新闻等做法,往往容易造成不实新闻。针对一些新闻从业人员采访不扎实、作风飘浮的现象,我们报社结合采编实践,教育引导记者自觉践行“三贴近”原则,转变采访作风,深入街道社区、企业、田间地头采写现场新闻、一线新闻,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道。

从“新春走基层”到“泰报记者基层行”再到“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今年以来,《泰州日报》推出多个专栏,广泛报道基层一线的新鲜经验和生动创造。最近,又进一步加大了基层报道的力度和频次,新推出“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专栏,走进乡村、社区、园区、企业,以鲜活生动的报道反映城乡可喜变化。

年初,我们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大年初一开始,记者就奔赴基层一线采访、拍摄。春节过后,我们共推出了六个整版的报道,另外还刊发了侧记和评论,形成了一个走基层的小高潮。

为进一步加大基层报道,我们报社今年新办了《四市周刊》,着力打造“泰报记者基层行”栏目。该栏目以四个市的乡村、园区、部门、企业等为报道对象。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33期。栏目中报道的地方,既有先进地区,更有薄弱乡镇。“泰报记者基层行”第一站,记者走进的就是兴化的经济薄弱乡镇沙沟。走进基层中,我们感到了基层的需要与渴望。有一些乡镇,多年来从未在媒体上“露过面”。记者走进后,给了当地莫大的鼓舞。比如,泰兴广陵镇,记者联系采访时,当地宣传科科长很激动,她说,还从来没有接待过记者。稿件见报后,乡镇领导多次打电话表示感谢。

为了办好“泰报记者基层行”栏目,报社要求记者到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与采访对象唠嗑、聊天,用讲故事、说现场的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增强稿件感染力与吸引力,让群众乐意看,看得明白。比如,写泰兴宣堡镇的稿件,记者在一个典型的现场——村口的古银杏树旁,听一位典型的人物——一个70岁的老人,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形象生动,加深了读者对宣堡银杏的印象。

为了使下基层更有收获,我报还要求记者写下所思所感,每个策划中都配发了“记者手记”。比如,靖江季市小吃小有名气,但多数还停留在前店后场的作坊式阶段,无法给当地居民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效益。在季市采访,记者了解到,当地已经成立了饮食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一系列的保护、开发的规划、举措,其中包括开发食品真空包装、筹建美食一条街等。记者进一步思考后认为,政府已经做出各种努力,但季市美食要真正做出影响力,重任还得落实到餐饮业老板身上,只有他们才是叫响季市美食最有效的载体。所以,记者这篇手记的主题是“小潘们还得加把劲”。小潘是季市镇上一个较大的酒酵馒头作坊,在当地最有名。

下基层真正锤炼了记者的工作作风。为了拍摄理想的图片,寒冬季节,摄影记者踩进冰冷的河水中,最后只得向当地渔民借了一双鞋回来。白天采访、晚上写作是常态,节假日也难以保证。春节期间,走基层的记者个个没有休假,大年初一开始采访,初二一大早,记者就开始与部门负责同志讨论如何写稿,正月初四,陆续赶到报社交稿。

活动中,我们记者走进农家,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关心农民朋友们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使我们的报道真正为基层群众所欢迎。同时,我们注意既倾听群众事关当下的迫切心声,更关注他们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期盼与渴望中,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在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基层散发着浓浓‘乡土气’,记者深入基层,双脚才能接‘地气’,采写才会冒热气,我们的新闻作品才能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一位记者这样说。■

猜你喜欢
杜绝作风栏目
杜绝身份歧视 请善待农民工
珍惜粮食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栏目主持人语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杜绝初春老化肌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