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未来趋势与现实抑制

2011-08-15 00:43潘小英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公共服务消费

潘小英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河南郑州450044)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2010年GDP已升至世界第二位。如果说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还有担忧的话,很大程度缘于国内居民消费率长期低迷。在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实施后,2010年居民消费增长了18%,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人们感受到了消费市场的稳健发展态势,消费这一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对拉动经济增长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冷静地看,这个消费增长的“成效”仍具有浅表性特征,政府短期刺激消费政策效应呈递减倾向。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仍处于平均35%左右的低水平,距离国际平均的62%甚至我国历史上曾达到的50%以上还较远,消费主导时代尚未到来。如何制定具有长期制度保障的消费政策,实现居民消费不依赖政府短期政策而持续增长仍是决策方面临的严峻任务。

一、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趋势

如果制约消费增长的制度因素没有发生实质性突破,期望居民消费率迅速提高并不现实。然而,短期内的制度变迁、政府刺激消费政策及收入增长刚性还是调动了居民对住房、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消费积极性。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特别是收入分配等体制约束逐渐被打破,居民消费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1.就业势头良好提升了消费信心。随着总体经济反弹,劳动力市场已经稳步改善。2009年下半年以来,容纳我国2/3工人就业的私人企业板块的复苏,大大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走强,这在沿海地区出口相关产业表现尤其突出,原因是出口订单已经稳步回升。此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迅速改善和产业梯次升级加快也鼓励沿海地区的工厂迁往土地和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内地,增加了新兴城镇居民的就业机会。许多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甚至出现了招工难,导致工资水平普遍上涨。虽然2010年下半年以来,旨在降低信贷扩张速度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及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措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步有所回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局部劳动力市场改善和家庭收入提高的步伐。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格局没有改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下,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更广泛的增长前景将支持劳动者就业及其家庭收入稳步提高,进而促使消费强势增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年度报告预计,2011年GDP增长速度可达9.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40.8%。

2.分配格局良性调整提高了平均消费水平。目前,我国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比值有所缩小。据统计,2010年,农村居民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分别为20.7%、16.4%、16%、15%和14%。高低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比值由上年的8.0:1降为7.5:1。城镇居民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分别为13.1%、13%、11.8%、10.3%和9.9%。高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上年的5.6:1降为5.4:1。收入差距的有效控制将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报告预测,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将有望达到40%—50%。中等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远高于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这个阶层成为市场消费主体,将产生强劲的购买力,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带动消费增长和消费率提高。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核心议题,重申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今后5年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各种政策更加惠民、更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更加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将是“十二五”期间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手段。农村市场是我国消费市场最具潜力的部分,农民收入增长是形成消费主导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因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加速释放。城镇居民正是在达到人均收入6000元水平之后,在空调、电脑、手机等可选消费品上的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这对于判断农村消费走势有重要参考意义。

3.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改善缓解了消费压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着居民基本生活权利。“十一五”期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感受最为强烈。以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为例,国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增加住院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2010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比2008年的80元增长了50%。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改善,范围的不断拓宽,标准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消弭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和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担忧,减少家庭高储蓄背后的心理性、结构性因素,特别是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同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也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品位,为更好地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和提升消费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4.城镇化进程加快增强了消费动力。我国城镇化已经驶入了快车道,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城镇化是促进消费、构建消费主导增长模式的战略性举措。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断受城镇影响,主动模仿或学习城镇居民消费方式,对耐用消费品数量和品种的需求有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自身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步向现代化大都市接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消费,除高档家电、汽车、商品房等耐用消费品外,还注重文化、旅游等休闲类消费。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部分农民还将获得住房或现金作为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这将大大增加他们的收入和财富,带动消费增长。

5.消费理念转变拓宽了消费空间。随着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我国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民消费观念也在悄然改变,经历了过去的过紧日子,到舍得消费、信贷消费的转变,从购物只买便宜的、有用的,到要买高档的、好用的,甚至奢侈品的消费逐步增长。同时,文明消费、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行为主流,推动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最终使得消费增长更具可持续性。理念转变也促使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升级。信贷消费、网络消费、团购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扩大了消费市场范围,推动了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变动将进入快速升级换代期,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系数呈迅速上升趋势。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会发生转化,原来属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可以普及到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原来属于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的产品也可以普及到低收入阶层消费层面,这种转化正是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增长的显著标志。

二、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

1.收入差距过大和结构失衡阻滞居民消费增长。这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深层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近几年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快。再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低于政府和企业的比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已达到3.33∶1,落差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行业收入差距跃居世界之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又将这一差距扩大到15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但却并不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国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就会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各方利益博弈,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使得收入分配改革启而不动,形成了居民消费增长的体制障碍。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一个收入差距悬殊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是最低的。

2.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压效应。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其基本作用在于提供公民教育、卫生保健、生活补贴、社会保障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为社会运行和居民生活构建“安全网”。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各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却与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的差距。以社会保障为例,2009年此项支出占美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0%,而我国仅为10%。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较窄,支出规模还很小,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居民还要由家庭承担部分原本该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支出,导致储蓄倾向偏高,消费需求被抑制。欧美国家税收大多都投到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才会大胆消费。而我国税收收入中很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政府财政成了建设财政而非公共财政,无法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居民不得不增加家庭自我保障,相应压缩消费需求。

3.信用环境、商业环境较差制约消费增长。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式消费的警惕,信贷消费仍然是现代主要消费方式之一。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是目前发展信贷消费的难题之一。银行对开发大额居民消费信贷持谨慎态度,居民对信贷消费也心怀顾虑,所以,我国大额消费信贷的品种很少,仅限于房贷、车贷等。信用卡消费是中高收入群体普遍的购物方式,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信用卡市场,纷纷降低申办门槛,导致信用卡泛滥,相反,信用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增强未被充分关注。一些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者利用信用卡过度消费;有些人利用多张信用卡透支套现用做短期投资;大量的“睡眠卡”增加了银行的维护成本,信用卡不良贷款率高达3%。这些情况非常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在商业经营中,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种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已成社会公害,严重损伤消费者权益,抑制其购物欲望。

4.通贷膨胀预期加剧抑制消费增长。食品类价格不断攀升,电价、水价、油价的纷纷上调,还有久控不下的楼市,让居民深感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产业链传导更进一步推高了通货膨胀预期。当前,CPI处在5%以下,但是,对中低收入者影响更大的食品价格涨幅却超过10%。通货膨胀抑制了实际工资增长,部分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甚至下降,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我们以往的经验主要是控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如何应对目前成本推动为主的通货膨胀尚无成熟经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化解的,也不是单纯紧缩流动性就能很快抑制的。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高利率政策还会引起境外热钱流入,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带来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加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国际粮食、铁矿石、原油等价格暴涨,推高国内生产成本,增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复杂性。

5.外部不确定性对国内消费形势产生不利影响。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将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国内经济运行,并对消费产生重要影响。联合国《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前景展望报告》指出,主要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可能会阻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各经济体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更可能抑制经济复苏步伐,这都将导致2011年的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指出,受各国刺激经济政策效果减弱及新兴国家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因素影响,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估计为3.1%,低于2010年的3.6%。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意味着外需扩大难度增加,使出口型企业面临困境,失业率增大,最终抑制居民消费增长。此外,受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居民境外消费不断增加,对国内消费市场造成较大的挤出效应。

三、力促居民消费增长的建议

1.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加强制度设计,切实保障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逐步提高,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劳动者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产业发展的灵活就业能力,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劳动生产率为依据,建立劳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再分配环节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扩大公共支出,增加转移支付。在保障财政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标准,实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缩小收入差距,让中低收入人群的钱能更多地用于消费;同时改革缴税比例,提高富裕阶层的缴税比例,适时开征财产税。通过政府引导、舆论推动和民间互助等形式,发展救助、捐赠等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如果分配体制改革取得实质突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能够有效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人们将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增强消费欲望。

2.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构建消费增长的强大引擎。研究表明,当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当前,要制定凸现消费元素的城镇化战略,通过对商业设施分布、构造、环境、配套等综合考虑,为居民消费提供便捷条件。重点扶持以城市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消费需求。塑造积极健康的城市消费新理念,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朝阳产业的发展。采取分类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在城市打工已久,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应率先市民化。接纳那些已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非户籍人口,以提高城市化和经济集聚水平。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起城市消费对农村的辐射带动网络体系,发挥城市消费的示范效应改变农民消费心理,促进农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城镇化形成的发达交通运输、通讯网络将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极大地刺激周边农民的消费需求。

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快速增长对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制度,为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构建放心消费的制度和体制环境,充分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提升公众消费信心。

4.加大通货膨胀的防控力度,着重加强对食品类商品的价格调控和市场监管。严格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做好价格稳定工作。针对目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方面,通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运用以减少流动性。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大宗商品的市场供应,以平抑上游商品价格对下游商品的影响。完善绿色通道政策,保障农产品货源供应,加强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必要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建立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制度,有效引导社会预期。落实价格补贴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相关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价格监管,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出台重点商品及服务产品价格的指导监管政策。着力解决教育和医疗乱收费、电信服务价格高及其他服务行业不规范和不合理收费等问题。防控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飙升对国内商品价格的不良影响,控制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5.克服外部环境不利影响,保持国内消费稳定增长。针对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增长受阻,除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争取国际市场外,要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和梯次转移步伐。一方面,开发国内消费品市场,进一步降低外贸依存度。另一方面,加快产业转移,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劳动者收入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6.调整鼓励消费政策,寻求新的消费增长点。除了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政策外,设计更多致力于培育居民消费新增长点的消费政策,为中长期消费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对以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多样化生活性服务消费,政府在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对节能汽车、节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的撬动作用等等。

[1] 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2011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李勇.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4] 迟福林.第二次转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公共服务消费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40年消费流变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